<p class="ql-block"> 2015年初,终于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寻获到我家族族谱。我家族族谱为该馆于1957年2月在北京建国书店以24元人民币购得并收入馆藏的民国37年版(公元1948年)全套《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共十八卷。</p><p class="ql-block"> 在取得该馆同意后,我家族聘请专业摄影师翻拍了全套《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p> <p class="ql-block"> 翻开族谱,爷爷奶奶、父亲及四位叔父的名字赫然在册。</p><p class="ql-block">谱中记载我家族主要世系:</p><p class="ql-block">宜兴始迁祖史正公——二世祖(大宗祖)史公晟三——六世(二分祖)史公悌——十二世在城支分支始祖史公丕基——十三世祖史公长源——十四世祖史公廷昂——十五世祖史公绍棠——十八世祖(爷爷)久寅公——十九世父辈,为正脉传承,历经602年达十九世。</p> <p class="ql-block">爷爷奶奶、父亲、叔父及姑姑:</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版《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 初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历经清康熙三十七年、雍正八年、乾隆八年、乾隆四十三年、嘉庆元年、道光十一年、咸丰元年、同治八年、光绪二十二年、民国六年、民国三十七年共十二次修纂。 族谱卷一目录显示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初修者为史正公派下四十七世孙,明朝邑庠生世濂、郡庠生世泽兄弟二人。族谱由二公手录而成。</p> <p class="ql-block"> 依照民国37年版《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所列世系,一世祖为汉武帝姻亲后裔东汉溧阳侯史崇,传承世系为:溧阳史氏——四明史氏——四明史氏分支三十三世浙江环沉里史公小九——四十一世宜兴东岸里史氏始迁祖史正。</p> <p class="ql-block"> <b>然而,《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卷一收录的一篇文章,却让上述源于溧阳史氏的世系无法成立!</b></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年,邑庠生世濂公所著《慕家斗圩祖墓记》(节选):</p> <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初修者史公世濂于明万历十年,即族谱初修前十二年在其所著的《慕家斗圩祖墓记》一文中尊史正为一世祖,落款七世孙。并清晰描述了一至六世先祖及先祖妣的世系顺序及名讳。显示当时的宜兴东岸里史氏族群已经建立完整有序的世系传承图。其世系与现存世系不符。</p> <p class="ql-block"> 同时,《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卷一收录文辞共三十九篇。截止清乾隆八年前的各类文辞:溧阳史氏各时期的传序文辞画像等二十四篇,而宜兴东岸里史氏文辞仅四篇(其中明朝期有关修祠及祖墓文辞三篇,由外姓撰写的清朝合谱序文一篇)其他文献悉数无存。此与族谱续修必须保留历次修谱序跋的铁律不符。</p> <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卷一显示:族谱初修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再修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期间相隔104年无修谱记录。但是,现存的族谱中各分支世系传承记录完整有序无中断,这意味着修谱没有停止。以族谱三十年一修的制度,明中后期至清初期的修谱记录及文献被删。</p> <p class="ql-block"> 更有甚者,族谱卷一收录的《史氏建祠记》一文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建成的<b>“史氏之祠…正堂中间北架设始祖(史正)一龛,南向旁置遗书祭器两匮…”</b></p><p class="ql-block"> 匮—同柜。</p><p class="ql-block"> “遗书”在文言文中词意包含前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以及遗言。而以匣装置的史正遗书内容,族谱中无存。</p> <p class="ql-block"><b>为何如此?!</b></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八年,溧阳史氏后裔清朝一品大员、太子东宫经筵讲官史夔公提出以溧阳史氏为大宗,其他史氏为小宗的<b>“所谓大宗收族之法。”</b>由此,只求同姓不分血缘的第一次全国史氏大合谱拉开帷幕,所谓“天下史姓出溧阳”也由此流传至今。数十年后,即清乾隆八年,宜兴东岸里史氏终与溧阳史氏合谱,并更改原世系尊汉武帝姻亲后裔即东汉溧阳侯史崇为一世祖。</p> <p class="ql-block"> 合谱后,世濂公的《慕家斗圩祖墓记》以“此文说得祖墓如此清晰…兴孝之心亦史氏不可少之文也。”为由被族人保护留存至今,分明是在提示后人谁是一世祖,这意味着宜兴东岸里史氏对大合谱曾经的拒绝态度。</p><p class="ql-block">(详见金城出版社《史姓世系探讨·复尊一世祖公告及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初考》)。</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八年,宜兴东岸里史氏与溧阳史氏合谱时,由宜兴籍进士储大文撰写的《续修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序》卷一(节选):</p> <p class="ql-block">阅读此文可知:</p><p class="ql-block"> 1、储大文在序文中阐述:“<b>余閱《溧陽史氏宗譜》,史氏本溧阳侯讳崇之后…</b>” 一句话就重新定义了宜兴东岸里史氏的祖宗,也由此时起,宜兴东岸里史氏族群与大合谱中不少异地史氏一样,都归在了四明史氏后裔,因金兵迁居浙江环沉里的史公小九身后。 </p><p class="ql-block"> 2、储大文在文中记载史正之父“<b>讳骆,仕于元封为洞霄宫都监提点,赐田一万三千,公之行业功绩赫赫在人耳目。公生子正,号云耕,洪武初自长兴徙至宜兴东岸里…</b>”并指出:“<b>云耕公以前第录其世系支派总图至于远祖事迹勋名诰敕传序文辞不能悉载。</b>”同样是一句话,就把史正公(号云耕)家族的真实身份、世系图以及远祖历史资料删除的一干二净。 </p><p class="ql-block"> 3、储大文在赞叹溧阳史氏为汉朝“<b>宣帝外戚之裔</b>”的同时,却不忘对宜兴东岸里史氏曾经“<b>推诿阻抗</b>(史夔语)”大合谱的行为戏谑一番:“<b>今世之谱妄自附于高门阀阅或失之伪或失之诬不足为重,而适以起羞夫?兵灾剥落之余,陵谷变迁之后,事由所不可悉势,有所不能全欲。旁搜远绍于数十年之前亦已难矣。</b>”大意为:今世之人的族谱妄自攀附高门,其资料文献或伪造或妄言,难道不觉得羞愧吗?兵荒马乱、朝代更替,无人能知悉真相。所以,数十年来广泛收集资料求证依然难以有所获。</p> <p class="ql-block"> 显然,宜兴东岸里史氏先祖于清乾隆八年前传承的元朝始祖史正家族身份资料让这些“高门大族”不适,而被斥责为“妄自附于高门阀阅”。</p> <p class="ql-block"> 对此,我家族即与溧阳史氏及四明史氏后裔进行了Y-DNA比对:</p><p class="ql-block">我家族:C3*-M217</p><p class="ql-block">溧阳史氏埭头:O3-M117</p><p class="ql-block">溧阳史氏夏庄:O3-M134</p><p class="ql-block">四明史氏:O1-P203</p><p class="ql-block">(详见《史姓世系探讨》·上海复旦大学出具的史氏Y染色体检测报告) </p><p class="ql-block"> Y染色体对比结果:我家族与溧阳史氏、四明史氏数万年内不共祖。</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移居美国的宜兴东岸里史氏一世祖史正派下二分祖在城支第十五世承棨公后裔即第二十世裔孙史纯一出示在美的Y-DNA检测报告,其与我们家族同为C3*-M217。我家族为二分祖在城支第十五世绍棠公后裔。承棨公与绍棠公为亲兄弟。</p> <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族群为何被戏谑为妄自攀附高门?为何清乾隆八年前的建谱、修谱文献以及史正遗书要被删除?</p> <p class="ql-block"><b>那么,史正是谁?</b></p> <p class="ql-block">迁宜兴始祖史公正(族谱卷四):</p> <p class="ql-block"><b>公讳正,字大中,号云耕。其先世居浙之环沉里。父绍先仕元封洞霄宫都监提点。公本簪缨世胄素称富厚。奈生于元季至正年间,时值巨寇陈友谅霸据湖郡兵戈扰攘,公遂弃家避迹来宜隐于横塘之右。 迨吴汉削平,前明太祖定鼎金陵,天下敉宁。公遂买田筑室于东岸里,著氏籍而定居焉。今东岸里史氏皆公之裔也。</b></p><p class="ql-block"><b>公生于至正六年丙戌正月 二十日,卒于永乐十六年戊戌八月二十六日。享寿七十有三。配蒋氏生于至正七年丁亥三月二十日,卒于永乐十九年辛丑十月初八日。享寿七十有五。与夫合葬慕家斗圩西北堘沿河壬山丙向兼巳亥。</b></p><p class="ql-block"><b>子三:晟一 晟二 晟三 </b></p><p class="ql-block"><b>晟一,五传而终;</b></p><p class="ql-block"><b>晟二,一支贵州军一支唐宁圩从前散逸不得主祭;</b></p><p class="ql-block"><b>故以晟三为大宗。</b></p> <p class="ql-block">史正公生平记载要点: </p><p class="ql-block"> 1、出生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的史正,先祖居住浙江环沉里。 </p><p class="ql-block"> 2、史正之父讳骆,为元朝官员,任杭州道观洞霄宫都监提点,即道士。获元廷赐田一万三千。 </p><p class="ql-block"> 3、史正公为元朝簪缨世胄,家族财富雄厚。 </p><p class="ql-block"> 4、因“巨寇陈友谅霸占湖郡,兵戈扰攘”,史正弃家避迹隐于宜兴横塘之右。</p><p class="ql-block"> 5、明洪武初年,史正走出横塘山林,选择在宜兴东岸里圩重新登记姓氏户籍,买田筑屋而居。七十三岁寿终,墓地选择在与东岸里圩比邻的男留慕家斗圩。墓地方位为风水佳地,利子孙兴旺。</p> <p class="ql-block"><b>综上所述,初考如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史正先祖来自浙江长兴吗?</span></p> <p class="ql-block"> 族谱中记载史正“<b>公本簪缨世胄,素称富厚……”</b></p><p class="ql-block"> 胄—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子孙</p><p class="ql-block"> 《元史·志第三十三·选举三》中对世胄的界定:“<b>凡选用不拘常格:若夫勋臣世胄、侍中贵人,上命超迁,则不可以选格论</b>。”</p><p class="ql-block"> 帖木儿不花,元世祖孙。“<b>至正十二年,庐州境内贼起,淮西廉访使陈思谦言于帖木儿不花曰:“王以帝室之胄…岂宜坐视。</b>”—《元史·列传四》</p><p class="ql-block"> 百度资料显示:元朝<b>“汉军万户可自治其辖境,统领兵民钱谷,并世袭其职,专制一方,史称世侯。</b>”</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世胄在元朝官员任命中的特殊权力以及与勋臣、待中贵人(高官重臣)并列,意味着元朝的世胄并非世侯,不是朝中重臣,也不一定是勋臣,应指皇族宗室。</p><p class="ql-block"> 古人用词精准:富足、富裕、富厚三种词语的表达是有程度区别的。 </p><p class="ql-block"> Y-DNA检测结果证实溧阳史氏至四明分支史小九再至史正的世系不成立,实为大合谱而做的杜撰世系。</p><p class="ql-block"><b>史正公不是江浙一带原住民,其先祖也不来自浙江长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史正公是否道士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族谱记载史正之父<b>“仕元封洞霄宫都监提点。</b>” </p><p class="ql-block"> 1、洞霄宫为著名道观,位于杭州,初建于汉定名于宋兴于元初毁于元末。 </p><p class="ql-block"> 2、元朝道观无“都监”一职。元朝时,主管一方道教的道士为“都提点”。元世祖忽必烈曾任命龙虎山道士张留孙为“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其后,该职由宗师吴全节、夏文泳等人继任。而住持某一区域道教的道士则为“提点”。 </p><p class="ql-block"> 3、元朝九十八年历史中洞霄宫住持及提点:</p><p class="ql-block"><b>贝守一</b>:(1200-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授凝真抱素大师。</p><p class="ql-block"><b>郎如山</b>:(1225-1297年)十八岁时任洞霄宫知宫,元贞元年(1295年)钦命提点洞霄宫,赐官锦金衣一袭,于大德元年病逝。</p><p class="ql-block"><b>沈多福</b>:字介石,元大德八年(1304年)起住持洞霄宫,应为洞霄宫元朝期间最后一任住持。</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来源:《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中国道教协会》及百度相关资料) </p><p class="ql-block"> 可见,元朝洞霄宫住持及提点乃至江南道教“都提点”无一人姓史。而被元朝皇帝钦命为洞霄宫提点的只有一人,即郎如山。其所获元廷最高赏赐为:“官锦金衣一袭”。除此之外,未发现史料记载洞霄宫提点获元廷赐田一万三千亩。更无发现元朝九十八年历史中有以道士身份称为“簪缨世胄”者。 </p><p class="ql-block"> 史正之父骆公的道士身份记载明显是因大合谱需删改史正家族真实社会身份而作的错漏百出的杜撰。 </p><p class="ql-block"><b>史正,非道士之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史正为何因陈友谅而弃家避迹隐于宜兴横塘之右?</span></p> <p class="ql-block"> 族谱记载,史正“<b>奈生于元季至正年间,时值巨寇陈友谅霸据湖郡兵戈扰攘,公遂弃家避迹来宜隐于横塘之右。” </b></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湖北商人徐寿辉在湖北蕲州起义称帝,国号天完。至正十三年天完军多次败于元军。</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湖北渔家之子。至正十五年加入天完军,至正十七年九月在湖北黄州杀天完军元帅倪文俊掌控天完军大权,至正十八年率军攻陷安庆,破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领兵进入抚州;再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 、赣州、汀州、衢州、襄阳路;又遣部将王奉国围攻江西信州,于至正十九年破城,元军大败。 </p><p class="ql-block"> “<b>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为最强。</b>”—《明史·陈友谅传》</p><p class="ql-block">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天完军原首领徐寿辉自称汉王后于江西九江建立陈汉政权称帝。此后,陈友谅转入与朱元璋的对抗中。</p><p class="ql-block">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交战鄱阳湖,被杀。</p><p class="ql-block"> 陈友谅及朱元璋攻击的核心是元军、蒙古色目权贵、皇室贵胄及相争的起义军以实现其改朝称帝的目的。如为普通百姓或汉家道士,即使因战乱弃家而逃,又何需避藏行踪、隐匿形迹? </p><p class="ql-block"> 所以,因“巨寇陈友谅兵戈扰攘”而“弃家避迹”“隐”身的保命者唯有是与起义军交战而大败的元军将领及其家人子嗣。</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与陈友谅交战而败的那位元军将领与史正有关? </p><p class="ql-block"> 至正十八到十九年间与陈友谅交战的主要元军将领为:</p><p class="ql-block"><b>余阙</b>,唐兀氏,元进士,淮南行省右丞(正二品)。至正十八年(1358年)败于安庆,自杀,妻女自尽。赐谥忠烈。</p><p class="ql-block"><b>哈海赤</b>,蒙古人,赣州路总管(正三品)。至正十八年败于赣州,被杀。</p><p class="ql-block"><b>普顏不花,</b>字希古,蒙古人, 至正五年进士,中书参知政事(从二品)。至正十八年,于建宁大败陈友谅军。至正十九年与明军交战山东,战死,家人皆殉死,赐谥忠烈。</p><p class="ql-block"><b>道童</b>,号石岩,高昌国王孙。以世胄身份入元为官,授直省舍人,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至正十八年败于龙兴,退至抚州,被溺杀,赐谥忠烈。</p><p class="ql-block"><b>孛儿只斤·大圣奴</b>,镇南王——元朝出镇扬州的第二等级宗王。大圣奴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之曾孙,其父孛儿只斤·孛罗不花为第四任镇南王。至正十六年三月,镇南王孛罗不花因扬州被青军张明鉴攻破屠城退驻淮安,数次求援兵乃至派人赴元大都告危急状均无援,于十月被俘与妻投水而亡。 至正十八年初,陈友谅调集二十五万大军围攻江西信州,第五任镇南王大圣奴等奉命守信州,一年后,弹尽粮绝城破战亡。</p><p class="ql-block"><b>伯顏不花的斤</b>,字仓崖,畏吾儿氏,衢州路达鲁花赤(正三品)。至正十八年援信州。命儿子与母亲沿小道迁徙入福建。与镇南王孛儿只斤·大圣奴等守信州,被围一年后,城破自杀,赐谥忠烈。</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来源:《元史·列传·忠义》)</p> <p class="ql-block"> 族谱中接驳在四明史氏分支环沉里史小九身后的史正之父,名下注明其子史正为宜兴东岸里史氏始祖。如此即说明在史正到达宜兴横塘前,其父已经离世。若史正之父也到达了宜兴,那么宜兴东岸里史氏始祖就应是史正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史正是元军将领还是元军将领之后? 史正生于至正六年即1346年,至正十八到十九年间为13-14岁。其年龄显示,史正公不是参战的元军。</p><p class="ql-block"> 十三岁的少年史正因陈友谅而家败,家人全部殒命,一人弃家避迹隐于宜兴横塘之右。</p> <p class="ql-block"> 宜兴横塘,位于西渚镇白塔村。虽地处偏僻,但山水相间、风物相宜十分的幽静。站在横塘村口,向左是一片平原之地,距离宜兴市中心约三十公里。向右则是连绵起伏的山丘溪水林地。当地人告诉我,横塘之右的这片山林易躲藏易进退宜生存,抗战时期曾是抗日游击队的藏身之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史正之父获元廷赐田一万三千亩是什么级别的封赐?为何史正走出横塘后即可“买田筑屋娶妻生子”?</span></p> <p class="ql-block">1、元朝的田地除私田外,官田分为:官田、赐田、职田、学田四类。其中职田据《元史·食物志》记载:路官达鲁花赤上路(正三品)十六顷、下路十四顷;县尹及达鲁花赤各四顷。《元史》记载:镇南王大圣奴的叔祖父帖木儿不花:<b>“改封宣让王,赐金印,移镇于庐州。顺帝至元元年,拨庐州、饶州牧地一百顷赐之”</b>(一顷为一百亩)。 </p><p class="ql-block"> 摘录元史专家李治安在其《关于元代镇戍江淮的蒙古诸王》一文:“<b>镇南王在负有出镇使命的同时也享有江南食邑户钞…数量也仅有福州路宁德县一万三千六百零四户。…镇南王位享有"银五十锭,段匹物料折钞﹣千六百五十六锭"的岁赐和金五百两、银五千两、钞二千锭、币帛二百匹的朝会赐与。</b>”</p><p class="ql-block"><b>孛儿只斤·脱欢</b>,元世祖第九子,镇南王,出镇扬州。“皇庆元年赐福州路宁德县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为食邑。”</p><p class="ql-block"><b>孛儿只斤·奥鲁赤</b>,元世祖第七子,西平王 出镇吐蕃。“大德七年赐南思州一万三千六百有四为食邑。”</p><p class="ql-block"><b>孛儿只斤·忽都鲁贴木儿</b>,元世祖庶子。其子“皇庆元年赐泉州路南安县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为食邑。”</p><p class="ql-block"><b>孛儿只斤·那木罕</b>,元世祖第四子。北安王,“出镇北边,至元二十三年赐临江路六万五千户为食邑。”</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来源《新元史·列传》) </p><p class="ql-block"> 元史资料显示:出镇非临战区及边关重镇的二等宗王,食邑封赐多是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p><p class="ql-block"> 食邑制度源于周朝,大致一户为一亩,即每户以一亩田的税收交纳食邑主,元朝食邑户赋税征收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但一般认知是食邑一户为一亩。</p><p class="ql-block"> 宜兴籍进士储大文记录:生于元至正年间的“<b>簪缨世胄</b>”史正,其父获元廷“<b>赐田一万三千</b>。”</p> <p class="ql-block">2、储大文在《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序》中提及史正家族拥有元朝“诰敕”。《元史》记载的元朝诏敕制度:<b>“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则中书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有特旨者则有诰词。”</b>即元朝皇帝的诏敕封赐等,非王侯、贵戚及特旨者无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史正公的经济实力源于何处?</p><p class="ql-block">史正公第三子晟三(大宗祖)、第二子晟二(充军贵州安庄卫):</p> <p class="ql-block"> 在明朝早期族谱不记录女儿信息的情况下,史正第三子(长子、二子无生卒年记录)晟三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即1380年,此时史正为34岁。 </p><p class="ql-block"> 族谱还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即史正43岁时,第二子晟二“为报巡拦事发配贵州安庄卫军”。巡拦,明朝负责征税并纠举偷漏商税的政府稽查。晟二公应是违反了大明律税务的相关法规而被判了仅次于死刑的流刑,发配贵州安庄卫军。但此事并没有牵连史正,意味着当时的晟二已独立门户。因为大明律规定,犯事者如未成年(明朝规定男子15岁为成年)则由其父代罚。以估计已独立经营生计的晟二公事发时年龄为18岁,这意味着史正公在25岁时就生育了第二子晟二。 </p><p class="ql-block"> 以史正公生育孩子的时间推测 ,13岁的史正隐入横塘九年后,在明洪武初年即21岁时走出横塘山林定居宜兴东岸里圩,就以极快速度完成了“买田筑屋”和娶妻生子,如此的财富能力,明显来于家族财产继承。这就是说“素称富厚”的史正公是携家财而避迹隐藏的。</p><p class="ql-block"> <b>史正家族“素称富厚”。 </b></p><p class="ql-block"><b> 同时,也可推测史正之父骆公的元朝身份:非平民非道士非官员亦非朝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史正强调“著氏籍”</span></p> <p class="ql-block"> 明朝承继了元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明朝民众须在居住行政区域内按从事的行业分类登记户籍。户籍登记内容包括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乡籍、宅院、田产及从事的行业等。 </p><p class="ql-block"> 史正于明初走出宜兴横塘选择在宜兴城外附近的东岸里圩“著氏籍”。 </p><p class="ql-block"> “著籍”的词义为:登记户籍。 而史正公强调的是<b>“著氏籍”</b>,即强调了登记姓氏。</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条文规定:<b>“其编发、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b>在此皇令下,史正如为蒙古人,定要更改姓氏方可生存。</p><p class="ql-block"> <b>“著氏籍”—史正改姓更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何人陪伴十三岁的史正弃家避迹隐于宜兴横塘之右?</span></p> <p class="ql-block"> 史正公十三岁弃家避迹隐姓埋名并携带家财及家族文献选择宜兴横塘山林隐匿。对于一位少年来说如无人陪伴同行是难以置信的。 族谱卷一收录的《慕家斗圩祖墓记》中记载一世祖史正葬于男留慕家斗圩。史正为何选择毗邻东岸里圩的男留一带为身后安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男留慕家斗圩:</p> <p class="ql-block">得知宜兴男留亦有一支独立的史氏族群。2015年底,终于寻获《宜兴男留史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男留族谱初修于明崇祯十五年,尊史公必敏(字朝选)为一世祖。清康熙年间与溧阳史氏合谱,必敏公也被编造归入了溧阳史氏—四明史氏分支浙江环沉里史氏。而男留史氏在合谱后仍坚持在族谱中以世系图方式保留必敏公为一世祖的原世系,其后裔也基本不使用四明史氏字辈。 </p><p class="ql-block"> 男留史氏族谱记载:</p><p class="ql-block"> <b>“一世祖史公必敏,字朝选。廪贡生,除教授。洪武初年遭家难由长兴环沉里迁宜邑男留之后村居焉。</b></p><p class="ql-block"><b>生三子:忠一、忠二、忠三”</b></p><p class="ql-block">(史正三子:晟一、晟二、晟三 )</p><p class="ql-block"> 史正公与必敏公同因“家难”而同于明洪武初年迁入宜兴。史正更改原姓名后选择史姓,他们儿子的名字又如此相像。 </p><p class="ql-block"> 必敏公为元朝廪贡生,即领取国家津贴的顶尖学府生员,“除教授”词意为被授予为教授。元朝教授是“于各王府、各路、各府、州皆置…的学政之职”—百度。 </p><p class="ql-block"> 如此,必敏公必定年长于史正公,他是史正的兄长还是师长? </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一位四处寻找族谱的宜兴男留史氏后裔联系到了我。交谈中,他告诉我,从祖辈那里他们就知道男留史氏不属于溧阳史氏。 </p><p class="ql-block"> 男留后裔在23魔方的血检结果是:O-CTS201,与史正不同祖源,为华夏南方男子基因遗传标志的一种,但与溧阳史氏或四明史氏亦万年内不共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史正家族元朝世系图及先祖功名资料及文献是否真实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 储大文在《宜兴东岸里史氏族群序》一文中指出:<b>“云耕公以前第录其世系支派总图至于远祖事迹勋名诰敕传序文辞不能悉载。 ”</b> 那么,以上所述的史正公家族世系资料是否存在? </p><p class="ql-block"> <b>“元朝建立和拓展统治的进程中…自开国伊始就跟随成吉思汗家族南征北战的“豪杰”世家群体…这些家族对撰写族谱、家谱等家族文献较为热衷…元代政治家族的族谱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元代政治史信息,如族谱所记家族世系以及成员的任官信息,往往可补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b>—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元代族谱的时代特色与史学价值》·罗玮</p><p class="ql-block">罗玮先生还在文中指出: </p><p class="ql-block">1、元朝族谱有收录公文中的令状、宣命、箚付、咨、关、执照、批、敕命、乡试公据的格式特点。 </p><p class="ql-block">2、元朝蒙古四大勋贵家族、色目贵族以及世家群体均热衷于撰写族谱及收录家族各类文献。除敬宗收族外,保证家族血统、传承政治利益、维持政治影响力也是他们修谱的重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史正携带收藏并由后裔保护传承下来的元朝家族文献项目与上述内容相符。同时,明万历年间先祖所撰写的《史氏建祠记》中记录供奉在宗祠正中位置的是以“匮”装置的史正遗留下来的家族历史文字资料及遗言。由此可佐证史正家族元朝世系支派总图以及家族乃至远祖所获得的功绩、勋名、诰勅、传序等文献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大合谱为何要删去史正家族历史及世系?</span></p> <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族谱》中,一世祖史正公至正脉世系各先祖先祖妣均有详细的生卒年月日记载,独史正之父母全无生卒年记载。史正拥有世系图甚至包含了远祖的资料,又怎能缺失了自己父母的生卒年记录? </p><p class="ql-block"> 拥有“一门三宰相,父子两封王”辉煌历史的南宋宰相史浩四明史氏家族虽也被接驳到了皇帝姻亲溧阳史氏名下,但其家族历史文献等却被完整保留。 </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何要删去宜兴东岸里史正家族一系列资料?为何要删去史正父母的生卒年?为何要更改史正之父的真实身份 </p><p class="ql-block"> <b>一句话,就是史正家族的元朝世胄身份及社会地位无法接驳到汉武帝姻亲后裔名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以“匮”收藏的史正遗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族谱卷一收录的《史氏建祠记》中记载,明朝期的崇文公、世濂公、世泽公共四十四位族祖三易寒暑耗资四百七十金,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史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b>“史氏之祠…正堂中间北架设始祖(史正)一龛,南向旁置遗书、祭器两匮…” </b></p><p class="ql-block"> 匮—柜子 </p><p class="ql-block"> 史正遗书应包括了两大部分:一是史正公弃家避迹而隐时携带的家族历史资料。二是史正公本人给子孙留下的自述身世的遗书。</p><p class="ql-block"> 从现存的史正公生卒记录,初读时就感觉以下文字描述近乎一种自述:<b>“公本簪缨世胄素称富厚。奈生于元季至正年间,时值巨寇陈友谅霸据湖郡兵戈扰攘,公遂弃家避迹来宜隐于横塘之右…”</b>尤其是那个“奈”字,更是发自笔者内心的悲鸣。</p><p class="ql-block"> 或许,以上文字段落应是我们唯一可见的史正公遗书中的部分内容,但这些内容也明显被合谱者修改过。</p><p class="ql-block"> 兵戈之争导致家败人亡,一人逃出定身负家族传承所托,改朝换代不得不改姓更名,这一切应是史正公一生的纠结。如此,选择以遗书将家族真实情况传承后裔,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如此目的的遗书,不会只是一句“<b>公本簪缨世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试着解读史正公的名、字、号: </p><p class="ql-block">史公名正,字大中,号云。 </p><p class="ql-block"><b>正</b>—史正生于元至正年,家变亦在元至正年。</p><p class="ql-block"><b>大中</b>—中正之道。大意指追求事物的平衡与和谐。 </p><p class="ql-block"><b>云耕</b>—应取自元初道士·长筌子曲词句:“归去来兮,云耕水钓,林下澹然宁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正——先祖或来自草原,生于元朝,簪缨世胄,长于华夏,落叶江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正——公本宜兴东岸里一世祖</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rlc99n?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160619" target="_blank">《云耕水钓·翰墨书香·江南读书人》</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epicsd?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160619" target="_blank">《青石小巷·翩翩青衫·氿溪逸事》</a></p> <p class="ql-block">宜兴东岸里史氏一世祖史正公派下二分祖在城支第十九世史公济裘长女史维娜(竹梦箫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