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仙都

老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仙都农家乐</span> </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14日至2月19日</p><p class="ql-block">D1(14/2)受驴友之邀,参加了仙都农家乐六日游,2月14日晨7点从上海南站出发,向浙江省仙都风景区出发。全程约480公里,耗时约5小时。</p><p class="ql-block">仙都风景区位于缙云县城东7公里处,坐落在东西长约10公里的练溪(亦名好溪)两岸,自隋起即闻名于世。境内九曲"好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可观光、避暑、休闲。亦是一个山明水秀、景物优美、气候宜人的游览胜地。据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年),刺史苗奉倩以彩云仙乐出现于缙云山,上报于朝。唐玄宗惊呼谓:"是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书"仙都"二字,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图上为仙都景区的"仙都"石刻。</p> <p class="ql-block">住景区内的民宿"和顺农家"。农宿位于景区内"轩辕大道"的尽头,离景区大门不远,步行约3~5分钟的路程,客房的窗户正对着鼎湖峰(图下),出了农家的门是一条彩虹道,沿此方向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景区核心景点一一朱潭山。</p> <p class="ql-block">D2(15/2)今天游览朱潭山标志性的网红打卡点一一鼎湖峰景区。</p><p class="ql-block">鼎湖峰,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高170.8米,底面积2468平方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面临好溪,拔地而起,孤高屹立,直插云霄,誉为"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笋"。更奇的是在这峰顶上还有一个小湖,湖里的水一年四季不竭。相传,这是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龙升天而去的地方,这湖就是被鼎所压塌而成,故称"鼎湖"。</p> <p class="ql-block">缙云是轩辕黄帝的名号,缙云县是全国唯一以他名号命名的县,而仙都就在缙云。每当清晨日出这儿便会薄雾弥漫仙气飘飘,如同仙境,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赏鼎湖峰的雄姿</p><p class="ql-block">在仙都,鼎湖峰就象定海神针,成为这片神奇土地的轴心。以它为核心的仙都大地,山、水、林、田、湖巧妙结合,形成风光秀丽,九曲练溪,峰岩奇绝,云雾缭绕的诗画仙境。</p><p class="ql-block">在黄帝祠宇下的放生池边抬头仰望,鼎湖峰就象竖起的大拇指,被誉为华夏之赞!浙江之赞!丽水之赞!仙都是诗画浙江的典型代表,挺拔的鼎湖峰正象是大地母亲伸出的大拇指,胜赞华夏大地国泰民安、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朱潭山,包括有仙堤、九龙壁、休息亭等,河卵石铺就的仙堤是当地婚纱摄影重要的取景地,不远处山上的望峰亭是欣赏鼎湖风光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清晨只见练溪两岸绿树草滩,江雾弥漫,农夫黄牛,春意盎然,远眺北面晦翁岩,山岩倒影水中,如诗如画。从西侧稻田中往晦翁岩望去,梦幻山峦,仙气缥缈 ,绿野仙踪,好一派明媚春光,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鼎湖峰巍峨庄严,气势磅礴。四季更叠,变幻莫测。呈现不同的风姿,不同的状态,让你怎么看都捉摸不透,看不厌,写不尽、拍不完…。</p> <p class="ql-block">朱潭山最经典的网红景点应该是晨曦中老人、牧牛和狗走在汀步桥上的镜头了,汀步桥上薄雾渺渺,时隐时现,一牧人牵着老牛缓缓走在矴步桥上,后面跟着一条中华田园犬和一个挑着牧草的妇人,溪水潺潺,山峰绰约,雾气漫漫,整个画面如同一幅泼墨,仙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仙都名胜遍地,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称颂仙都,都是以鼎湖峰作为主题,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因为鼎湖峰——移步即景前后左右相异;春夏秋冬意境变幻无穷。摄影界对鼎湖峰更是视若珍宝,创作出了意境万千的无数仙都风光作品,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要数摄影家吴品禾先生创作的《仙境》,仙都正是从《仙境》这幅作品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连续下了多天的雨,好溪(又称练溪)水量充沛,湍流翻腾,汹涌如潮,穿越汀步石阶,声如奔雷,溅射阵阵浪花,浩浩荡荡一路向下游狂泄而去!令人胆战心惊,游人一步一趋,小心翼翼的行走在板堰汀步桥上慢慢挪动。</p> <p class="ql-block">汀步桥是缙云古代的典型建筑,结构合理,形式美观,相融于自然山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系省重点文保单位。"园林之父"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认为:"此桥简朴实用,是古代石板桥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横跨于好溪上的公路桥,将原生态的村落与现实拉近了距离,深溪绿水,炊烟袅袅,走现代大桥,昄依原始。</p> <p class="ql-block">进入鼎湖峰景区后,朝着鼎湖峰的方向往里走,路过重檐十二柱式的仰止亭,来到驭龙亭前的水池畔,就可见黄帝祠宇建筑群。一路绿色养目、仙乐绕耳,让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仰止亭一一据清六峰樵客《仙都小憩图》载:在童子峰外练金溪畔,约建于明代,当为游人瞻仰鼎湖峰雄姿的仰止之处,后废。台胞李延品、舒寿福两先生捐款重建。新亭是重檐十二柱式,黄帝合宫形,有古朴典雅之感。"仰止亭"三字,湖州李英书,亭内长联,吴亚卿撰书。</p> <p class="ql-block">望峰亭:仙堤上滨临朱潭的四角单檐攒尖顶小亭,名望峰亭。驻足小亭南望,朱潭澄碧,长桥卧水,农夫耕牧绿野,飞鸟翱翔蓝天,鼎湖峰伟岸挺立,水中倒影婀娜多姿,是世人公认的鼎湖胜境最佳拍摄点之一,故名。</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一一在水边有一端奇特的岩壁,是一条带状的层状节理地质构造。整条节理带长约100米,其整体与好溪水面几近平行,最低处与水面相距不到1米,节理带中洞窟高低、深浅不一,最高达4米,最深4米。因节理带处于悬崖峭壁间,凝灰岩性岩层状分明,起伏弯曲,横生凹凸,如无数条虬龙盘石潜伏,故称九龙壁,又名龙崖、龙窟。</p> <p class="ql-block">仙水洞一一仙水洞,傍依鼎湖峰,洞口面溪,形如古镜,古又称"镜岩"。有泉水从洞中石缝里渗出,注于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质清淳甘凉,久蓄不腐,相传轩辕黄帝曾用此水炼丹。饮之,能健身美容,延年益寿,故名仙水。</p> <p class="ql-block">洞内有一水池,系由山体内渗出,内含多种矿物原素,相传饮用此水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仙都摩崖题记:仙都摩崖题记主要分布在仙都的初阳山、鼎湖峰、仙水洞、铁城、小赤壁、忘归洞6处景点内。仙都摩崖题记时间跨度大,品类繁多、书体齐全、风格各异,很多精品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部分摩崖题记还记录了仙都山的道教活动情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仙李白的"族叔"、"篆圣"李阳冰在任缙云县令期间,数次祭拜黄帝,并亲书"黄帝祠宇"刻石立碑,四个篆书大字,笔法古拙,苍劲有力。这块碑刻比陕西黄帝陵现有最早的碑刻"栽种松柏圣旨碑"早了整整302年,是缙云祭祀黄帝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物证(图下)。所以祭祀黄帝有着"北陵南祠"之说。</p> <p class="ql-block">黄帝祠宇一一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的三天子都所在地,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黄帝祠宇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黄帝祠宇作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之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轩辕黄帝史迹展览馆,被誉为"天下第一祠"。</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一幅名为"龙腾中华"的汉白玉主题浮雕。浮雕正中的游龙,被设计成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体现了雕刻着的精湛技艺与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缙云堂: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公元326-342年)。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缙云县令李阳冰撰额。堂中立有从轩辕黄帝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石碑,碑上刻有每一位帝王的半身像和相关史料介绍。缙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时空变迁,但在缙云鼎湖峰下祭祀黄帝的习俗,自古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正对缙云堂的是怀祖堂,上下两层,正中自上而下,分别悬挂"怀祖堂"竖匾和"昭穆有序"的横匾(下图)。一层立柱之间的木格窗户上,嵌有"寻根问祖"四个方底金色大字。立柱上的一副对联为:骨肉同根,万代宗源十四姓;山河错络,九州脉系一条龙。走进怀祖堂,居中是一幅树枝形状的帝祠寻根图(中图)。从图中可见,百家姓都是从黄帝、伏羲、神农、炎帝、蚩尤等中华民族先祖中,传承演化而来。</p> <p class="ql-block">夜游轩辕大街一一晚餐后有点无聊,遂独自一人走上轩辕大街观光。大街全长约八百多米,是景区内最繁华的商业街,主要以农舍为主,土特产商店其次,间杂一些小型超市,因疫情期间,街上游客稀少,部分商店闭门歇业,即使有坚持营业的商店,并无客人光顾。</p> <p class="ql-block">缙云烧饼是缙云县的特产,也是缙云文化遗产,在轩辕大街上有专设《缙云烧饼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D3(16/2)今日活动安排了游玩"芙蓉峡"一一亦称"铁城"。芙蓉峡位于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两侧峭壁通体漆黑,整座山体又如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狭处,中裂如门,仅容一人穿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叫铁门峡。</p><p class="ql-block">芙蓉峡口,摩崖石刻"铁城"两字(图下),字径3.2m,为明朝万历十八(1590),缙云知县、书法家赫敬称颂李建(号铁城)在此免费为百姓教学而题写。</p> <p class="ql-block">芙蓉峡全长数十米,两侧峭壁陡立,如同一条通天的隧道,两面陡壁耸峙,如铁城般威严。东边的马鞍山,宛如云中巨人,山沟如龙蛇蜿蜒,农舍点缀其中,仿佛人间仙境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芙蓉峡突岩一一高3米,长7米,高2米,中部为天然形成一穿洞,仅容一人通过。深藏于青翠丛山之间的芙蓉峡,原始、古朴、幽静、如入人间仙境。畅游其中,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电影《阿诗玛》中,阿黑张弓射穿山崖的镜头就取于此(图上)。入内又是一洞天,四周高崖围立,中间绿草成茵,叫紫芝坞(图中、下),相传是东海八仙饮山泉尝紫芝之处。坞内有屋基一座,是明代四位高人结庐隐居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紫芝坞:芙蓉峡的中心点,四周山崖高耸,呈黑色;中间低凹,长满草木,呈绿色。山中水从铁门峡流出,峡口仅容一人过往,且峡高百丈,是缙云仙都著名峡谷;坞内静谧如世外桃源,这里是神仙修炼之地,更是传说中神仙种芝田、尝紫芝的地方,故名叫紫芝坞。明吴观有诗云"山中白云多,坞内紫芝少;紫芝不可寻,白云为谁好。"李淑又云"不见茹芝人,只闻紫芝坞。我来醉白云,枕石欹芳杜"。</p><p class="ql-block">(坞:土堡,小城和四周高,中间低的谷地之意)。</p> <p class="ql-block">螺丝岩一一螺丝岩,从芙蓉峡口向紫芝坞内眺望,其中心,上有一巨石凌空而立,形似田螺,俗称螺丝岩;如果登上芙蓉嶂之巅,向紫芝坞俯视,此岩又像狮头糜身狼蹄牛尾的玉麒麟。古人信神,称它为丹鼎。明郑汝璧《游仙都记》"凡数转,径逾窄。徒拥一峡,谽蚜相向,石门中开,可丈许。稍进,则二柱耸峙,忽辟而峭,两山抱之。中见一石如丹鼎,上员下洞,可坐百人"。</p><p class="ql-block">(糜:水鹿)</p> <p class="ql-block">这里石门洞开,洞谷幽深,寒气袭人。涓涓流水缠绕谷底,莺莺鸟语萦绕耳畔,满山芙蓉点缀其间。晴天,千奇百怪的峰岩,在阳光掩映下如山野卧龙,其势如虹;雨天,满天烟雨,山水一片迷朦。漫步于峡谷之中细若银丝,润物无声,时停时下,把芙蓉峡浸润地翡翠般晶莹剔透、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小赤壁一一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隔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崖壁赭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名小赤壁。崖壁有署名印海(明代邑令龚庭宾)的"小赤壁"题刻(图右下)。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p> <p class="ql-block">龙耕路: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p> <p class="ql-block">仙榜岩: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图上)。</p> <p class="ql-block">丹室:在龙耕路的中段,有一丹室,乃"昆岩洞天"古丹室的遗址,今人在其东南十余步辟址新建。为明朝进士郑汝壁于万历年修筑。丹室背依绝壁,下临深溪,望之巍然。</p> <p class="ql-block">八仙亭一一小赤壁悬崖下石亭高5米,八柱四角,单檐歇山顶,每个亭角上分别塑有两个栩栩如生八仙神像,亭名匾额为我国二十世纪书法泰斗沙孟海书写。相传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八仙的传说》《封神榜》《锦绣未央》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蓬莱仙境一一小蓬莱。小赤壁前昆潭呈碧,中多奇石,拥簇叠垒,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潭中有岛,枫柳成荫;岛间有湖,微波粼粼。景随人移,恍如置身海外仙山,故名小蓬莱。相传八仙常常游憩于此,故在小蓬莱东建八仙亭。电影《道士下山》曾在此拍摄。(图左石刻"蓬莱仙境"四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云关,俗名合掌岩(图上)、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p> <p class="ql-block">大肚岩:一鼓形巨崖,位于小赤壁东北端,顶部有一扁石覆其上,远远看去,如人之大肚,围径近百米,高五十五米,头畸小而肚大如鼓,因名之。相传黄帝炼丹时,在好山置玉甑、搁饭娘,由是供饭不竭。一次,有位善吃神仙,贪吃甑中饭娘,饭娘不断产饭,使其肚子迅速胀大,勉强趟过溪后就再也走不动,遂化为大肚巨岩。岩上有千万年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p> <p class="ql-block">婆媳岩与舅轿岩:岩如其名,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婆媳岩,又名姑妇岩。子母山脊有两岩对峙,相距百数十米,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却无头颅的少妇,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妪,两石一高一低形态逼真,神情可辨。相传古时一位寡母与子相依为命,独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边,不孝媳妇常常虐待婆婆,天理不容,故被雷公劈去头颅。因是进入仙都第一景,故又称婆媳迎宾。</p><p class="ql-block">舅轿岩,又名仙释岩。下洋村狮豹山脊,两岩相邻矗立,前石修小,极像一个背着包袱的壮汉,后石方大,酷似一顶轿子。与婆媳岩隔溪相望,相传媳妇弟弟听说姐姐婆媳不和,就抬着轿子来接她回家散心。不料正遇姐姐头颅被雷劈下,弟弟又惊恐又难过,僵立不前,遂与轿子一同变为惟妙惟肖的舅轿岩。</p> <p class="ql-block">仙都观:曾名赵侯祠,又叫赵侯庙、乌伤侯庙。这是一个祭祀赵炳的古老祠庙建筑,也是缙云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祠庙建筑。赵炳是东汉时的一位善医方士,他在这里医治了许多瘟疫患者,百姓感其恩德,建祠祭祀。当时缙云仙都一带属于乌伤县管辖,故朝廷敕封其为大将军和乌伤侯。《道士下山》《飞刀又见飞刀》《射雕英雄传》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招隐洞一一是仙都观青龙岩下的洞穴,因立地高低不同而分上下两层,下洞高大宽敞,可容百余人,洞口之上高崖陡峭,雨天流水如瀑,晴天雨珠似帘,故称雨珠洞。洞后石壁有扁鹊等古代八大神医浮雕。上洞矮小,适宜坐憩,相传古有樵夫在此洞颈两老对弈,方一局,刀柄已烂。仙家一局棋,人间已百年,原来是樵夫遇仙,故称烂柯洞。</p> <p class="ql-block">"不可说"牌坊: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不可说"又称"不可言说",或单称不说,谓真理可证知,然不可言说诠示。"不可说"包含了"三缄其口"的谨慎和"沉默是金"的隐忍,还有"天机不可泄露"的高深。比如有些事情是超乎言语之外的,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去领悟;也可能是在暗示一些秘密或者玄妙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言说的。"言多必失",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说不错,少说少错。有时说了还不如不说!</p> <p class="ql-block">青芝洞一一天鹅孵卵下弧形巨石交错相依,似朵朵青芝垒叠成洞,故名青芝洞。曲径迂回入洞,中空处三个洞室,左转右弯洞洞连环,更有两涧绕石而流,泉声悠扬。循洞嬉戏,只闻其声,不见人影,宛入迷宫。</p> <p class="ql-block">洞内清幽恬静,冬暖夏凉。一潭碧水围于洞口,顺着水上曲桥出得洞来,立于石下,圆形巨石似刀剑所劈,故名仙剖岩。《道士下山》《书剑恩仇录》《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哪吒》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D4(17/2)今天参观缙云古镇一一河阳古镇。</p><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一一河阳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干年村落,公元932年,有朱氏一族河南信阳人,因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浙江缙云,聚居繁衍,逐渐富甲一方。朱氏从祖籍中取了两个字,为此地命名:河阳。河阳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一街五巷、一溪两坑,这里有十几座祠堂,旧建筑1500多间,有着全国罕见的数量和规模,这些老宅子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很讲究的陈设、装修和布置,被称为:江南古村落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五谷神之位"(图右上):"五谷神"通常被认为是掌管五谷生长、丰收的神灵,代表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粮食丰收的祈愿。在古镇,祭祀五谷神之位反映了古镇居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风调雨顺、农作物茁壮成长、粮食充足的渴望与祈求,是一种对自然力敬畏和感恩的表达。祭祀"五谷神"是河阳古镇传承已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古镇居民将古老的信仰和习俗代代相传,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增强了家族、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八士门(左下):也即河阳老街,八士门为纪念宋、元时期朱氏先后出了八位进士而建,位于村口、正对中峰山主脉中央垅入脉处,是古中街的主入口,也是河阳村古时候的正大门,河阳村人每遇红白喜事必经此门。</p><p class="ql-block">共济桥(右下):公济桥位于村东首,横跨新建溪上,东北、西南走向,村人集资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五孔石拱桥,是当时河阳村唯一出入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翰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是当地朱氏三十世朱文周和三十一世朱翰臣父子的合祠,两百多年来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保留历史原貌,古朴的氛围、精细的雕刻,恰到好处的盆栽装饰低调地彰显古时书香门第的雅致。游览陈列室,一幅幅实拍图片带领游客了解河阳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虚竹公祠:虚竹公祠,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座祠堂,更是朱虚竹传奇人生的见证。朱虚竹,这位缙云地区的商业巨星,18岁时凭借父亲的三根金条踏上经商之路。朱虚竹的商业眼光和诚信经营,让他在商界声名鹊起,最终成为缙云的巨富。朱虚竹在苏州拥有半条街的店铺,他的生意遍布杭州、苏州等地。由于货运频繁,金华兰溪的西门城墙沿江码头后来被称为"朱家码头"。清咸丰九年,朱虚竹的六个儿子为了纪念他们的父亲,建造了这座占地1100平方米的祠堂。整座祠堂雕梁画栋,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人物、鸟兽、花卉栩栩如生。这座祠堂不仅是家族的荣耀,也是浙南地区苏州风格建筑的代表。每当人们站在这里,都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循规映月一一系文翰公二子朱柏轩住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两个十八间道坛及附属建筑组成,总计72间,为河阳体量最大之家族建筑群。主房曾毁于太平军兵火。"循规映月"四重方圆门廊依照苏州园林风格建成。左侧为"崇修书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大宗祠:朱大宗祠是朱氏始祖祠堂,位居村东口,按《朱子家礼》选址,据进村显要之地。</p> <p class="ql-block">朱家大院:在保存完整元代村庄建筑特色的小巷中,走近写有"循规"、"映月"的圆洞门,一块由爱好书法的老板亲笔题写"朱家大院"四个潇洒飘逸的大字的坚匾指引你走进幽静的小巷,小巷围墙统一为青砖封火山墙,院落之间由狭窄的弄堂相隔。此外,村内的马头墙是河阳古民居的重要特色,檐头高耸,形态各异,展示着朱氏家族奋发进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仙女峰北边耸立着五座奇岩,其高三至九丈不等,安详肃穆似五位老者,故名五老峰。相传五老即中央黄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原来分别修仙于嵩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黄帝炼丹鼎湖峰后,聚集仙都,每天在此晨沐朝阳、暮浴夕晖,丹成后同升天界。五老峰北田中央有巨石如印,称黄帝宝玺。</p> <p class="ql-block">从河阳古镇归来,众驴友在乡间小径散步,在一个尚未开发的无名石窟洞口处,无意间从岩缝中发现了一块形状怪异的岩石,如雄鹰般磐居在岩崖上,头部微侧,凝眸远望,炯炯有神,其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D5(18/2)今日自由活动,因第一天进入景区时就按规定购买了景区交通费,只要住在景区范围内,所有景交车都可以搭乘。</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倪翁洞:相传范蠡老师倪子助越灭吴后,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言元初(758),缙云县令李阳冰书"倪翁洞"三字于此洞。翁与白猿:倪翁死后,后世根据山洞的天然石壁,雕刻出他静卧读书的场景,造像中的倪翁,身上还躺着一只可爱猿猴,也许刚好一阵山风吹来 ,倪翁闭目养神,神态安祥(图右上)。</p> <p class="ql-block">初阳谷:倪翁洞内景观奇特,灯盏洞、米筛洞、读书洞三洞并连,当早晨太阳升起之时,阳光射进润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故称为"阳谷三窍"。最北边有"初阳谷"摩崖石刻,为颜真卿所书。"初"字缺一点,是书法家有意为之,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时即可补上这一点。初阳山中有洞似幽谷,洞口朝东,每天清晨初升阳光首先照到,故俗称阳谷洞,又叫朝阳洞。</p><p class="ql-block">凭虚阁(图右下):"倪翁洞"石刻是仙都摩崖石刻中最具价值的瑰宝,为有"笔虎""篆圣"美誉的唐乾元间缙云县令李阳冰所留。为保护这一稀世珍宝,故古人在石刻上方专建亭子为之遮风挡雨。因亭依岩凌空,故名凭虚阁,又名护法(书)亭。</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群</p><p class="ql-block">初阳山位于练溪西,与鼎湖峰遥遥相望,融山水泉石、田园及风光于一体,是仙都摩崖石刻最为集中处。山东面有一个可容纳上百人的天然山洞,"当启明时,日光先射",故名旸谷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月镜岩(图三):独峰书院好山上岩,薄如锦屏,天然形成一个六角洞,远看如月似镜,与群玉山上仙女峰共同组成仙女照镜奇观。因岩多组节理经雨水侵蚀、自然风化、重力崩塌,从而形成陡峻的岩美丽的穿洞。</p> <p class="ql-block">跃鲤池又名青塘。塘中有驻鹤亭,相传黄帝和古仙羊情都曾驻鹤于此。塘后小山形如鼠,鼠嘴插入青塘之中,故名老鼠偷油。</p> <p class="ql-block">响岩洞。好山东南麓,山道旁有一洞穴,洞底呈坡形,洞内可容数十余人。洞口有清咸丰元年(1851)缙云知县李业修题的"响岩"石列。这一带山础林茂行人路经洞口,步履谈笑回声洪亮,以石叩击洞壁,音如铜鼓.清脆悦耳,因名之。相传古有杨郎居此洞以符药济惠行旅,故又名杨郎洞。</p> <p class="ql-block">独峰书院:独峰书院在倪翁洞景区内,背倚好山,面临练溪,为宋元八大书院之一,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仙都讲学纪念地,书院属晚清建筑风格,主体三间三进,左右厢房各十,北厢房外有禄祠,现为孔祠。</p> <p class="ql-block">上(下))小溪村:上小溪村因古八景之一的“九叠嶂”而得名。上小溪村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四面环山,山势陡峭、峰峦叠嶂 。村内有两处古村落,其一为上水村,旧名"金水村",距今 700 多年,属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是由老村岩头自然村组成,古街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长约 1500 米且依山而建 。</p> <p class="ql-block">下小溪村《街画艺术村》</p><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叫"下小溪村"的村庄时,就会被那里的涂鸦震撼到。国内从没见过如此规模的街画艺术。它是"涂村计划"的策划者,一位90后的小伙子,从小就在村里长大的街画艺术家陈思宇的作品。50名街画艺术大咖在陈思宇的号召下,在小溪村的民房墙壁上留下了50多幅风格独特的街画作品,让这个小山村瞬间化身为了美术馆,一副街画就是一个故事。艺术只有融合了某种氛围的艺术才能臻于最完美的境界,这些破旧的墙体被升华了。</p> <p class="ql-block">街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村舍是一个生活空间,当两者碰撞后,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力量,似乎这些门前屋后自家地里的菜,都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下小溪村的历史,很少和艺术有关,街画的到来让这里成了艺术的博物馆。这里的街画,属于这座村庄,也属于这里的每一位村民。看我们进村了都主动跑过来介绍,那份自豪感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p> <p class="ql-block">角钻岩(右下):天然的倒立岩,高约8米,自上而下越来越细,最底端成为一尖角。顶端圆圆呈球形,基部由几块小山石支撑,类似妇女纳鞋底时所用的角钻,故称"角钻岩"。</p><p class="ql-block">角钻岩朝南的一面,球形的顶部已塌裂,长期受雨水侵蚀,成为梳子般的形状,亦称"头梳岩"。</p><p class="ql-block"> 石尼听经(左下):相传西游中女儿国国王爱慕唐僧,偷偷沿途跟随师徒四人至黄龙山,每日躲于远处听唐僧诵经念佛。故称之为"石尼听经"。</p> <p class="ql-block">八窗洞:这是一个奇特的堆石洞,由多块椭圆形岩石堆砌而成,岩石整体呈馒头状,岩石与岩石之间的空隙,组成了八个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窗口”,故称“八窗洞”。</p> <p class="ql-block">黄龙禅寺始建于唐乾宁三年(896年),由处州刺史施坚实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直到1986年4月,黄龙禅寺才重新对外开放,如今梵音远播,香火不绝,为浙南名刹。</p><p class="ql-block">黄龙寺的山门(图左上)并不雄伟高大,只是高出围墙一大截,翘角门檐上相对卧着两条抬头翘尾的黄龙,门楣上是"黄龙古刹"四个大字,两边一幅对联:"乾宁垂若兰,黄龙系鹫山"。意为唐朝乾宁年造的黄龙古寺,这佛教道场,就象印度的灵鹫山一样,是一处清静的极乐净土、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左中)前六根緾龙石柱,更是彰显出黄龙寺的雄伟与庄严。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盘龙图案。龙身缠绕,龙头昂扬,龙爪锋利,仿佛随时准备腾云驾雾,直冲云霄。这些盘龙图案不仅雕刻技艺精湛,更寓意着吉祥、威严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山门后面(左上)也有四个字:"云隐山晖",想象一下,意境绝美,不管日出日落之时,黄龙山古刹依然在阳光的照射下突破云遮雾挡而熠熠发光。</p> <p class="ql-block">黄龙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既有唐代遗风,又融入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寺内的木雕装饰十分精致典雅,佛像、壁画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建筑格局严谨规正,黄龙寺坐东朝西,为砖木结构,二进一天井式,寺内现存建筑主要有观音殿和十八罗汉塑像,展现出黄龙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灵璧石文化园:它是一个以展示灵璧石为主题的公园。该园由企业家吕普龙私人收藏的上百块灵璧石构成,这些灵璧石形成于8亿多年前,主产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因含金属矿物或有机质而色漆黑或带有花纹,细腻温润,备受赏石者喜爱。灵璧石主要特征概括为:"三奇、五怪"。三奇即色奇、声奇、质奇,五怪即瘦、透、漏、皱、丑。宋代诗人方岩对它赞道:"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全国都罕见的灵璧石文化园,赏一番“"天下第一石"的奇资异质,体验一把"用灵璧石看中国山水"的乐趣。灵璧石不仅有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观之,其色如墨;击之,其声如磬。其形或似仙山名岳,或似珍禽异兽,或似名媛诗仙。被清朝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石"。此奇石奇景,千姿百态,足够让人脑洞大开,游客可以根据奇石的各种形状别出心裁地赋名取乐。</p> <p class="ql-block">D6(19/2)今日无活动,上午部分驴友出门采购当地土特产,准备带回上海馈赠亲友,也有驴友们抓紧上午有限时间游览了缙云石窟。</p><p class="ql-block">缙云石窟:这些采石遗迹也叫"岩宕",是经不断的人工开凿与自然风雨雕琢而完美结合,是古代采石场留下的独特景观。这些石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采石业曾是当地的重要产业,通过人工开凿,这些上千年来采石人留下的遗迹,使得石窟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形态,废弃的石窟成为了当地的独特景观,"江南石窟在缙云、养在深闺人未识"!宛如一处隐蔽世界,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四面崖壁凿痕历历,凿痕顺岩层形成水平条状纹理,天造地设,令人不禁而叹,虽说是人工开凿,那些采石匠们,是如何开凿出如此绝壁?其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艰辛,唯忘我的奉献,现代技术的加持,才能将这绝壁变废为宝,成为吸引众人的旅游胜境!</p><p class="ql-block">吃了个早早午餐,然后便乘大巴返回上海,约下午4时左右大巴抵达上海南站,为期6天的农家乐完美结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荡桥</span></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5日游"元荡桥"。</p><p class="ql-block">朋友圈里看到好友们在元荡桥拍摄的照片,心里痒痒的,也想去蹭个卡,于是和小区的朋友相约3月5日去元荡桥游玩,驾车跟着导航,将我们"领"到了元荡桥,眼前的元荡桥,跟那座网红元荡桥完全不一样!此元荡桥非那元荡桥?这座桥已临汾湖地界,附近有个加油站,遂前去向加油站员工打听路线。</p> <p class="ql-block">加油站在吴江汾湖境内,油站旁立有一座"汾湖"界石,去油站问路就相当于出上海了。油站员工告诉我们江苏省有规定:疫情期间,如果进入江苏境界,返沪时必须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果然看到在G318路中间设有路障,提醒过往路人。因此前我们沒做过核酸检测,车行至此,竟不敢越雷池半步!</p> <p class="ql-block">询路期间,在汾河周边绿意盎然的湿地,赏茂密葱茏的原始田园风光,享春日的宁静与清新,感受原始、纯净的自然。</p> <p class="ql-block">得知元荡桥的具体位置后,调头向金泽镇方向驶去,发现在318国道的南侧有一座巨大的三角形石碑一一"太浦河工程纪念碑"。好奇心让我们下车参观这一惠民利国的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太浦河贯穿江、浙、沪两省一市,全长57.14公里,其中上海境内长15.24公里。工程于1991年11月开工,1997年秋竣工。该工程对于上海以及整个太湖流域的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有着深远的战略价值。施工时期,还经受了台风、暴雨和高水位考验。太浦河工程的建成为太湖流域的防洪除涝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纪念碑见证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的重要意义。浩浩太浦,滔滔东流,兴修水利,功载千秋。</p> <p class="ql-block">在供水方面,太浦河工程保障了上海的用水安全。它可以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为上海提供稳定的优质水源,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需求,这对于上海这个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城市来说至关重要,稳定的供水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航运上,太浦河改善了区域水运交通条件。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水上运输提供了便利的航道,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贸易往来,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防洪方面,太浦河大大提高了上海地区抵御洪水的能力。它有效分泄太湖洪水,减轻了太湖洪水对上海的威胁,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保护了上海大量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图为"元荡分洪闸"。</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荡公路交通桥,这条路2020年11月通车,是高标准景观快速公路。横跨鼋荡南的公路大桥,气势非凡,西起汾湖大道与康力大道交叉口,向东跨越省界鼋荡,与上海市青浦区东航路对接。这仍不是我们要找的元荡桥!</p> <p class="ql-block">元荡又名鼋荡、阮荡,因形似鼋而得名,原先是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滩封淤而成为淀山湖的一个子湖。昔日的荒滩野村,现成了美丽乡村、湿地景观。名卉异草,珍杉嘉树,贴水观景台,环布在湖边。</p> <p class="ql-block">元荡,这颗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的碧绿翡翠,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其独特的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元荡还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湖中的青虾、蟹、河鳗、螺、蚬、蚌等水产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湖畔的植被茂盛,为游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氧吧,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我们要找的元荡桥,正确的称呼应为"元(鼋)荡慢行桥"。元荡慢行桥总长度约585.7米,其中主桥长约485.8米,呈弧形设计,宛若一条随风飘动的彩缎。慢行桥平均宽度6米,最宽地方达到16米。作为示范区内首座大型景观步行桥,元荡慢行桥不仅连接着青浦和吴江,还将元荡湖两岸的湿地景观和环湖绿道对接,串联起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p> <p class="ql-block">该桥2020年7月28日开始施工,10月22日桥面主体结构合龙,10月31日完成桥面装饰、绿化,11月通行。慢行桥以飘逸、柔美的"同心结"为造型,"抬腿跨青浦、一步入吴江"为亮点,迅速成为网红桥,频频出现在各类官媒和自媒体上。</p> <p class="ql-block">元荡慢行桥上的中央绿化隔离带将桥面分为步行道与骑行道。桥面双向标注的"WELCOME TO 上海•青浦"和"WELCOME TO 江苏•吴江",如今也是网红打卡点之一。站在TO中的"O"字里,你便一脚踏在了上海青浦,一脚踏在了江苏吴江。这个"O"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也真正连接了青浦和吴江,拉进了两地之间的距离。</p><p class="ql-block">(注:疫情期间,青浦区段封闭,禁止通行!)</p> <p class="ql-block">鼋荡四周不再是荒僻、无序养鱼之地,是生态发展、醉美乡野、田园绿道的新时代江南。鼋荡的水、鼋荡的桥,是醉美江南的符号,也是人们为之奋斗、实现理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元荡桥不仅是一座桥梁,它是一个集生态、交通、景观、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这座桥梁的建设使得吴江和青浦的生态景观得以保持连续性,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蓝绿慢行体系,显著提升了元荡湖区域的环境品质。它的建成不仅实现了两区蓝绿体系的直接联通,还满足了当地居民游览、休闲、观赏等需求。</p> <p class="ql-block">元荡慢行桥结构独特,线条流畅,桥面栏杆形状的设计灵感来自江南水乡特有的水生植物茭白,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首选背景。</p><p class="ql-block">图为自带水波纹效果的桥面栏杆。</p> <p class="ql-block">元荡慢行桥,宛若飞虹卧波,凌虚跨水,其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引两岸风光入画,供行人悠然信步。慢行桥跨越青浦和吴江两地。一湖相通,一桥相连,已成为两地居民最喜爱的休闲打卡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设计上,元荡慢行桥以"同心结"为理念,栏杆采用茭白状设计,融入柔波元素;中间亭子处采用波浪纹镜面不锈钢、太湖石状背景,体现了青浦与吴江两地同心共治的发展愿景。</p><p class="ql-block">图为太湖石镂空造型的桥中庭。</p> <p class="ql-block">桥上以波浪纹镜面不锈钢、太湖石状背景设计而成的亭子,与元荡慢行桥独特的设计风格相得益彰。此桥不仅为通行之便,更添景致之美,其构造精巧,匠心独运,与湖水相依,宛若天成,真乃沪苏之明珠,为该地增色良多。</p> <p class="ql-block">‌游毕元荡桥,驱车金泽镇午餐,餐后参拜"颐浩禅寺"。</p><p class="ql-block">颐浩禅寺位于金泽镇迎祥街12号‌。该寺庙始建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原为南宋宰相吕颐浩的故宅,因此得名。颐浩禅寺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还以其古老的银杏树和云纹刻石等历史遗迹著称。</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一天的活动随之收尾,于是一干驴友驾车返回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