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之旅:秦代灵渠

郑少祥

<p class="ql-block">灵渠</p><p class="ql-block">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p><p class="ql-block">1988年,灵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1年1月,"灵渠"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赢政灭六国、成帝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六王虽毕,四海未一,志在天下的赢政,负手站于咸阳宫殿的台阶上,将目光投向了南北两个方向:南,有百越;北,有匈奴。</p><p class="ql-block">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屠雎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令开灵渠</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伟大基建,不是暴政那么简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开启了大规模基建工程,除阿旁宫和骊山陵墓是为其个人服务的以外,其他如驰道、直道、五尺道等高速公路,以及灵渠、长城等,每一项都堪称经典。虽然其军事价值等已不复存在,但跨越时空,这些工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座精神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下的绝对专制君主,全国子民都是其私财,都要为其服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秦始皇掌握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启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包括长城,包括灵渠在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史禄开凿灵渠</p><p class="ql-block">史禄灵机一动,沿着海洋河继续往上游勘查,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海洋河与始安水相距4200米处,两水高差仅1.1米,而且那里有海洋河形成的静水区,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坦,非常适宜拦河筑坝。在这里修筑大坝,将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再将始安水疏浚扩宽,运送粮草的船只便可直达漓江!</p> <p class="ql-block">史禄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立刻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灵渠凿成后,秦军从遥远的咸阳出发,经陆路到达汉江词条,顺流而下,过洞庭,取道湘江,溯江而上,经灵渠入漓江,再南下珠江,很快便一举平定百越。同年,秦始皇设桂林、象、南海三郡。</p> <p class="ql-block">水文特征</p><p class="ql-block">灵渠渠首海拔高程为212.08米,灵河口海拔高程181.8米,平均纵坡1.09%。,多年年平均水位184.10米,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6.97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3.76米,极端最高水位是1985年5月27日为188.52米,极端最低水位是1964年12月30日为183.57米。多年平均流量11.3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43.3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极端最大流量是1976年5月15日为662立方米每秒,极端最小流量是1989年12月20日为0.35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570千瓦,可开发利用630千瓦。</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和灵渠</p><p class="ql-block">战国时,中原人已经深入西南地区。针对西南十万大山,公元前250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曾用积薪烧岩的方式强行开辟了一条深入西南的道路。所谓积薪烧岩,就是指在没有炸药的背景下,李冰用火烧岩石然后冷水猛浇的办法,让岩石炸裂,再令百姓一寸一寸、一铲一铲挖掘,如此开路。该条道路自四川宜宾出发,渡金沙江,终点至云南昭通,被称为棘道,因道宽五尺,所以称五尺道。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南攻百越,设南海、桂林、象郡词条。为了加强对西南的控制,连接云贵高原由将军常安整理李冰修建的五尺道。常安自昭通开始,修筑了通往贵州威宁入云南宣威、曲靖的道路,至此五尺道长达1000多里,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建于秦汉时期的古严关,由于地势险要,历来"岭南战事,尝系于此"。</p> <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p> <p class="ql-block">灵渠,到底有多"灵"?</p><p class="ql-block">巨大的罗马城词逢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小的灵渠也不是一天筑成的。赢政幻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秦,很快就灭亡了。当年被他派去平定百越的赵佗,在秦末的兵荒马乱中反戈一击,合并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国。直到汉建国67年后,汉武帝第一次想要收复岭南之地,却因"水道多绝,南行"而作罢。又24年后,汉武帝"派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灵渠),下离水(漓江)",终使南越灭亡,岭南重归中原王朝版图。</p> <p class="ql-block">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灵渠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p> <p class="ql-block">宋代时,灵渠已可以连通3条水路联运线,将岭南地区的食盐、瓷器、稻谷,北运临安,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清代词条。"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军馈粮,以及商那时,灵渠曾出现一天之内"过往船舶两百余艘连樯直下"的繁荣景象,其沿岸商业也繁荣异常,"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行"。诚如清代诗人查礼所写的一样,"往来自此邀其惠,楚贾货物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p> <p class="ql-block">离开军事,灵渠还有啥用?</p><p class="ql-block">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枢纽,灵渠在保持军事作用的同时,经济地位也逐渐提高,成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联系、往来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对外发展的主要通道。直到民国年间,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后,这条繁忙了2000多年的水路,才逐渐清闲下来。但清闲并不意味着无用,在2000多年时光的打磨下,灵渠早已成为集航运、灌溉为一体的经典水利工程,深深嵌入了中华文明之中。</p> <p class="ql-block">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起,珠江去往中原的两条主要航线,都要经过灵渠。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中原物产输入岭南,岭南及南海诸岛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大都要走灵渠,兴安县也逐步发展为岭南与中原物产的集散转运地,商贾云集,水运繁忙。虽是"小身板",却有大影响从建成之后,到上世纪40年代,灵渠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2000余年的历史中,她承担了中原腹地和南方边陲军需民用的繁重运输任务,对巩固中国南部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灵渠,这条2000多年前的运河,因战而生,绩在止戈。她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千古伟业,沟通南北水网、促进南北的文化交融兴商旅贸易,养农田作物,渠水所到之处,福泽一方,绵延万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水利工程明珠"。</p> <p class="ql-block">灵渠,</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公元前221年,屠雎词条率50万人南征百越,因军需艰难,进攻受挫,由此监御史禄通了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完成。灵渠沟通了湘江和珠江词条满足了秦军的后勤运输,极大地帮助了秦军对南方的征服。此后这条运河被历代所修缮,是南方重要的水利枢纽。</p> <p class="ql-block">灵渠,在唐代的时候,满载南方地区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蕉葛、蚌蛇胆的船只,都是经由灵渠进入长江,再由大运河转运来的。</p> <p class="ql-block">战争促使了灵渠的出现,灵渠也促进了战争的胜利,虽然此后她也被多次用于战争,但战争并不是她的全部。而且,随着历代的不断修葺,她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终于长成如今我们看到的秀丽模样。</p> <p class="ql-block">灵渠,在完成政治、军事任务后,又化身古代中原与岭南文化、经济交流沟通的要道,使两广成为华南地区词条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2000多年后的今天,她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用-浇灌沿岸2688.53公顷的农田,使溶江平原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同时防洪排涝、为兴安县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经营用水。</p> <p class="ql-block">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代起,珠江去往中原的两条主要航线,都要经过灵渠。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中原物产输入岭南,岭南及南海诸岛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大都要走灵渠,兴安县也逐步发展为岭南与中原物产的集散转运地,商贾云集,水运繁忙。</p> <p class="ql-block">灵渠,她短短36.5千米的水道上,比较有影响的码头便有4个:渡头江码头、画眉塘码头、三里陡码头、盐阜码头,而且分工明确,前两个为客运码头,后两个为货运码头。最繁忙的三里陡码头,高峰时期,停泊在那里的船只便有一二十艘。岭南的盐、茶叶、笋干从这里运往北边,北边的陶器、布匹则从这里进入岭南。</p> <p class="ql-block">灵渠,曾默默迎来送往多少文化大家?唐朝时,被流放岭南的官使与文人,往来必须出入灵渠,像柳宗元词条、张九龄词条、李商隐等,都是经由灵渠进入岭南的,后来被升迁后,也是经由灵渠出去的。大大小小的船只,运送着往来南北的货物,也运送着失意的文人和被贬黜的官宦,无意之中,他们为岭南带去了中原文化、崭新的思想,同时,岭南的山水与文化,也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至于被陈寅恪称赞"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宋代,更有苏东坡、黄庭坚词条、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等文化大家,乘坐大船小筏,沿水路经由灵渠进入岭南。宋以后的几百年间,多少人把"此心安处即吾家"挂在嘴边,这句诗便是苏东坡在岭南时写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家。"这是岭南对"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反哺。</p> <p class="ql-block">灵渠,在明代之后,清代大文豪袁枚被灵渠附近的旖旎风光惊艳,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烟水朦朦的灵渠,流淌着说不尽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工程构成</p><p class="ql-block">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哗嘴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美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哗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 ~ 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p> <p class="ql-block">堰坝</p><p class="ql-block">堰坝是建筑在渠道里的一种栏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或积水推动筒车的设施。现今能见到堰坝有两种:-种是由石块砌成的半圆形堰坝,与石砌陡门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塞陡用的是陡杠、陡华,而塞堰用7块长约5米,宽约0.3米的扁平方木作为闸板开关。这种堰坝很少,南渠有2座:一在霞云桥附近今公路下边,一在十五陡与十六陡之间,即今兴安农药厂附近。这种堰坝没有引水沟,一般用法是,关堰时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龙骨水车提取渠水灌田。</p> <p class="ql-block">大天平、小天平</p><p class="ql-block">接铧嘴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米。</p> <p class="ql-block">大、小天平,其实就是拦河坝,是灵渠的核心,因为它特殊的"人"字形结构,能够"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斜向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南渠,长127米,称为"小天平";斜向北渠的一段,将水导入北渠,长343.3米,称为"大天平"。</p><p class="ql-block">许多人认为,是大、小天平实现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实际上,根据水的力学原理,在灵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弯度和坡度来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而位于大小天平前的铧嘴,前锐后钝,呈不等边四边形,则起到了一定的缓冲水流作用,与大、小天平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导流的作用。如果这两处崩坏,"则湘水无涓滴入漓,则田庐受害矣。</p> <p class="ql-block">陡门</p><p class="ql-block">陡门,或称斗门,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陡门最早出现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到唐咸通九年(868年)重修时,已有陡门18座。宋嘉祛三年(1058年),达到36座,为有记载以来最多的。经过历次增建及废弃,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陡门数仍有35座。解放后,据1975年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加上1977年重建的北陡,共14座;其余仅残存有几块条石,或下部尚有基石,可判断该处原曾设有陡门,但多数已无遗迹。</p><p class="ql-block">从现存的陡门看,其结构是:两岸的导墙采用浆砌条石,两边墩台高1.5~2米,形状有半圆、半椭圆、圆角形、梯形、蚌壳形、月牙形、扇形等,以半圆形的为多。陡门的过水宽度5.5~5.9米,设陡距离近的约60米,远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杠、码槎(俗称马脚)、水拼、陡簟等。</p> <p class="ql-block">陡门,其实就是闸水设施,目的在于壅高水位,保证船只顺利通行。灵渠陡门最多时有36座,南渠31座,北渠座,它们把渠道分成若干段,船只来时,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架陡杠、塞水拼、陡筆等堵塞陡门,水位升高后,用锤击开陡门,往来船只便"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现了爬山越岭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水涵</p><p class="ql-block">又称田涵、渠眼,或称塘孔。设于堤内,块石砌筑,用于放水灌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严震直修渠时,建有灌田水涵24处。解放后,由于灌溉渠道陆续建成,除引水入灌溉渠道的进水闸外,其余水涵多已堵塞。迄今,南渠大湾陡以上尚有7处,北渠有2处。</p> <p class="ql-block">秦堤</p><p class="ql-block">秦堤指从南陡口到兴安城区上水门街口灵渠和湘江故道之间约2公里长的堤岸。民国时就定名为秦堤风景区。</p><p class="ql-block">秦堤风景区大体可分为3段。最初的一段由南陡口起至飞来石止,堤岸顶面较宽,一般都在5至10米之出水面1米以下;自飞来石至泄水天平一段,堤岸临近湘江的石堤高悬水际,危如累卵,渗漏特别多,最易崩塌,称为"险工",现用水泥巨石砌筑,堵塞了渗漏之处,堤基已经稳固;由泄水天平至上水门口,堤顶-般宽约3米,底宽7米,高约2.5米,这段渠堤,原来只有巨石砌筑临河-面,现已不断修整加固,两面均用巨石砌筑,并以水泥铺路,在堤南对岸近几年来劈山筑成水泥公路。</p> <p class="ql-block">干渠概况</p><p class="ql-block">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渠槽在田畴间,其水位高过湘江故道,湘江水在分水塘经铧嘴分流和大小天坪坝引流后,约7分水流入北渠,在高塘村与湘江故道相会,全长3.25公里,最大引流量为12立方米每秒。</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南陡 在南渠的渠口,解放后修葺加固,渠中增建一桥墩,上架水泥板,安上闸板。马氏桥陡在灵渠北路,解放后已几次改建。大湾陡在大湾陡村旁,今完好,只缺将军柱(陡门标)。祖湾(阴湾)陡 在太史庙山西麓县物资局附近,今完好,因兴安县火车站改建抽水站蓄水池,已非原状。太平陡 在铁路村东面便桥附近,解放前已,现只能略见陡堤残迹。</p> <p class="ql-block">南渠自南陡口起,过严关,流至溶江镇老街的灵河口入漓江,全长约33.15公里,南渠引湘江水约3分,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灵渠自越城娇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主要的自然河流有4条。一为越城娇以南的始安水,源出越城娇与点灯山之间的山谷,流程2.5公里至铁炉陡附近汇入灵渠;一为源出台板石之石龙江(又称清水河),北流10公里后再折向西流至灵山庙入灵渠;-为源出唐公背山之马尿河,北流13公里折西至严关零西村入灵渠;一为源出三青岩,经梅村洞至乐施堂,再西至青石陡入灵渠,长15公里。</p> <p class="ql-block">南渠,全长33.15公里。可分为4段:第一段从南陡起,经飞来石、泄水天平、马氏桥,穿过兴安县城,到大湾陡,长3.15公里,水面宽8~15米,水深1~1.8米。渠线沿湘江左岸西行,大部分为半开挖的渠道。左侧沿石山或地面开挖;右侧为砌石渠堤,即通常所说的秦堤,内外坡均用条石砌筑,中间填土,开始一段砌石堤高</p> <p class="ql-block">严关干渠,自南渠4.97公里处(三里陡下游)分水,全长10公里,1952年建成。有莲花塘、仙桥两条支渠。1支渠在南渠2.23公里处分水;2支渠在渠田洞中间,1958年改建为排灌共用的渠道;3支渠自南渠3.1公里处分水,经大湾陡、塘市至界首镇大洞村,全长13.5公里,1956年建成。北渠 全长3.25公里,开凿于湘江北岸宽阔的一级阶地上。自北陡向北,经打鱼村、花桥,至水泊村汇入湘江。</p> <p class="ql-block">主要支流</p><p class="ql-block"> 西岭河,源于海阳山脉西北支北缘护城乡源江村境内百岭头的老殿脚。</p><p class="ql-block"> 灵水,源于海阳山脉西北支北缘,东山北筑,护城乡粉洞村境内。</p><p class="ql-block"> 梅村水,源于越城岭东支南缘,护城乡冠山村的孔明寨。</p><p class="ql-block"> 建里水,源于越城岭东支南缘,清水村的猫仔头以东山峰。</p><p class="ql-block"> 太平寨水,派于越城岭山脉东支南缘,清水村的枫木界,南流直至江西坪入灵河。</p><p class="ql-block"> 马尿河,源于海阳山脉西北支北缘的银矿山、东山。</p><p class="ql-block"> 古龙洞水,源于海阳山脉西北支的银矿山。</p> <p class="ql-block">四贤祠</p><p class="ql-block">位于距南陡下游约半里的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内有对灵渠有过贡献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桂州刺史鱼孟威半身塑像。四贤祠又名灵济祠、灵济庙,始建于何时,史说不一。</p> <p class="ql-block">四贤祠内除保存有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外,院内尚有大重阳树一株,树身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古树吞碑,为四贤祠内一大奇景。</p> <p class="ql-block">三将军墓</p><p class="ql-block">在粟家桥附近的灵渠南岸,系明朝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的神墓。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p> <p class="ql-block">飞来石</p><p class="ql-block">在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四川峨嵋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p> <p class="ql-block">万里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兴安县城中水关的灵渠上。为昔日往来南北必经之道,据说该桥距唐代都城长安水路约万里,故称万里桥。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修灵渠时所建。桥上原无亭,为虹式单拱,只有1层斧刃石发券砌成,两边桥栏的石条是后来所置。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曾孔传构亭复桥。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桥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桥亭。嘉庆年间亭毁于火,寻复修葺。</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兴安县城下水门的出口处灵渠上,距沧浪桥约50米,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是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6.1米,宽7米,东桥逸10级,水平长5.9米,西桥逸已被拆城垣的泥土填平,上通石阶,拱高4.8米,跨度6米。</p> <p class="ql-block">沧浪桥</p><p class="ql-block">又名天后桥、娘娘桥,位于万里桥下游约80米的灵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康熙七年(1668年)监生石琴国捐建。桥面长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宽6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