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永观堂</b>,位于京都中央东山区的“哲学之道”南边,寺庙占地广阔,许多建筑之间都以带顶的通廊相连。永观堂另外有三个别称:禅林寺、圣众来迎山与无量寿院。2024.11.11.游览南禅寺后步行数百米,经过“哲学之道”,来到这里。</h5> <h5><b>哲学之道</b>以京都大学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曾每日在此一边散步一边冥想。蜿蜒曲折的哲学之道位于静僻的乡间,俯瞰着运河,是午后漫步沉思的理想之所。</h5> <h5>这条步道从东山北部的永观堂北侧约 100 米处开始,一直往北延伸至银阁寺。</h5> <h5>如果想要休息,可在沿路古雅的咖啡馆与餐厅中小憩片刻。若是匀速前进,大约 30 分钟就可以走完全程,但大部分人会一边漫步一边静静地思考。</h5> <h5>永观堂北侧约 100 米处“<b>哲学之道”起始处的石碑</b>。旁边另有指引去“<b>新岛襄先生</b>墓地”的石碑。新岛襄(1843~1890),出生在江户安中藩,是近代日本开眼看世界的日本留学美国第一人,回国后兴办教育,创立同志社大学的前身——同志社英学校。他与福泽谕吉、森有礼等人被并称为明治六大教育家。</h5> <h5>沿途经过“<b>东山高等学校·东山中学校</b>”。</h5> <h5>“<b>永观堂</b>”的正式名称是“<b>圣众来迎山•无量寿院禅林寺</b>”。位于若王子山西麓的倾斜坡地,是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h5><h5> 仁寿三年(853)真绍为报仁明天皇圣恩购买了藤原关雄的山庄,把“观心寺”的“毗卢遮那佛”和“四方四佛”迁移到这里。齐衡二年(855),“报恩堂”建成,五尊佛像安置在堂中。贞观五年(863)清和天皇敕“禅林寺”名,成为定额寺。自第七世永观律师开始俗称为“永观堂”。</h5><h5> 寺庙的历史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创建开始到永观律师之前,约220年间,是真言密教的时代。第二个阶段,从永观律师到静遍僧都之前的约140年,是三论宗系的净土教寺院。第三个阶段,从静遍僧都开始成为净土宗寺院。应仁•文明之乱期间(1467-1469)寺庙被完全烧毁,寺内建筑在文明四年(1472)以后开始陆续重建。</h5> <h5>“<b>永观堂幼稚园·游心门</b>”。“永观堂”南入口。</h5><h5> “<b>永观堂</b>”主要建筑都是在境内靠东依山而建,最高处的建筑是“<b>多宝塔</b>”,在那里可以俯瞰京都。最有特色的建筑是<b>卧龙廊</b>,一条木制登山走廊,有着优美的弧形向上曲线。境内中心是<b>放生池</b>,池中有一小岛,岛上建有<b>弁天社</b>,是供奉弁财天的小神社。岛与陆地由一条名为“<b>锦云桥</b>”的石桥连接。红叶季时,岛周围树木五彩斑斓,映着水面倒影,最为可观。以上景点,本篇均会逐一介绍。</h5> <h5><b>“永观堂”总门</b>,建于江户时代末期1840年,高丽门样式。现在看到的应该是2001年建成的。这座门的本柱下部和冠木都有云纹装饰,比较精致。</h5><h5> 高丽门是一种在日本常见的大门样式,由门左右的两根镜柱和门内两根控柱组成。控柱是为了防止镜柱倾斜,对镜柱起支撑作用。镜柱上建切妻式屋顶,控柱上也分别建有屋顶。还有一种高丽门是镜柱前后都有控柱。</h5> <h5><p><b>“永观堂”石碑</b>,位于总门旁。旁边木牌上为永观堂(禅林寺)的介绍:</p> 永观堂全称是<b>无量寿寺院禅林寺,</b>乃日本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寺院<b>。</b>该禅院原为文人藤原关雄的别墅,后因复兴之祖永观律师(1033~1111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律师"</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为高僧的一种职称)入主该寺,遂被称为永观堂。</span></h5><h5>据说1082年2月15日拂晓,永观和尚在正殿边走边念佛修行时,阿弥陀佛突然从法座降下现身在前,引领永观。永观和尚不觉惊呆停步,疑身处梦境,阿弥陀佛于是回首而曰"永观,跟上"。后人据此为蓝本而制成头部朝左满面笑容的阿弥陀佛立像(重点文物)这珍奇的杰作,被亲密地称为"<b>回首阿弥陀</b>"。</h5><h5> 后遭"应仁之乱"(1467-1477年)的动乱,庙宇多被烧毁。1497年奉天皇之命而得再兴,之后诸殿依次得到重建,终成今日之永观堂格局<br>现今,以"<b>山越阿弥陀图</b>"为代表,寺中珍藏有"<b>当麻曼荼罗图</b>"等大量重点文物级别的寺宝。</h5><h5> 永观堂以“红叶永观堂”闻名,秋天时节色彩鲜艳的红叶美不胜收。<br> 署名:京都市</h5> <h5><b>“永观堂”总门的北面</b>,门内有两根控柱,控柱上也分别建有屋顶。两对欧美夫妇身穿和服走进总门,又是一道风景。</h5> <h5>进入总门后,往北走。走在这五彩缤纷的参道上,令人神清气爽。</h5> <h5>左侧为“<b>智福院</b>”。未开放。</h5> <h5><b>“永观堂”中门</b>(检票处)。门前有一对石狮。</h5> <h5><b>“永观堂”中门</b>,建于江户时代延享元年(1744),药医门样式。</h5><h5> 药医门是一种在日本常见的大门样式,由门左右的两根镜柱和控柱组成。与高丽门不同的是,控柱没有独立的屋顶,而是共同有一个切妻式屋顶。</h5><br> <h5>“<b>大玄关</b>”,是拜观入口。</h5> <h5>“<b>释迦堂</b>”西侧,右方是敕使门(唐门)。在游览区域没有角度可以照到全景,只能分别看到各个方位的样子。</h5> <h5>“释迦堂”北庭园的水池。</h5> <h5>“释迦堂”北庭园的水池,东面是“瑞紫殿”。</h5> <h5>正面建筑是“寺务所”。左侧建筑屋顶是“鹤寿台”,右侧为古方丈。</h5> <h5>正面建筑是“<b>寺务所</b>”。</h5> <h5>枫叶绿、黄、澄相间,尚未变红。</h5> <h5>水池中,金鱼游弋。枫叶遮挡了古建筑。</h5> <h5>右侧为瑞紫殿。</h5> <h5>释迦堂东侧。北侧有小桥通往瑞紫殿。</h5> <h5>释迦堂东侧庭园。</h5> <h5>“<b>敕使门</b>”,位于释迦堂西侧,又称为“<b>唐门</b>”。贞观五年(863)清河天皇派敕使来的时候设立的,江户时代文化八年(1811)再建,四脚向唐门,桧皮葺,唐破风造。敕使门是为了迎接天皇敕使而建造的,很多地方都有,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永观堂的敕使门现在只有在当代住持圆寂时才会打开。</h5> <h5>敕使门内是“释迦堂”西侧的庭园,面积不大,主体是庭园中心的椭圆形(日本也称为小判形)<b>盛砂</b>,四周的白沙铺也铺成椭圆形,盛砂顶部为<b>市松纹样</b>。砂山可以在夜晚反射月光,照亮庭园。</h5><h5> 盛砂,也称作立砂,指的是砂山,古时是为了欢迎贵人来访而设立的,通常为左右对称设立。</h5><h5> 市松纹就是指棋盘格的样子,用两种不同颜色或样子的正方形交替铺满画面,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称为“霰”纹样。江户时代中期歌舞伎演员佐野川市松把这个纹样用在演出和服袴上,后来就被称为“市松模样”。</h5> <h5>“释迦堂”的围墙(筑底塀)上有五条定规线(墙上的白线)。围墙外为御影殿。</h5> <h5>“释迦堂”的筑底塀上有五条<b>定规线</b>(墙上的白线)。</h5> <h5><b>释迦堂西侧庭园。</b></h5> <h5>释迦堂南侧庭园。</h5> <h5>释迦堂南侧庭园内“石塔”。</h5> <h5>释迦堂南侧庭园“石井”。</h5> <h5>进入“释迦堂(方丈)”的第一眼。永观堂,不仅是净土宗的重要寺庙,也是探索佛教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地点。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庄严,还能体验到佛教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h5> <h5><div><b>展示主题:在禅林寺看到的净土教美术世界</b><br></div><div> 左上第一张为“<b>两座当麻曼茶罗</b>”。谦仓时代·正安4年(1302)的作品和室町时代·弘治3年(1557)的作品。其中,正安4年(1302)的作品是重要文化财产,安放阿弥陀如来的阿弥陀堂于1607年从大坂四天王寺移建到禅林寺时,我们一起搬来的。</div><div> 左下为各种各样的<b>来迎图</b>。净土宗所说的来迎是指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菩萨们一同前来迎接,并将他们带到极乐净土中,描绘这种情况的图叫做来迎图。禅林寺的净土教美术大多是来迎图。话虽如此,禅林寺的来迎图的动作很少,给人的印象是没有积极性的作品。</div><div> 这堵墙上的照片很珍贵,还配有文字说明。</div></h5> <h5>“<b>瑞紫殿</b>”再建于明治十八年(1895),最初供奉的是真绍开山时代带来的那五尊佛像。应仁·文明之乱时,四方佛被烧毁,阿弥陀佛坐像(毗卢遮那佛)残留,被称为“火除阿弥陀”。此外还有“爱染明王和不动尊立像”。</h5> <h5>“<b>瑞紫殿</b>”曾经是被称为传法堂或传授堂的修行道场。广永年(1624~)三十九世行空龙道代,并河喜庵志摩守建立(洛东禅林寺略记)。扁额上的“瑞紫”是由黄芪二世木庵性禅师(1611~1684)在广文十一年(1671)挥毫所题。瑞紫殿的名字可能取自这扁额。正前方的须弥坛上的佛像,据寺传讲,是弘法大师许下除火之愿而雕刻的灵像,在恋仁之乱中,诸堂宇归于鸟有。仅存的这位佛陀,后来被称为“避火降火的阿弥陀佛如来”。</h5><h5> 中间为“<b>阿弥陀如来坐像</b>(避火降火的阿弥陀如来)”。后面左侧为“<b>爱染明王坐像</b>”,右侧为“<b>不动尊立像</b>”。</h5><h5> <b> 阿米达尼罗·阿弥陀如来坐像</b>(避火降火的阿弥陀佛),<b>谦仓时代的作品</b>。木制阿弥陀佛坐像(防火阿弥陀佛像)造像年代有多种说法,但根据2022年2月的详细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其制作于镰仓时代前期左右。禅林寺在应仁之乱(1467~1477)中几乎被焚毁,但据说本像仍未被烧毁,俗称“除火的阿弥陀佛”,一直受到人们的信仰。</h5> <h5><b>釈迦堂(方丈),江戸时代</b>。京都府指定文化财。</h5><h5> 现在的释迦堂是江户时代(宽永4年左右·1627年左右)建立的,但室内的烙印画长谷川等伯的波涛图(重要文物)等是宽永以前的庆长时期的作品,所以推测其前身古方丈就存在。</h5><h5> “释迦堂”内分为6间,包括“中之间”、“虎之间”、“松之间”、“仙人之间”、“四季之间”等。</h5><h5> “<b>中之间</b>”,正面供奉着释迦如来,正对面的文殊菩萨,左边的普贤菩萨的释迦三尊。另外,左右墙面上,描绘了怒涛逆流的大河(贪婪)和焚烧一切的火之大河(叹息),中间是白色的狭窄道路(凡夫不折不扣的信仰)。“二河白道”教导,我们众生通过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不被贪婪、闭所迷惑地渡过窄条白道,从而实现极乐往生。</h5> <h5>“<b>中之间</b>”襖绘为長谷川等伯绘制的纸本金地墨画“<b>波涛图</b>”(12面)和长谷川派绘师画的“秋草图”(8面)。</h5><h5> 上图为复制品“<b>波涛图</b>”3号,原作为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画家、长谷川画派始祖长谷川等伯(1539~1610),现在展示的是对波涛精细扫描拍摄、无限接近原件的复制品。另外,通过淡淡的照明,去掉了金子部分,呈现出透明状的视觉效果,创造了可以感受到江户时期释迦堂氛围的空间。</h5> <h5>“释迦堂”内分为6间,这是<b>“四季之间”木牌</b>。</h5> <h5>“<b>四季之间</b>”的襖绘是“樱菖蒲图”(4面)和“<b>松与山鸟图</b>”(4面)。所谓<b>襖绘</b>,也叫隔扇画,就是在室内空间的拉门或者墙壁上作的装饰绘画,属于日本传统绘画形式之一。上图为“松与山鸟图”,简称“松鸟画”。</h5><h5> <b>松鸟图</b>,纸本金字着色,桃山时代。位于释迦堂东北角的四季之间的南侧。松鸟图换描绘的是两棵纤细的松树,它们依稀立在中间,周围是一对野鸡、几只水鸟、枯柳、菊花等。金地、金云都是压着金箔的,它们错综复杂,从中间可以看到远山和水流。从松树的图案和金云的形态来看,可以看出与桃山时代的真正的狩猎派,特别是光信风格有共同的特征。每块拉门面板183.0 X 87.5厘米。</h5> <h5>松鸟图的左侧贴有半间分的梅图墙,右侧留有半间分的四面松鸟图膏。从现状来看,这幅梅花图和松鸟图的图案并不连续,但从样式上来看,可以判断为是一样的。</h5> <h5>“<b>虎之间</b>”的襖绘据传是長谷川等伯绘制的“<b>竹虎图</b>”(8面)。</h5> <h5>“<b>虎之间</b>”的襖绘“<b>竹虎图</b>”。</h5> <h5>“<b>松之间</b>”的襖绘是“<b>枫雉子图</b>”(安土桃山时代)。</h5> <h5>“<b>松之间</b>”的襖绘是狩野派绘师绘制的“<b>松水禽图</b>”(6面)。<div> 图下方为介绍镰仓时代的两卷《无量寿经宗要》手抄本。精训新罗高僧元晓(617~?)撰述的《无量寿经》的注释书谦仓抄本。元晓的弟子审祥将新罗华严宗带到日本,在东大寺等南都的寺庙研究得很深刻。元晓的净土思想和《阿弥陀经疏》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书,是其他手抄本中绝无仅有的非常珍贵的古铃本。</div></h5> <h5>“<b>仙人之间</b>”木牌。</h5> <h5>“<b>仙人之间</b>”的襖绘为长谷川派绘师画的“花鸟图”(5面)和狩野派绘师画的“<b>仙人图</b>”(8面)。</h5> <h5><b>释迦堂北侧庭园</b>。在“释迦堂”北侧拍摄,左侧建筑是“鹤寿台”的东侧,有回廊连接右侧的“古方丈”。</h5> <h5>“<b>中之间</b>”供奉“<b>释迦三尊像</b>”。襖绘为長谷川等伯绘制的纸本金地墨画“<b>波涛图</b>”(12面)和长谷川派绘师画的“<b>秋草图</b>”(8面)。</h5> <h5>“<b>钟楼</b>”,文禄五年(1596)梵钟铸成,建立钟楼。宝永五年(1708)第四十九世三空普及和尚想要一口大型的钟,于是吉谷定行铸了一个口径为三尺的钟,但是此钟发出的音色不是很好。宽保三年(1743),第五十四世灵空是湛和尚希望改善钟的音色,于是由森田保苗铸造了现在看到的这只梵钟。口径98cm,钟身高约150cm,重约1200公斤。此钟在二战时期收集金属制造武器之时幸存了下来。钟楼于宝历四年(1754)再建,成为历史的见证。</h5> <h5>“<b>三钴之松</b>”是位于“御影堂“北侧的大王松。一枝松枝叶分三叉,代表智慧、慈悲和真心。</h5> <h5> “<b>水琴窟</b>”位于“三钴之松”东侧,寺中主要建筑的东面是一座小山,“水琴窟”就位于御影堂东侧的山根处,山泉水流入其中发出叮咚之声,被称为水琴。“永观堂”官网有水琴的声音录音。</h5> <h5>御影堂东侧连接“<b>卧龙廊</b>”。图片中间的树是“<b>三钴之松</b>”。</h5><h5> “卧龙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登山走廊,室町时代永正元年(1504)始建,昭和时代(1926~1989)改修过。从渡廊拾阶而上后长廊分为左右,右侧途径“位牌堂”通往“阿弥陀堂”,左侧长廊才是“卧龙廊”,通往“开山堂”。</h5> <h5>沿着渡廊上行,是“<b>位牌堂</b>”,堂内安置开山以来历代牌位。</h5> <h5>“<b>位牌堂</b>”,堂内安置开山以来历代牌位。</h5> <h5><b>当麻曼茶罗图</b>(头贞曼茶罗)复制品,<b>室町·弘治3年</b>(1557),<b>寺宝</b>。画作由南都绘师琳贤的执笔。使用6幅1幅粗画网,中央的三尊皆为金色,其他诸尊肉身为金泥,衣着为彩色。</h5><h5> 绢本著色当麻曼荼罗图,374.8x391.2cm,图中上部绘制楼阁与云中飞天,中间阿弥陀三尊,周边围绕圣众,下部莲池舞台上有天人奏乐。。</h5> <h5>“<b>当山第三十六世智空甫叔上人像</b>”。</h5> <h5>释迦堂的阿弥陀佛像,是一尊罕见的“<b>回头佛</b>”。永观堂是净土宗西山禅林寺派的总本山,净土宗的本尊就是阿弥陀佛。</h5><h5> 永观法师与阿弥陀佛的奇遇:相传在1082年,50岁的永观法师在佛堂经行念佛时,突然看到阿弥陀佛从法座上下来,引领他一起经行。永观法师惊讶又感动,脚步不自觉地慢下来,与佛的距离越来越远。正在他犹豫不决时,阿弥陀佛突然回头微笑对他说:“永观,迟矣!”</h5> <h5><br><br><b>木制阿弥陀如来立像,</b>雕像高77厘米。永观堂禅林寺的主像,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被称为“御华里阿弥陀”。整体风格呈现出平安时代后期的温和风格,但由于面容修长,服饰装饰适度,因此被认为是镰仓时代京都佛教雕刻家所创作。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体现在他完美地捕捉了独特的姿势以及从静止到运动的瞬间转变。<br></h5> <h5>“释迦堂的阿弥陀佛像”全景图。</h5> <h5><b>延命地藏菩萨</b>,永观堂中传承下来的充满慈悲的延命地藏菩萨,作者不详。藏菩萨背着头灯而坐,与一红一白两个小孩结跏趺坐于波涛汹涌的岩石上。地藏菩萨是一尊特殊的雕像,手持法杖,但不手持珠宝,右膝抬起,打坐的姿势。这尊半跪拜的地藏菩萨与《地藏菩萨经》中所描述的形象相对应。</h5> <h5><b>菩提树。</b></h5> <h5>“<b>今样碑</b>”,位于“御影堂”南侧,“佛は常にいませども,現ならぬぞあはれなる,人の音せぬ暁に,ほのかに夢に見え給ふ。”大意是“<b>佛常在,不露声色,寂静无人声的黎明,在朦胧的梦中出现</b>。”歌谣出自《梁尘秘抄》卷二。</h5><h5> 今样歌是平安时代中期至镰仓时代流行的七五言四句歌谣。</h5> <h5>“今样碑”南侧的手水舍。</h5> <h5>手水舍内的“<b>龙吐水</b>”手水钵。</h5> <h5>“<b>安乐观音像</b>”位于“龙吐水”的西侧,在参道对面静静矗立。旁边有观音石柱上的名号与六位小地藏石像。</h5> <h5>安乐观音像对面就是去往“<b>阿弥陀堂</b>”的石阶,可以走到堂前的小广场。</h5> <h5>回望这高高的石阶。下面右侧可见“安乐观音像”。</h5> <h5>“阿弥陀堂”前的小广场,入内拜观的话,需要从“御影堂”沿着渡廊进入殿内。</h5> <h5>“阿弥陀堂”前,石柱。</h5> <h5>沿着参道往北,白色木牌处有小道往东通往“多宝塔”。</h5> <h5>“<b>多宝塔</b>”是永观堂内的一座建于昭和三年(1928年)的祖庙,这座塔是由京都实业家六鹿清治捐资建造的。</h5> <h5><b>多宝塔</b>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方形,形成了二重塔的独特外观。登上“多宝塔”,可俯瞰京都市区。</h5> <h5>永观堂是赏枫名所,围绕放生池是拍照红叶的好地方。图中石桥是“<b>锦云桥</b>”,连接弁天岛。</h5> <h5>每年11月中旬,永观堂便成了赏红叶的胜地。满山红叶与红叶掩映下的殿堂、寺塔交相辉映,倒映在池水中的红叶更是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美丽。因此,永观堂又有“红叶永观堂”的别称。但是今年因京都偏暖,枫叶尚未红透。</h5> <h5>寺庙建筑与红叶相映成趣,传统日本式屋顶在红叶的衬托下更显古朴典雅。</h5> <h5>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令人心旷神怡。</h5> <h5>枫叶已开始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调,与周围的绿色植物形成鲜明对比。</h5> <h5>阳光透过树梢洒落,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池中金鱼游弋,池后面隐隐可见“画仙堂”。</h5> <h5>左下方为放生池畔的石蕗。</h5> <h5>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池水,红红的枫叶,翠翠的绿植,五彩缤纷。</h5> <h5>放生池上的“锦云桥”。</h5> <h5>弁天社,是供奉弁财天的小神社。岛与陆地由一条名为“锦云桥”的石桥连接。红叶季时,岛周围的树木五彩斑斓,映着水面倒影,景色尤为迷人。</h5> <h5>放生池岸边的鸟居与“<b>锦云桥</b>”和“<b>弁天社</b>”连成一线。</h5> <h5>鸟居与“锦云桥”和“弁天社”连成一线。</h5> <h5>“锦云桥”通往“弁天社”</h5> <h5>“<b>弁天社</b>”再建于庆应二年(1866)。由歌人·尼僧大田垣莲月(1791-1875)捐赠的。门匾为“<b>弁财天</b>”。</h5> <h5>从西北面观赏锦云桥和弁天社。</h5> <h5>“<b>与谢野晶子歌碑</b>”位于“寿桥”北侧,上面刻着“<b>秋を三人(みたり)椎の実なげし鯉やいづこ 池の朝かぜ手と手つめたき</b>”。这是她1900年11月与她丈夫与谢野铁干及铁干的弟子·山川登美子来此探访时写的歌句。</h5><h5> 与谢野晶子(1878-1942),女诗人。</h5> <h5>“与谢野晶子歌碑”附近的<b>石灯笼</b>。</h5> <h5>站在锦云桥西北看锦云桥和弁天社,可见东面半山树丛中的多宝塔。 </h5> <h5>放生池西北角有水道通往西侧的另一个小池塘。水道上有两座桥,其一是“寿桥”,其二是“枫桥”。图中是“<b>寿桥</b>”东侧的景观,远处可见“多宝塔”(图右上方)。</h5> <h5>“画仙堂”建造于1914年,由日本画家铃木松年(1848~1918)发愿建立。两层,寄栋造。这是<b>“画仙堂”外的石佛</b>。</h5> <h5>放生池西北角有水道通往西侧的另一个小池塘。水道上有两座桥,其一是“寿桥”,其二是“枫桥”。图中是<b>“枫桥”</b>。</h5> <h5>“枫桥”下的水道通往西侧的另一个小池塘。水道中石井样的东西不知为何用。</h5> <h5>走出永观堂,来到“<b>日之出乌冬面</b>”,一家网红餐厅,下午一点了还排队等位,里面清洁安静,家庭式作坊,老奶奶亲自端来面条;不油不咸,味道鲜美,是在日本吃到的最好吃的拉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