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落了一夜的细雨基本停了,清晨绍兴的街头湿漉漉的有些阴冷,人来车往的街道显得静谧和清冷。江南冬日里,街道旁大树虽不像夏日那般翠绿,却也绿叶满枝,有种稳重的苍茫。</p> <p class="ql-block">慕名来吃绍兴著名的大肉包,我一直感到奇怪,怎么纤细柔弱的绍兴会有豪横气派的大肉包,而且非常出名?街边店铺亮着温暖的霓虹,店里蒸汽弥漫,似乎要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几个店员正在柜台内忙碌得不亦乐乎。是小学生上学的时间,孩子们穿着厚厚的宽宽大大的羽绒服,跟着家长,熟悉地吃些日常的早点,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充实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与门前冷清的项王故里不同,虽然是更高一级的AAAAA级知名景区,这里确是个开放式景区,不收门票,一次性停车收取10元,进入停车场就有经验丰富的保安在指挥停车,看出来鲁迅故里的架势了。果然,还不到早晨8点的鲁迅故里游人已经多起来了,大家纷纷打卡拍照,冬日的冷清全然不见。</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赚钱方式不同,大约1公里长的中心街到旁修饰别致的商铺十分密集,还是租金的收入稳定可观,同带给游客开明大气的感觉,又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只是这个运营模式的条件太高,也不是能随便模仿的。</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街边、平淡无奇、极易忽略、黑墙木门的门口,标注的鲁迅故居的字样还是吸引了我,门口的石框斑斑点点,沉默地彰显岁月的沉积。中年人的无趣就在这里,看过太多的故居了,江南的房子建制大体一致,没有导游的娓娓道来感觉都差不多,总归提不起兴趣来。不过,既然千里迢迢来了鲁迅故里,看看鲁迅故居应该是再应当不过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来还是有些意外!鲁迅家太富豪了,鲁迅在这里出生、成长,成年后每次回绍兴也住在这里,这个院子了前后六进三开间,80多间房,后院的百草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为周氏族人共有菜园。这条长长的巷子就是他们家的侧墙,大约有40米左右。中国历来的传统就是内敛,那么不起眼的小门,里边却那么宽阔。</p> <p class="ql-block">看看鲁迅故居那个低矮黝黑的木门背后,亭阁水榭的戏台,四个高高翘起的屋檐才是富裕人家低调外表下的内心骄傲。“四面碧波三尺水,一弯明月半庭风”,这才是人家真正的风花雪月。不过,鲁迅的确不是一般人,他不是沉迷于自家的温柔乡中昏昏老去,而是看透了其中的腐朽,转而去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这一点实在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近代的鲁迅还是影响大,尤其他的文章录入了中学课本后,好几代的中国人从初中就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过初中学习的时候大多是看个热闹,应付一下考试,至少像我一样头脑简单的人是不会联想鲁迅的家是个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更不会想到鲁迅的祖父至少还是个县长,还在中央秘书处工作过,这种家庭怎么也得几十万挑一了,是普通家庭无论如何都不能比拟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闰土,因此,不仅可以仰望伟人,还要在意在我们自己曾经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从鲁迅故里往东不出二百米就是绍兴另一处著名的景点-沈园。不过,与鲁迅故居的熙熙攘攘不同,沈园确是冷冷清清,人迹稀少。同样收费模式也不同,鲁迅故居免费,他的收入可能来自街边林立的店铺,而沈园面积不大,没有空间设立商铺,于是入园收费(40元),还有晚间有越剧表演(128元)。</p> <p class="ql-block">沈姓是江南的一个大姓,名门贵族,“北宋全能科学家沈括”“元末江南首富沈万山”都姓沈,沈园最早建于南宋,目前也就是一座不大的园林建筑,有亭、有山、有水,沈园应该是因为离鲁迅故里近,才跟鲁迅故里一起评为AAAAA级景区。在悠扬古琴的轻声低吟中,行走在幽静的亭台水畔,也是另一种轻松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沈园之所以让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这面墙,见证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还因为故事的主角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和他的结发妻子、同样是才女的唐婉,一个20岁、一个19岁;更因为他们都是有才情有诗商的文艺夫妻,携手奉献了《钗头凤》这一流传至今、哀婉动人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那个一往情深、痴情不悔的唐婉为此抑郁而终;而陆游虽然悲伤甚至愤怒,但远不致死,照样当官打仗吟诗,活成了一个男人该有的样子。也难怪,那个时候的女人只有家庭角色,没有社会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简简单单、逆来顺受还好,但如果还有能力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情绪,又没有释放或者替代的空间,一条路走到黑就非常可能了。</p> <p class="ql-block">绍兴这个千年古都,方寸之间皆有典故,只砖片瓦满是历史。有着太多的名人故居,让我们都有点选择障碍了。还是去看看王阳明故居吧,应该说王阳明的名气和影响要远远超过鲁迅,被称为我国历史中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与孔子同名。</p> <p class="ql-block">与大名鼎鼎的曲阜三孔景区不同,阳明故居实在寂寞。仍然是在绍兴古城里,我们跟着导航,距离沈园大约六、七公里的样子,经过了城中心海鲜市场拥挤狭窄的街道,终于到了一个还在建设中的凌乱空荡停车场,太不像是景区了,我们有些迟疑地随着保安的指引,到了最里边的临时简易房窗口,购买了65元的门票,从一个角落的狭小入口进入景区。应该是景区的配套还没有完工,要不怎么也得有个像样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与凌乱的停车场和狭小的入口大相径庭的是,阳明故居里边很是静雅大气宽敞,远远的一处白墙黛瓦庄严端肃,恢弘气派。看介绍目前的阳明故居是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于2020年在遗址上重新建造的,如今刚刚开放。这个斑驳古朴的四柱三间冲天石砌牌坊是当年的真正遗存,如今显眼地立在大门口以示其重要和珍贵。</p> <p class="ql-block">这是故居的主要建筑称为“伯府大厅”,现代的建筑能力早已今非昔比,随随便便就可以修造出如此恢宏大气的建筑。虽然也是木制,只是太崭新,有些空洞,看上去没有精雕细琢的细节,更没有历经沧桑的凝重。不过,如今的设计者还是非常用心的,这些石板地面中的绿色透明玻璃下,是被保护起来的石块墙基遗迹,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不凡。</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纪念馆更是充满了现代的设计感,下沉式的方形广场,中间为圆形宝塔样式的建筑,塔顶部分露出地面,与旁边的故居并列,却主动隐藏半身,以彰显故居的伟岸。所有的展馆都位于地下一层,中间的宝塔顶部正中开有圆形的天窗,暗含太阳的光明。内部也是极尽现代的声光电效应,反复演绎着王阳明的一生和他的心学理论。只是感觉这些影像都是制作技巧多,实质内容少,也许是因为大道至简,真的不太好演绎。</p> <p class="ql-block">只是景区还是太冷清了,各种高大空旷崭新的房间里也有展览、文创商店、咖啡店等商业设施,更多的是这种10元一次的扫码抄经的场所,急急匆匆的成年人怕是没有这个耐心,不知道假期孩子多的旅游旺季会不会好些。</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出生在明后期1742年,起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12随父亲在北京生活,那个时候他父亲王华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的黄帝朱厚照的老师。少年时期的王守仁喜欢舞刀弄枪,而且经常混迹与佛寺道观,15岁逃学到蒙古大漠穷游竟然在骑射比赛中拔得头筹,16岁就胆大包天当然更是满腹经纶,能给当朝黄帝写奏书为治国理政献计献策。28岁“改邪归正”考中进士进朝为官。</p> <p class="ql-block">成年后的王阳明遭遇了他少年时期的敢作敢为,不畏权贵带头弹劾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可惜昏晕的黄帝没有站在他这边,结果被贬到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贵州。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没有让王守仁消沉不振,反倒让他重新思考,开始创立“心学”理论。他可不仅仅是满腹经纶的书生,更是能征善战的一方将领。他先是剿灭了盘踞贵州边陲长达数十年的匪患,后来又平叛了江西宁王的造反,最后还是死在了征讨广西叛乱的路途中。</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得益于王守仁征战朝野的丰富经历,他不固守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而能独立思考,开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办学传授,可谓理论的巨人,行动的超人。目前我们似曾相识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就出自于王阳明的“心学”,我自己能有体会的是“心即理”,看重每个人内心的源动力,而不是被所谓的“理”所禁锢。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形象从此越来越高大真实起来。</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受了王阳明思想的震撼,刚出景区看到这个小饭店的召示牌都觉得字迹舒雅文秀,看着十分舒服。</p> <p class="ql-block">绍兴不仅名人辈出,自然景观和特色古镇也多,于是我们继续驱车大约半小时,来到比较有特色的安昌古镇。由于运河经绍兴入海,本来的江南腹地就是河网密布,因此不缺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重镇,而安昌"挟水运之利,仗物产之丰",成为数百年间整个浙东地区的重要棉花集散地。我们到达时下起来细密的小雨,脚踩着青石板路,河中流水缓缓,岸边微风习习,湿润的寒意扑面而来,令冬日的古城别有一番意趣。</p> <p class="ql-block">腊月一到,安昌古镇里每家每户都会开始制作腊肠。与苏式、广式腊肠不同,安昌腊肠独特的秘诀要归功于甘醇的酱油,而这种腊肠的制作方法是上过《舌尖》。腊肠灌好后,都会被挂在自家房前的河边通风晾晒,当腊月来到这里,便能看到沿河两侧全都挂满了安昌人的"牵肠挂肚"。</p> <p class="ql-block">安昌的酱园里排满了这种硕大的发酵大缸,望上去是宁静富足的踏实感。</p> <p class="ql-block">冲着绍兴昂桑湖的这个充满岁月痕迹的古纤道,留着今天的午饭去吃他的黄骨鱼豆腐煲,想象中冬日寒冷的室内与热气腾腾的锅煲一定很搭配。</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不是导错了位置,还是冬天昂桑湖枯水期没有游客,总归刚进入湖区就感觉冷冷清清,似乎只有我们一辆车在窄小的单向道上搜摸,偶尔看到路边有三四辆停放的车辆也大多是湖边钓鱼人的,绕湖开了整整一圈也没有发现什么古纤道和开张的饭店,于是我们有些遗憾地驶出绍兴新城区,向下一个目的地-宁波的象山进发。</p> <p class="ql-block">沿甬莞高速一路向东平坦无垠,至象山服务区后眼前出现座座不知名的矮山,路边大片的滩涂,接近海边时起风了,满山的凤尾竹随风左右摇摆,虽说只是下午3点,但在阴郁的天空下,旷野薄雾弥漫,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p> <p class="ql-block">这次选择了紧靠海边的酒店。慵懒依靠在舒服的沙发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刷着手机,房间内的巨屏电视正在播放2024世界永联短池游泳锦标赛,落地窗外便是石浦码头,正有返港的渔船缓缓停靠,也有出行的船徐徐驶出,整齐排列的渔船上鲜亮的旗帜迎风招展,整齐有序同时活力满满。</p> <p class="ql-block">这边大船也靠岸了,十几名渔民们穿着显眼的橡胶皮裤,正从甲板上卸下一箱箱海鲜转到停靠在岸边的货车上,间断用高压水枪清洗腾空的塑料箱和地面。这是一个繁忙的码头,细波荡漾的海面上目力所及大概有十七八艘更大的船只等在等待入港,高大的船身稳重而可靠,令人安心。</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淡季的缘故,酒店对面的海鲜餐厅彻底歇业了,跟着大众点评找了家“砂锅焗海鲜”,找到了也是黑漆漆的大门紧锁,门窗上贴着通知:自12月10日停业,元旦始开业。于是在周边看见一家“江西特色菜”食客不少,点了我们还能接受的红烧昂刺鱼和农家炒肉。旁边桌子是5个来这里在船上打工的江西人,趁着酒劲儿,大声宣泄着对穿老板的不满,我始终觉得船工或者船员与老板的关系很特别,在船上紧密地24小时不分开,下了船也许很长日子都不相见。</p> <p class="ql-block">入夜,航道对面工整有力的四个大字“渔光之城”清晰醒目,那里便是浙江渔业第一村-东门岛,早年(1934年)电影《渔光曲》的拍摄地。明亮的灯光将海面照出一道银白色的波光微微闪动,靠港船只上的点点灯光交相辉映,将夜晚的港口装点得安详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