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城堡

无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无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无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泰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历来都是边塞之地,是丝路重镇、战略要塞和军事要冲 。在景泰境内,若隐若现的古长城遗址和痕迹犹存的烽燧,说明她特殊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沿着308国道来到红水城堡遗址,寻古探今。古人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寻古,便是翻开那一卷卷泛黄的书页,走进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水城堡遗址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村,建于明代。遗址东南距乡村便道20米,北临沙沟,西面为川滩,占地面积70560平方米。据《敕修甘肃通志》卷十,关梁,皋兰县记载:“红水河堡在县北五百四十里,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一尺。明万历二十七年,平松山,兵部副使荆州俊建…”。《创修红水县志》形胜篇记载:“红水实陇右雄郡之一,以其地介戎夏,要扼咽喉,东轶芦靖,西达庄凉,南接皋兰北控沙碛。晋唐以来未尝不以此地为关要”。堡城墙体系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18--0.20米,现已成残垣断壁。残存堡墙高1--7米,底宽3--12米,顶宽0.3—8米。东堡墙长356米,存30米残墙,高1--6米。南堡墙长260米,有三个长14米、10米、20米的豁口。西、北堡墙各长294米、240米,保存相对较好,局部坍塌成土垄状。堡城四角原有角墩,现东北、西北两角墩已毁。堡城西南角向东86米处南墙上有一敌台,为瞭望预警之用。</p><p class="ql-block">红水城堡在历史上也是军事重地,明清时期曾在此设防,驻守大量兵力。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肃巡抚吴达善将皋兰县红水分县治所移至红水城堡,道光后复移至宽沟。民国二年(1913年),红水县与靖远县北区合并成立景泰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水城堡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还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城堡四周环山,易守难攻,但因气候恶劣、生态破坏严重,最终导致人口减少,城堡逐渐荒废。城堡的南有泰尾山,北有长寿山,西有石砚山,东有护家山,形成了四塞之地‌。</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来说长城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工事。在红水地界,有明长城遗址。长城是一个由边墙、烽燧、墩台、军堡等设施共同构建的完整防御体系,松山新边修筑时,在沿边修筑了诸多城堡和烽火台,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王朝在景泰这个地界一口气修筑了红水堡、大小芦塘堡、三眼井堡四座城堡;八年后的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开始修筑永泰城和镇虏堡,第二年两座城堡同时筑成;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松山新边的起点——黄河西岸的一处平台上又修建了索桥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登高俯瞰,红水城堡风残的城墙残垣,在雪后的阳光下显得尤为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村落消失,风拂浅沙,不见人踪。古代,建城必有城隍。据记载,红水城堡庙宇:城隍庙在城内西南,明万历四十二年建,庙貌规模略以兰省为式。 </p><p class="ql-block">圣帝庙,在城内东,康熙八年建。圣帝庙,即关帝庙,供奉关羽,原址在大水村打麦场,与财神阁相邻。</p><p class="ql-block">魁星阁,在东城上,相传康熙二十五年建。老君庙、菩萨殿、十王殿,俱在城南泰尾山,康熙四十八年地震陷废。龙王庙,在城内东北,乾隆三十六年重建。财神阁在城中街。圣母宫,在城西十里蟠龙山。祖师殿,在城北长寿山,嘉庆十一年建。圣母宫其实就是今天所谓的“石庙”,在松山沟口。灵龟殿在泰尾山脚下。据说,红水城堡内外一共有14座庙宇,如土地庙、莲花娘娘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水自建堡后,内外这些庙宇楼阁在不同时代遭受地震坍塌、叛回焚烧等天灾人祸,建了毁,毁了再建,反反复复没有停止过。城内原也有清泉流淌,浇灌菜畦,古柏参天,垂柳依依,风景优美宜人,但这些在历史的不断变故中,已经不见踪影。现在,红水城堡已是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城堡遗址周围现栽的一些树木,虽在奋力生长,却因为城堡内居民在时代的变迁中离开显得势单力薄。城堡内外庙宇楼阁在时间长河里,毁了建,建立毁,话说回来,离不开在当时来说是红水有头有脸,有经济实力的主董们。虽然这些主董们在后来一些家道落败,一些被划为“成分”较高的“地主”“富农”,但他们在红水城堡庙宇复建中做出的贡献,是不会被遗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新中国建立至60年代,红水城堡内外余存庙宇又先后被拆了用于学校和供销社的建造。拆后的庙宇直到80年代开始,在众多弟子和善男信女的大力支持下,陆续进行复建。1981年至2003年先后三次对祖师殿进行了复建,1989年复建城隍殿。进入二十一世纪于2014年复建了地藏殿。现在,复建庙宇静静地立在原地。推开殿门,殿内供桌上零散供奉着一些果品,冷冷清清的萧条。出门,在祖师殿左侧廊檐下有现代人立的一块石碑,石碑上的碑文,详细记录了自红水城堡建成后城中庙宇和周边庙宇的兴盛衰败。在地藏殿的正前方另立一块石碑,石碑前后刻有高、方两位当地学者为“红水城堡”写得撰文,文中也是详细描述了红水城堡自古以来的沧桑变迁、地理地貌和历史过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走在这古老的城堡中,回望周边地域,那一段段长城和一个个烽燧好似还在为保卫家园而呐喊。穿越时空,听那金戈铁马喧嚣不宁,看那大漠孤烟直上云霄,却也是道不尽世间沧桑,诉不完浩瀚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