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使他站了起来!(原创)——往事掠影

心缘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天,病房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但意识清楚,思维敏捷,对话如流。只是手啊,脚啊胳膊腿都动不了,整个人直挺挺的躺在那里。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各项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见异常,也无各种外伤高血压等心脑神经系统病史。</p><p class="ql-block">主管医生纳闷了,主任也纳闷了。只好安排住院观察治疗。住院后用了一些常规的扩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几天下来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病人痛苦不堪,家属急得寝食难安。主任,医生天天围着他会诊检查依旧没有做出临床确定性诊断。</p><p class="ql-block"> 一天,主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小苏,我需要你配合我完成一项严密的治疗任务!”我瞪大了眼睛心想:“什么治疗还严密的?”主任接着说:“那个年轻瘫痪的病人我怀疑他是癔症性瘫痪”。所谓“癔症性”瘫痪是功能性瘫痪,即大脑神经系统及躯体都没有器质性病变,可能由某种刺激比如过度悲伤,过度生气等原因使大脑支配肢体区域的神经产生抑制而导致的躯体功能性瘫痪。主任说他想用“暗示”疗法给他治疗。但这个治疗必须保密,不能说出去,特别不能让他本人和他的家人知道,只有咱们两人知道,否则治疗将前功尽弃。主任说他考虑好几天这个治疗方案和人选,最后确定由我来配合主任完成这个秘密的“暗示”疗法。我用严肃认真的眼神听着并保证完成好这次特殊的治疗任务。</p> <p class="ql-block">主任把三支普通的20毫升/支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交给了我。然后叮嘱我一定要做的天衣无缝,只准成功不许失败。</p><p class="ql-block">晚上我值夜班,我借着巡视病房和查房的机会走近那个瘫痪的年轻人,询问他的饮食起居等一般常规性护理问题。病人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好呀?我鼓励他说“快了,只是因为治疗你病的药最近脱销,好像明后天就能到!”年轻的病人高兴的不得了:“这回可有救了!”这是我给他的第一个“暗示”“能治好!”。</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病人家属迫不及待地去找主任,主任说“药是到了,可这药太霸道了,护士扎针时不能鼓包,药液不能漏到或渗到血管外,推注药物时快了不行,太慢也不行,而且用药时间只有三到五天。然后告诉病人家属由我为他们做三到五天的专项治疗。病人家属高兴的回去告知病人,这又是一个对他的病情在治疗程度上高度重视的“暗示”!</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我正常上班,接班后我先去病房看望他,病人一脸的灿烂“小苏,快给我用药吧!”我告诉他,这药和别的药不同,在我给你用药的时候如果你感觉身体发热就是有效果,或许当时你的手指脚趾就有可能会动,那么我们就会连续给你用药三到五天你就能站起来了!这又是给他一个成功的“暗示”。其实,所有人静脉注射葡糖糖酸钙注射液只要稍微快一点点身体就会感觉发热,像电流一样通遍全身。我把那20毫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装好,推着护理车来到年轻的瘫痪病人身边,一边轻柔细雨的嘱咐他,鼓励他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一定会成功的!一边严肃认真的为他做静脉穿刺……。药缓慢的一点点的推注到他的血管里,大约有五分钟,站在一旁的主任问他:“有什么感觉吗?”他说:“没有!”这时,我稍稍加快了一点我的推药动作,然后就听见病人高声喊道:“热了,热了!全身都热了!”我和主任立刻高兴的说:“真的吗?那就是有效果了!”主任站在他的床旁一会揉揉他的腿,一会揉揉他的脚趾,然后说:“你自己努力,试试动动手指和脚趾!”这时,我大声说:“这个手指动了一下,看,又动了一下!”待我把一支药推注完毕,他的手指脚趾真的会动了。他高兴的哭了起来,我们继续鼓励“暗示”他,明天胳膊腿就都能抬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三支葡糖糖酸钙注射液通过我们一系列的“暗示”疗法,使一个年轻的瘫痪病人站了起来恢复了正常。待出院的时候,他走到我的面前,眼里含着泪花,用他那宽厚有力的臂膀拥抱了我,也拥抱了主任,然后昂首阔步走向了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