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庆成宫出来,沿中轴线向北寻碑</p> <p class="ql-block">正阳桥疏渠记方碑,“藏”在此。</p> <p class="ql-block"><b> 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天桥附近的水往东经金鱼池、状元桥、红桥、窑坑(今龙潭湖)后出城,因地势低洼到夏天雨季经常积水,乾隆五十六年在天桥以南地区疏浚水道。</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彰显帝王伟绩,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六年刊刻《正阳桥疏渠记》碑一方;同时又将永定门外乾隆十八年的《帝都篇》和《皇都篇》御制碑进行复刻,讴歌了北京的山川形胜和自己的乾隆盛世。</b></p><p class="ql-block"><b> 两碑仿照燕墩上的四方石幢形制,并在天桥之南、御路东西各兴建一座御碑亭加以围护,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文化景观。</b></p><p class="ql-block"><b> 其中,“东碑”即《正阳桥疏渠记》碑,汉白玉石质,原址位于天桥十字路口东北方,同治年间被迁移至北侧弘济院内。碑体为方柱形,南向,高约8米,各面宽均为1.45米;顶部有四角攒尖式的碑盖,四脊各雕一龙,龙昂首曲身,似欲腾飞状,辐辏于宝顶;碑下为束腰须弥座,浮雕出覆、仰莲瓣及云、龙、菩提叶等纹饰;碑四面分别为两面汉文、两面满文的碑文,正面上首为汉字题名“正阳桥疏渠记”,为清乾隆帝亲笔手书楷书。</b></p><p class="ql-block"><b> 天桥“西碑”与“东碑”外形相同,在北京建都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现安放于首都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碑文记载的北京水道情况,对研究北京地理和历史变迁有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清代治理北京河道的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为考察当时的风俗民情、政治礼制、河道治理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同时,石碑也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b></p> <p class="ql-block">乘141交道口下去往黄瓦寺</p> <p class="ql-block">偶遇一徳国来华旅游妙龄少女和董老师聊嗨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藏着元代建筑的审判厅,</p> <p class="ql-block">穿过鼓楼东大街去往黄瓦寺</p> <p class="ql-block"><b> 黄瓦财神庙现存的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是道教庙宇。这里的财神像原本是李诡祖,北魏文帝时期的人,是财帛星君下凡历练后归位的神像。传说中,雍正皇帝在还是雍亲王时曾路过此庙,为国为民祈愿增福。后来他登基后,国库逐渐充盈数倍,接着财神庙的屋顶就被换成了黄琉璃瓦,“黄瓦增福财神庙”的称呼也因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和黄瓦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雍亲王每日上班的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