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四站 汕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归乡</b></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四日,离开南澳岛,直接导航到我的老家,汕头达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爸爸就告诉我们,老家是广东汕头的。但是我既不生在汕头,也没长在汕头,妈妈还是甘肃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对老家没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了,</span>所以自我认知上自己是甘肃人,只不过在各种需要填写籍贯的地方还是填上“广东汕头”。</p><p class="ql-block"> 爸爸自考上大学离开故乡来到甘肃,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中间的故事,说开了会是一个大部头。</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我顾念爸爸的思乡之心,带父母回了一次老家。我和妈妈自然是第一次去,爸爸则是去乡四十年才回去!</p><p class="ql-block"> 回到老家,爸爸居然连家乡话都听不大懂了!在故乡盘桓数日,见故乡亲人,连日心情激荡,自有一番唏嘘。我和妈妈第一次到一个冬天只穿衬衫的地方,大有领略异乡风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后来,爸爸又回去过两次,我没有再去过,掐指一算,到今年已经是二十九年过去了,当初的少年如今满头白发了,光阴如梭啊!</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路过老家,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去。</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伙伴一家,也被我挟持到我老家同游,就当是旅行的一部分:参观汕头的乡村风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南澳到达濠只有四十多公里,中午时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达濠的旧建筑多被新的楼房取代,二十九年前的印象本来就不深,这就更认不出什么了。只是新楼并无法改变旧城区街市拥挤的格局,道路很窄,摩托车,电单车满街穿梭,路边停满车,小城镇纷乱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能在家乡停留时间太短,提前通过堂弟和堂叔取得了联系,堂叔早早候着,接到我,按我的时间和想法做了高效率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里肯定是要坐坐的。先到堂叔家小坐,饭后又到堂姑家小坐,然后按我的愿望,大家一起到祖居看看去。</p><p class="ql-block"> 堂叔、堂姑是爸爸在故乡最亲近的亲人了,在爸爸小时候,四世同堂,一个屋檐下生活着几房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爸爸是长房,其他几房</span>和他年龄相仿的多是他的叔叔辈。<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着就是一家人,并无明显亲疏。</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那次归乡,爸爸遍访当初一个屋檐下的家人,能访尽访,近到汕头,远到普宁,广州。那次运气也不错,不仅多数能见的人都见着了,还见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人。离乡四十年,家乡有些什么人,确实弄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九年过去,当年堂姑、堂叔正中年风华,如今都是老人了,还好他们身体都很好,特别是堂姑,八十岁了,目清神明,腿脚利索。</p> <p class="ql-block"> 祖居在马滘,和达濠隔着条濠江,以前过江要坐渡船,现在有桥了,就没有距离感了。</p><p class="ql-block"> 至少在爸爸的曾祖父一代就在马滘的祖居生活了。再往前追溯,更早的祖上是从河浦迁来的,可考的祖先一直能追到南宋的陈憺。</p><p class="ql-block"> 陈憺是南宋末年人,出身于福建省莆田县。二十一岁时登南宋咸淳甲科进士,后官至潮州知州。宋亡后,他选择在汕头河浦定居,成为河浦乡陈氏的开基人。</p><p class="ql-block"> 潮汕人宗族观念强,族谱记载一丝不苟。我在九五年归乡时,家族老叔给我讲家族历史,我才有了一个关于自己家族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有时觉得很奇妙,自己的祖先能一代代数到南宋。但算起来好像又不多,从一世祖陈憺算起,到我这辈不过二十四代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祖居是前后两进的院子,典型的潮汕民居。小时候听爸爸讲是什么驷马拖车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来时,祖居里还住着人,如今,已经荒废了。</p><p class="ql-block"> 这房子质量真好,不知道是什么年代造的,推算的话至少一百几十年,甚至更早。在南方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整体看起来还相当结实。</p> <p class="ql-block"> 门头石构件上的雕画,大约都是些谐音吉利寓意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小石狮很有岁月感,匾额上的字可能在特殊年代被铲平了,看不清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房屋很多主要构造都是石制,这是房屋结实的重要原因,木构件尽显岁月痕迹,但无朽坏。</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到,梁上面是有彩绘的,如今颜色都掉光了,留着那么一点痕迹。</p> <p class="ql-block"> 木雕是潮汕的建筑的主要工艺之一,房屋内还有木雕构件,但不多了,不知道是破坏了还是原本就不多。</p> <p class="ql-block"> 从网上拖到一个当代的潮汕民居内景,我想祖居当年大概也是这幅气象吧。</p> <p class="ql-block"> 门楣上有“厚德载福”的刻字,有“民国丙寅冬月”、“萧广华书”的题款。民国丙寅年是一九二六年,那年祖居应该是经过一次改建或者翻新。看这位萧广华先生的字,很是端严厚重,此君为谁,不知还可考否?</p> <p class="ql-block"> 宅子外墙的檐下,还有残存的贴瓷画,下缘浮雕的饰边脱落了一块,下面露出鲜艳的蓝色彩绘,说明这宅子至少是经过一次翻修的,也许就是民国丙寅年那次。</p><p class="ql-block"> 表妹介绍,木雕,贴瓷,石雕是潮汕建筑的主要技艺。她说了,我才注意到,从潮州一路过来,在传统建筑上这类技艺多有应用。</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门楣下的题字已经剥落,依稀能辨认出“豪山旧家”四个字。豪山是河浦的旧称,我们这个家族的人建房时,多在门楣上用这四个字。这很能体现当地浓厚的家族观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姑在宅子里里外外的看,说些什么我也听不懂,表妹翻译说,大姑说她自己在这里出生,多少年没有来过了如何。</p><p class="ql-block"> 汕头话在我绝对是一门比外语还难的语言。九五年那年,老家的弟弟妹妹们都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热心地给我讲解潮汕话的发音和语言习惯,我走时还给我带了本潮汕话字典,对我来说就是个纪念品。这语言实在太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只能猎奇地了解几个吃饭喝水之类的常用语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普通话的推广,出生率的下降,未来,这种方言也许会逐渐消亡的。连堂姑的孙子都听不懂潮汕话了,要求奶奶说普通话,但堂姑这样生活在本地的老人是不会说普通话的。</p> <p class="ql-block"> 来一次不易,在祖宅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祖宅出来,走出不远,堂叔指着一座看起来还齐整的宅子说,“这是我的祖母出生的宅子”,也就是我的曾祖母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多少年的宅子了,保留得真好。</p><p class="ql-block"> 这一片区有大量的类似样式的宅子,一座连着一座,相当拥挤,看起来跟我家祖宅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p><p class="ql-block"> 宅子能存留至今,一方面可能有地方上族群认同和文化观念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旧宅都很结实,长期以来都能居住,所以得存。</p><p class="ql-block"> 但是,随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年来农村空心化,这些宅子似乎都没有什么人居住了。</span>我一路过来只在马滘看到这样的旧宅,按说一个地区的建筑是有相似的风格的,唯一的答案是,多数地方的旧宅子已经被拆掉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旧宅子一旦不住人了,大概也会面临被拆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完祖宅,去参观陈氏祖祠。陈氏祖祠是我们这个家族的人在马滘修建的祠堂,二零一二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五年春节期间,爸爸第三次回乡,正赶上祠堂祭祖,热闹非凡。姐姐弟弟拍了好些照片来,祠堂建得相当气派,我也很想实地看看,这次来,就给堂叔提出来看看祠堂。</p> <p class="ql-block"> 堂叔早早给家族管祠堂的人打了招呼,到了,有人开门接待。接待的那人和我论起关系,说是还没出五服的族亲。我在家族辈分低,估计那人长我一辈两辈都可能。</p> <p class="ql-block"> 祠堂完全是按照潮汕传统民居的样式修建的,潮汕建筑的主要特色,石雕,贴瓷,木雕<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在这里充分展示了,现代的技术又让这些工艺显得十分精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代的技术水平,固然可以让工艺极尽精细,但是比起纯手工活却欠了一些生气。特别是刻字,印刷体和手写的比总是缺了一点灵动。</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石雕,如果没有电动工具,恐怕要算天工之作了。</p> <p class="ql-block"> 贴瓷以前没有注意过。那年看祠堂的照片,感觉屋顶上的装饰十分夸张,并不知道是贴瓷工艺。近观,才能看清细节,屋脊飞檐都是贴瓷的图案和故事形象。</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也没发言权,但是猜测如今的贴瓷大概也是应用了现代工艺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理解,贴瓷应该是用各色瓷片巧拼贴出图案,是一门手艺。但是在现代技术水平下,可以做到图案定制,瓷片定制。如果技术替代了手艺,那也是发展的必然吧。</p> <p class="ql-block"> 木雕也是十分精细的,精密工具可以让巧手匠人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家族的人共同捐建的,主要的出资人是家族里在外发达了的人,出手以百万计,家族内普通人家,也只能出几千几百的了。除了建祠堂,每年四时祭祀费用,也是家族的人供奉。</p><p class="ql-block"> 管祠堂的人说,祠堂建成十多年了,该大修了。在我看还很新。</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侧的门楣上也刻着“豪山旧家”四个字,这是家族的标识。</p><p class="ql-block"> 潮汕人宗族观念重,建祠堂成风,在乡村地带经常能见到某一个家族的祠堂。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生率的下降,宗族观念逐渐会失去存在的土壤。试看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问自己家族的来由?有几个还认为自己对家族的承继担负有责任?现在还守着祠堂的人,是传统宗族文化的最后守望者了吧!</p> <p class="ql-block"> 太阳西斜了,我们还安排有汕头市内的行程,只能向堂姑堂叔告辞。</p><p class="ql-block"> 表妹说,达濠有世界上最小的古城,顺便参观一下吧。</p><p class="ql-block"> 反正是路过,反正是旅游,好赖也是个世界之最,就顺便看看。</p> <p class="ql-block"> 达濠古城上过央视,我正好看过那个介绍达濠古城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达濠古城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当时是为抵御明朝余党和海盗骚扰而建 。城墙高5.3米,厚1.35米,周长429米,是全国现存最小的古城,面积只有 0.014 平方公里 。城设东、西二城门,东门称“达善门”,西门叫“西濠门”,为石拱门。城墙下半部用石块垒砌,上半部用碎贝壳灰、粗砂和黏土夯筑 。瞭望平台:城的四个角都筑有瞭望平台,其中东南角平台最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达濠古城由两广总督杨琳提议修建,当地官员徐颖负责落实 。徐颖在考察后,为方便渔民劳作、减轻百姓负担,决定修建袖珍小城,将节省的钱修筑了10多千米长的防潮海堤 。但他因此事欺君瞒上,引起两广总督杨琳不满,最终自杀身亡 。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城南修建了“徐公祠堂” 。【以上查豆包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去看,一个小广场而已,果然袖珍。</p><p class="ql-block"> 问表妹,是不是旧址新建啊,表妹说不是的,她小时候古城就在,不过是残破些。</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下层果然是有一些老石砖的。</p> <p class="ql-block"> 一分钟就从东门走到西门。</p> <p class="ql-block"> 城内最显岁月的是这株木棉,有一百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 向陪同的表妹告辞,开车前往汕头城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汕头市区</b></p> <p class="ql-block"> 现在汕头市区和达濠之间建有海底隧道,开车就十来分钟,实在是方便。九五年还要坐渡轮,上上下下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住处选在靠近老城区和小吃街的地方,城区行程的第一个内容当然是吃。</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潮汕旅游火起来,什么缘由不知道,按当今世界潮流,也许和吃有关,这几年很多一时冒红的旅游地往往因为一点吃食。好赖“食在广东”由来已久,不为别的为这个也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住处到小吃街龙眼南路也就一公里多,按着攻略上的小吃按图索骥,什么小吴肠粉,什么潮禧记细姨甜汤,什么蚝烙什么瑞娇嫲嫲潮汕生腌……</p> <p class="ql-block"> 龙眼南路其实相当于兰州的正宁路夜市或是张掖路夜市之类,是开给外地人的,不过风格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灯火辉煌,树影婆娑,气温宜人,游人如织。店铺里外人头攒动,满街操着南腔北调的游人,像我们似的,尝尝这个,尝尝那个。本地人特征也很鲜明,到了食店,熟练点单,拿了就走。</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一路过来,我们大概领略了潮汕的饮食特点,大概偏鲜淡风格。知名店和网红店,也是有红的道理,排队下来,吃到的东西都能算上乘。</p><p class="ql-block"> 这家蚝烙,给料扎实,每份里面总有五六个鲜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腌先前倒是没吃过,慕名了好久,滋味是大概能够预料,好不好吃主要取决于食材的品质。有个食材是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毛蚶,我小心翼翼吃了一个,不敢再下嘴。</p><p class="ql-block"> 一条街上到处都是向外地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贴,“胶己人”最多。“胶己人”是潮汕话中“自己人”的谐音,是用来表示对同乡、同族或同宗等亲近之人的亲切称呼,强调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归属感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还有若干次被当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胶己人”的经历。新冠那年有一阵宽松期,我到云南旅行,团队中有夫妻俩是汕头人,我向他们介绍自己老家是汕头的,那位妻子奇道:“什么叫老家在汕头?”,我解释说我爸爸是汕头人,但我妈不是,她笑着打断我:“那你就是汕头人啊,我们只管你爸爸是,你就是汕头人,不管你妈妈是哪里人!那就是自己人啊!” 在之后的行程里,夫妻俩就格外对我亲近些。看来潮汕人的“胶己人”真不是毫无来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后面文化贴上“胶己人来驾矮”,大约是自己人来吃的意思吧。</span></p> <p class="ql-block"> 整个楼面变成了文化墙。</p><p class="ql-block"> 浓浓的气氛,加上白天归乡的经历,让我隐约有了一点“胶己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回去的路上,体验一下新潮咖啡。</p> <p class="ql-block"> 五日上午,去汕头老城区。</p><p class="ql-block"> 九五年来过汕头老城区,当时同爸爸一起来看望他的堂姑,就在一个有点古老的街巷里,感觉有旧时代的时尚气息,印象不深了。</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汕头旅游渐火,见到不少以小公园为核心的旧城照片视频,我以为老城区可能只拆剩下小公园周边不大的旅游打卡地,类似影城。</p> <p class="ql-block"> 到外围停好车,发现未加修缮的旧楼房有不少,十分残破了,看样子地方上是刻意保留了不少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接近核心区,楼房街面明显做过恢复性改造。</p> <p class="ql-block"> 仿旧的街面布置,产生出浓浓的旧电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小公园是汕头老城的地标,逛老城必去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到小公园,环顾四周,那些楼房虽是作了翻新,但都还是老建筑。倒退一百年,这景象确实是很时尚的。</p><p class="ql-block"> 汕头作为侨都,最早面向外面的世界,在上个世纪初,肯定是走在时尚的前沿的。改开之初,汕头作为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领地势之利,却保守了,并没有如深圳一般发展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地方观念应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今的汕头,固然也是一个现代化都市,但是节拍上显然慢了。当然,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全世界都变成深圳,那深圳也没什么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得早,街上居然没有游人,可以拍一些清场效果的街景,实在难得。</p> <p class="ql-block"> 这栋楼,细看,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印记,是岁月的见证者。虽然这个岁月也就百年的跨度,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也有足够沧桑感。</p><p class="ql-block"> 很多楼,细细去审视,都有吸引目光的地方,这需要时间。</p> <p class="ql-block"> 如果去翻本地的历史,每一栋楼,甚至某一个房间,都会有一些故事,熟悉本地的人也许还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对我来说,这些楼和鼓浪屿的那些老楼一样,深藏着无数往事,每天默默面对如潮流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 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从观赏性上来说,感觉并不过时。</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两条街,发现旧城区的规模,并非影城级别的,而是相当大。先吃早饭继续参观。</p> <p class="ql-block"> 街边的皮蛋瘦肉粥,十分养胃,很想自己也煮出这样一碗好粥来。</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家猪血店。</p><p class="ql-block"> 猪血也是地方特色饮食吗?西北地区也有猪血制成的食品,但属于上不了台面的,更不会为之开店。</p><p class="ql-block"> 让八戒卖猪血太逗了,我还曾在新疆八楼猪蹄店见过猪端着一盘猪蹄的招牌画,真是太难为猪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发现旧城区保留的范围很大,根本走不完的,就折返了。在保留旧城方面,我感觉汕头做得挺好的,在人们眼界所及之外,给未来留一点余地。如今的人,在惋惜上世纪五零年代的人没有听梁思成的话,保留北京旧城,首都辟地新建,但那时的人,看到的只有几十年那么远。</p> <p class="ql-block"> 路过汕头旅社,很多人在这里打卡拍照。这是一个很显时代特点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故事,就是感觉照相很好。也可能本来就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汕头饭店旁边有一个德安后街,看起来很有亲切感的地方呀。</p> <p class="ql-block"> 汕头老城区保留的旧建筑,如同达濠区马滘保留的老房子,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筑,时代的缩影。只是,汕头老城是城市的名片和摇钱树,被保护修缮,马滘的老房子却是命运难卜,会有人将它作为古物保护下来吗?我是希望能保留,如果拆掉,那一百年以上的原汁原味的地方民居可真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去取车,路过小公园,已经是人相互拍的热闹景象了,庆幸我们早早来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城区去汕头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路边有个小亭子,一帮票友们悠然自得地在里面唱潮剧。人有点爱好挺好,时间有东西填充就会感觉充实。</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潮剧的调调,我一听就有一种热带地区人们慢生活的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挺大,看了三个展厅却没什么太吸引人的。一个是展厅是字画展,展出的是不了解的本地人物的字画,大略瞟了一眼;一个展厅是潮汕钱庄展馆,展示汕头 1860 年开埠后,地方钱庄的发展历程,展出的多是各时期花花绿绿的票据钱币;一个展厅是南澳沉船文物展,一船打捞上来的瓷器,样式都一样,都是明代的粗制瓷碗之类。</p><p class="ql-block"> 出来,发现竟没有拍一张文物照片。</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门头,博物馆旁边的河倒成了拍照对象。</p><p class="ql-block"> 多数人参观博物馆,或者猎奇,或者闻名,看到醒目的东西多会拍拍照,表示,有名的某某物我见过了,没有故事,外观平淡无奇的东西往往会忽略。这些被忽略的,也许更适合有了解,有兴趣或是有研究人士去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费时很少,还剩下不少时间,去了不远的网红打卡地妈屿岛。</p><p class="ql-block"> 妈屿岛是内海出海口的一个方圆几百米的很小的一个岛,有大桥从岛上跨过,环岛一圈,没什么可看的。隔水看看汕头远景。</p><p class="ql-block"> 岛上有一个妈祖庙,香火很盛,有一些当地民众正在组织盛大的祭拜活动,庙门两侧立着比手臂还粗的巨香。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部沿海对妈祖的崇拜是很虔诚的,属于万事可求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 能成网红打卡地,可能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问了一下豆包,得到这样的信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地理信息:长约0.65公里,最宽处0.64公里,岸线长2.3公里,面积0.23平方公里,北距大陆约0.3公里,与德洲岛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势,海拔39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历史文化:老妈祖宫创于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清嘉庆元年(1796)香火传到台湾新竹县穹林乡五和宫(天后宫)之祖庙。岛上还有清咸丰三年(1853 年)设立的潮州新关旧址,是汕头开埠的象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好像也没什么,就是来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订的下午去广州的高铁票。从</span>妈屿岛出来,时间差不多了,按计划去火车站还车,乘高铁去广州。</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