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国博一展厅正在展出福建建盏文化,经常看到这种茶具,对其发展史不清楚,就具体了解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了解建盏先了解茶文化,我国古代的饮茶艺术,在唐以前,流行煮茶法,方式较粗犷。唐代改进为烹茶法,逐渐向细煎慢品的方向发展。唐代后期,兴起了以茶瓶煮汤,下末于碗,再持瓶注汤的点茶法。五代到北宋初年,点茶技法趋于复杂。</p> <p class="ql-block"> 作为穷极精巧的饮茶方式的标志,是被称斗茶的主流艺术,其法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建州,时称“茗战”,是一种对茶和点茶技巧的评比与较量,讲究茶味、茶香和点茶过程中所产生茶沫汤花的变化。北宋时期,建州斗茶习俗已闻名全国。</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活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的趋势。宋人不断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高雅的情趣,注重精神和意境的追求,为后世的社会生活奠定了风雅的基调,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正是宋代文人闲适雅致生活的体现,点茶即为其中之代表。</p> <p class="ql-block"> 建盏的兴起,与两宋茶事的风靡密不可分,因“茶色白,宜黑盏”,建盏备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崇,成为宋代斗茶习俗的首选茶具。</p> <p class="ql-block">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彼时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为青釉、酱釉瓷器。入宋后,建窑窑业繁荣发展,于北宋早期创烧黑釉瓷器,器型多为碗盏,即“建盏”。</p> <p class="ql-block"> 北宋中期开始,建盏的行销范围不断扩大,并风靡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南宋晚期,随着福建地区黑釉瓷器生产中心的南移,以及市场需求、审美观念转变和饮茶风俗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建窑也称“水吉窑”,因位于宋代建安、瓯宁二县治所所在地建州而得名,是中国古代生产黑釉瓷器的重要窑场,亦是福建地区的代表性窑场。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两宋的繁荣,至宋末元初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 建盏是建窑的代表性产品,器型特点为口大足小,形似漏斗,以束口盏最具特色。整体风格朴实稳重,造型饱满刚健,富有优美的曲线变化,是福建地区陶瓷生产悠久历史与精湛工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与建盏:建盏的风靡,也与宋徽宗的喜爱关系紧密。酷爱文学艺术的徽宗,也精于茶事和建盏的研究,曾写下“螺细珠玑宝合装,玻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大观元年(1107),徽宗作《大观茶论》,文中对建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政和二年(1112),徽宗以建窑兔毫盏、惠山泉烹太平嘉瑞贡茶,赐予蔡京饮之。宣和元年(1119),徽宗亲自为群臣点茶,史称“天子布茶”。</p> <p class="ql-block"> 仿宋建窑点茶茶器:当代。</p> <p class="ql-block"> 茶具的功能: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以白描的手法绘制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冠以名、字、号,按宋时官制配以衔职,介绍其功能用法,是现存最早的茶具图谱。</p> <p class="ql-block"> 北宋中期,时任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对源自建州民间的斗茶习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撰写《茶录》一书。此后,斗茶习俗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首先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后逐渐深入民间。与此同时,建盏开始流行,成为与斗茶之风珠联璧合的风雅之物。</p> <p class="ql-block"> 斗茶过程中,评定茶沫以“色白为贵”。与其它茶盏相比,黑釉建盏与点茶时掀起的白沫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兔毫、鹧鸪斑、油滴等纹饰让茶水焕发出明快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釉面分类:建盏的釉面主要分为黑色和杂色两大类。黑釉是建窑的标准釉面,分为乌黑、绀黑和青黑等多种,特征为釉层细腻坚致,具有较强的玻璃质感。</p> <p class="ql-block"> 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釉料自然呈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纹理,称为“窑变”。建盏的窑变花纹,大致可分为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曜变等种类。杂色釉是建窑次生的颜色,包括酱釉、青绿釉和灰釉等。</p> <p class="ql-block"> 建州的制茶业:建州从古至今都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陆羽《茶经》形容建州茶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五代时,建州生产的乳茶已入南唐贡品之列。入宋后,建州茶以产量和质量著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安地区北苑设立专门生产贡茶的茶园,建州茶因此名声大振。 </p> <p class="ql-block"> 建州制造的片茶,又称“团茶”,是经过研磨、蒸焙之后形成的饼状茶品,因品质精洁,每年有龙、凤、石乳、白乳等十二种进贡宫廷,也作为赏赐邦国的礼品。</p> <p class="ql-block"> 五子登科:当代,余宇鹰。</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子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和福建“实施意见”精神,先后举办三届闽台青年(建阳)茶盏文化节,常态化开展两岸陶艺家交流互访,以建窑建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合作不断走深、文化认同持续增进。</p> <p class="ql-block"> 这些当代的建盏,造型和工艺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展品各具特色,欣赏之余跟宋代的展品对比探究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宋代的展品,要好好欣赏呀!</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青釉盏托:元代,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青釉盏:元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青釉碾槽:元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青釉杵: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玛瑙盏托:宋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黑釉执壶:宋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兔毫撇口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紫斑三足炉:金一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青釉紫斑盏:金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刻花五足灯: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刻花盏托: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耀州窑青釉印花盏: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耀州窑刻花卷草纹三足炉: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窑青白釉加褐彩带盖执壶:南宋-元</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福建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油滴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铁锈斑釉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乌金釉兔毫盏:宋代,福建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兔毫束口盏:宋代,福建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束口兔毫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乌金釉兔毫束口盏:宋代,福建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酱斑盏:宋代,福建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酱黄釉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建窑黑釉铁锈斑盏:宋代,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宋代的建盏,没想到淡出历史的建盏,现代的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制作出这么多精湛的礼品,供人们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