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年谱一》中讲【以夫人诸氏归余姚,舟过广信谒[yè]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谓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阳明格竹,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格不出天理呢?阳明先生在格竹的时候其实是“良知之用”,他在这个“良知之用”上体悟,那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我们不明白“心即理”,只是从外面去格这个物,那么是永远都体悟不到的,只有从心上体证才会真正地领悟到“万物一体”、“心即理”。通过这一段也告诉我们“格竹”不是格外面的竹,而是格我们心中的那个私欲。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经常会对孩子发脾气?昨天晚上下班回来,婆婆跟我说有人打了她电话小儿子没接。这时小儿子气呼呼的跑过来,他说接了电话,那个电话是打错了的。我一看到他气呼呼的样子,而且开口说脏话,我心里的一股无名火马上涌了出来,不由自主的对他吼叫,而且还有想揍他的冲动。作为母亲,我只是看到表面觉得他用这种方式对我们说话是不孝顺,不礼貌,就用所谓家长的威信去镇压他,控制他。而没有去感受他被婆婆冤枉的心情,如果我们被冤枉了,我们还有好的语气语调吗?我现在都没有被冤枉,却还用这种恶劣的态度对待他,而且天天还说在学习,在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我这是把自己都给弄丢了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