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阳山,因形似羊群,又称“羊山”。近几年在陕西户外圈声誉鹊起,被驴友称为秦岭版“墨石公园”。心仪已久,在2024年的冬月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夜宿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倾听着颇具灵异的传说故事,品味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感受着黑黢黢群山的隐秘,眼前浮现出一幕幕远去的鼓角铮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西口情》。其实,歌中那个“西口”是陕西府谷口一带长城上的隘口,与这个“西口”毫无瓜葛。</p><p class="ql-block"> 听镇上领导(一位朋友笑称领导为“党和国家基层领导人”)介绍,“西口”镇政府原建在一条叫做“西沟口”的地方,后人们省略掉了“西沟口”中间的“沟”字,便成了“西口”,名字立马显得洋气多了,地方立马显得宽敞多了、地位立马显得重要多了。但从镇安地域地形看,这“西口”叫的不甚妥贴,因为“西口”在镇安县的东边。这就给外地人编排镇安人的口实,镇安人起名字实在怪:“西口”在东,“东川”在西,“铁厂”无铁,“米粮”无米。</p> <p class="ql-block"> “西口回族”是清嘉庆年间因“陕甘回乱”由关中、甘肃流民避难至此。属高寒卡斯特地貌区,产出的东西不多,但有几样确实远近闻名:稻米,洋芋,牛羊肉,还有文人文化,这在商洛山里还是独树一帜的。</p><p class="ql-block"> 西口出大米。西口的程家川、龙洞川、岭沟等地居民以下河人居多。下河人的祖先居住江南水乡,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和技术。这里地势平坦,但水流不畅,许多田地都是浸水“夏湿地”,只能种植水稻。西口海拔较高,作物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稻米品质优良非一般稻米能比。特别是“岭沟米”,更有一家煮饭、香馋四邻的特色。曾以米粒修长、米质软糯、米香浓郁而成为“贡品”。</p><p class="ql-block"> 西口出洋芋。西口的土地多为碳酸钙风化后形成的松软的棕黑土,PH值偏碱,有利植物地下茎块生在。同时,因地势高寒,薯类作物少有“晚疫病”侵害,产出的洋芋个体大、产量高、淀粉多、品质好、耐储藏、不退化,是远近闻名的“金蛋蛋”。</p><p class="ql-block"> 西口出牛羊。西口地处北阳山腹地,北阳山是当地人养羊放牛的天然牧场。每年三月,当地人都给自己的牛羊做好特殊记号,把它们赶上北阳山,一直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时候把它们赶回家,这期间,牛儿羊儿吃着中草药,喝着山泉水,住着豪华“圈舍”,吸着香甜纯净的山风,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肉质自然是人间至味!</p><p class="ql-block"> 还有西口的文人。近几十年,以方英文为代表的各领风骚的作家、诗人、学者、专家、摄影家什么的,就像山里“麻凼”里的洋芋,一窝一窝地涌现,西口的知名度大增。</p> <p class="ql-block"> 迎着朝阳,我们直奔北阳山。看介绍,北阳山最高峰关山,海拔1902.6米。上山的路有三条,三条路都要先过石门垭。石门垭处在西口和茅坪二个回族镇公路的正中间的高点上,这里是个叉路口,靠左手走的下山路通向茅坪回族镇;靠右手走的路通向关坪河村。第一条路就是到石门垭后,驱车顺右手走,导航“北阳山马勇饭庄”门前停车场停车,顺着“秦岭国家健身步道”指示牌进山就是了,这条路是直达北羊山正中间,优点是沿途村庄、森林、天坑、垭口、石林、草甸等景观依次呈现;第二条路是沿着这条公路再向关坪河村走,导航到“北阳山青岩登山口”上山,可不走回头路;第三条路就是先到茅坪回族镇,再导航到红光村6组上山。第二、第三条路线的优点是视野开阔,一路上北阳山最核心的草甸、石林景观都在视线内。跟着当地向导,自然不用操心。</p> <p class="ql-block"> 向导带我们走的是第一条路线。沿着步道进沟,沟两边的山坡上已出现了高低参差、犬牙交错、形态各异的石林,隐现在树林间,土墙灰瓦的村舍,三三两两或独然一舍散落在洼地边缘或半坡处,曲里拐弯的小路就像一条条叶脉,把村舍与山间沟间主路连接起来。一心只想着登顶,刚开始并没有过多关注沿途的地形地貌,步行约两公里在最后几户人家靠路左一户人家的房边上正式开始登山。小型车可直接开到这户人家门前停车,直接就此登山。</p> <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的几座小山头,问向导那座是北阳山?向导说这就是!好吧,那就登。初始,走路就如同在“石丛”中跳舞,考验的是眼、脑、脚配合和身体的协调性,一只脚踩在这个“石窝”里,另一只脚交叉踏入另一个石缝间,左一扭右一拐,深一脚浅一脚,必须看准了才能下脚,否则会有崴脚的危险。好在这条道已被牛羊、乡民和登山者踩的溜光,路迹明显。还有四周阴翳的松林,皑皑的白雪,瓦蓝的晴空,瞬间我们被快乐包围,大家按照各自的节奏和兴趣点,说说笑笑、拍拍照照、嘻嘻闹闹,很快就登到了天坑垭口,这一段拔高较快,相较是有此次登山难度最大的一段,但对爱户外的人来说,才是热身。途中路边有一个“天井”,我当时只顾着赏雪景错过了,听向导说一会还要原路返回,便保留做返程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山道在垭口分岔,开始了环线“巡山”。看图示,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两条环线,向东顺时针经高垭石林(观云台)、马鞍石林回到垭口,向西逆时针经马鞍石林、高垭石林(观云台)回到垭口。稍事休息,向导带我们逆时针“转山”。这一段路程基本沿着“山腰”绕圈,没有什么难度。刚开始,依然是林间石丛茅草路,转过三四个小山头后,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高山草甸和石林扑面而来,传说中“盛景”隆重登场!大家撒开欢儿,各显其能,扑向山顶。站在山巅,各种拍照后,奈下性来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极目四眺,群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逶迤不绝。蜿蜒的公路如脉络,赋予了大山的脉搏,厚重大山顿时灵动跳跃起来。颇具乡域特色的村舍,或独享风水,或三五扎堆,如散落在山间的颗颗珍珠,恬静的躺在大山的怀抱中。目光回收,眼前的石林虽没有云南石林那样的磅礴的气势,但却颇具“个性鲜明”“玲珑精致”。有的“羞羞答答”,“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却“急不可耐”,直刺苍穹;有的“壁滑圆润”,有的层理分明;有的喜欢热闹,拥挤在一起,有的却“偏于一隅”,独善其身;有的通体黑青,有的白中泛灰。有仰着、卧着、爬着,跪着的,有石似碗、似锅、似牛槽、似马鞍、似拴马桩、似“太师椅”,更多的像羊、卧牛、狗、趴着的海狮等动物,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它就会有多“栩栩如生”!与石林相伴的是大片的草甸,顺着缓坡覆盖在周围的三个山头和山间洼地,当然此刻最缺少的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牛羊成群的景象。你能遐想,当雨后初晴日,袅袅云雾徘徊在山间,蓝天白云下,你靠坐在铺上绿地毯的石丛前,不怕生的牛羊舔着你伸出的手指,那是怎样的一种“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欣赏了马鞍石林,顺着缓坡向下经山间凹地向对面的高垭石林(观云台)进发。很快走到了分布在山间的几口“大锅”的边缘,目测最大的一口“锅”直径在上百米,“锅”中水已结冰。在登山过程中我已注意到了这些大大小小像“锅”一样的“凹地”地质景观,只是这里的“锅”更大,形态更明显、更显神秘感。问向导,说北阳山中山与山之间有许多凹地,早先人们叫凹地为“麻荡”。大抵是因山间“锅”四周坡地多种麻,山民爱将山里稍微开阔的地方称作“荡”,所以就叫起了“麻荡”。后来人们又叫它天坑,有水的叫水天坑,没水的叫干天坑。干天坑实际上是个石洞,没有人知道洞有多深,扔个石头进去会轰隆隆响半天,像过火车似的,要下雨了那里面会像蒸馍似地冒出腾腾的白雾,老人就说那里可能呆着白骨精似的妖怪。然而念书的年轻人却不信,说天坑实际是这大山的“嘴巴”,下雨了四周山上的水就流进了天坑,从那儿“喝”下去,连接着北阳山的胃与肠子,屁眼则是山脚下的无数泉水眼,这种说法真叫一个形象!最为神奇的是水天坑,雨季水满而不溢,旱季水浅而不涸,是牛羊的天然“饮水器”。</p> <p class="ql-block"> 走进高垭石林,也是石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的草甸石林相间,所不同的是此处的石林更高大、更集中一些,草甸相对被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下山路上,背荫处积雪较厚,一般没过了脚踝,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积雪表面较硬,一脚下去就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深窝”。在一背荫处,我一脚踩下去,立马不见了小腿,引得一阵惊呼,同伴们照相、录视频,又是一个欢乐的时刻。下山很快,路过上山途中错过的“天井”时,专门上前去看看了看。井口位于一个斜坡处,呈不规则形状。伸头探望,黑乎乎啥也看不见。向导说,“天井”有100多米深,以前有探险队和科考队下去过。</p> <p class="ql-block"> “转山”过程中,遇到了五个重装驴友夜宿山顶,下山途中还有好几个驴友背着装备露营上山去了。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尚有这样的人气,着实“出圈”!北阳山近年来在户外圈人气很旺,主要有五方面因素:一是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走近自然,享受生活”的潮流观念;二是免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没有门票、景交车等费用,这在“圈地造景”、“封山控峪”的大背景下更具亲民性;三是景观形态丰富,有石林、高山草甸、天坑、森林,夏季还有自由的牛羊;四是难度指数较低,适合休闲游玩,尤其是露营体验;五是具有离大都市西安较近、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p><p class="ql-block"> 在地质学家的理论体系中,北阳山地形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百万年前是汪洋大海的“底”,如今竟冒出海面一千八九百米了,这种独特的地形如今却成了镇安独特的风光宝地,真是沧海桑田呐!</p><p class="ql-block"> 北阳山,素面朝天,独特的世界,你还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