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京郊湿地景致幽,皇囿园林岁月留。</p>
<p class="ql-block">传统大门迎远客,古韵今风一并收。</p> 麋鹿还家。麋鹿是一种典型的湿地动物,俗称“四不像”,即似鹿非鹿,似驼非驼,似牛非牛,似马非马,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鹿种,古时称麋,仅产于中国东部,已濒临灭绝。早在清朝,为让这一珍稀鹿种得以生存,就在南海子内选定一处小海子,作为麋鹿散养区,并配有一整套完整周密的保护措施。但1865年被法国阿芒大卫神父发现,此后陆续运往到欧洲。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滥杀掠劫,猎苑毁于战乱,这里的最后一批麋鹿从此消亡,中国特产的麋鹿在中国已经了无痕迹。1900年前后英国贝德福特公爵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收集到18头麋鹿,放养于乌邦寺庄园,现麋鹿群已繁殖到600头。1985年英国乌邦寺公园塔维斯托克侯爵将22头麋鹿送还给中国,圆了“迷”鹿回家的百年夙愿。1987年,英国乌邦寺公园又向中国赠18头麋鹿,使南海子的麋鹿终于形成群落,不断繁衍。国家在北京专门成立了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辟出近千亩土地,建成麋鹿苑。经过近些年保护,我国各地麋鹿已恢复到2万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诗经·鹿鸣》里中国先人有关鹿的最早讴歌。近日,笔者走进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故土和重新引进栖息地,在这里聆听呦呦鹿鸣,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 麋鹿苑景区中的麋鹿正在休息。 陂塘雁影,鸿雁、苍鹭、黑天鹅等野生动物与麋鹿做伴。 这里苍鹭在天空盘旋,虫儿在草间鸣叫,麋鹿悠闲地吃草,牙獐撒欢地奔跑,孔雀在阳光下漫步…… “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自古以来,麋鹿就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对于麋鹿的尊崇和喜爱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麋鹿苑景区中的孔雀正在悠闲的散步。 湿地上百鸟栖息。有遗鸥、黑鹳、大天鹅等…… 李东阳(明)南囿秋风<div>别苑临城辇路开,大风昨夜起宫槐。<br>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br>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br>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div> 《南囿秋风》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篇描写明代前期皇帝至南苑游猎的诗,首联写出了皇帝准备从皇宫动身去南囿游猎的气氛;颔联和颈联写出了南囿游猎的壮观场景;尾联写统治者贪图享乐,忘记百姓。此诗虚实结合,格调高昂,在绘景绘事的同时亦不忘歌功颂德,具有浓厚的台阁气息。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居庸叠翠”、 “玉泉垂虹”、 “太液晴波”、“琼岛春荫”、“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燕京八景之外, 又增加了 “南囿秋风”和“东郊时雨”二景,被统称为燕京十景。 李东阳( 1447 - 1516),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史料记载许多有关 李东阳的轶事与传闻。 明景泰年间, 不足十岁的李东阳就已经是京城很有名气的神童。他曾三次受到明代宗(景帝)朱祁钰的召见。《明史》载,李东阳四岁就能写一尺大的字。 景帝很是好奇, 就召他进宫演示, 让他写“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当他写到“龙”字时, 手腕实在没了力气, 聪明的小东阳就用自己的靴子沾墨,踩成了最后一笔。景帝龙颜大悦,高兴地把他抱到腿上。后来, 李东阳果然成才, 十六岁中举, 十七岁荣登二甲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学士, 四十八岁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军政要务,成为重臣。李东阳历经明代宗、英宗、宪宗、 孝宗、 武宗,可谓是五朝元老。 在那个宦官当道、 皇帝昏庸的时代,他能左右逢源, 且大节不失, 殊为不易, 可见其深谙官场规则。 明英宗非常欣赏这首诗,钦点“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李东阳写的是南海子秋天的景色, 而明英宗更多的是暗喻自己的凄美心境。身为帝王, 朱祁镇一生坎坷。在他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受宦官的怂恿, 如同儿戏般的亲征蒙古瓦喇部,结果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在被囚禁了一年后, 他被送回北京。 可这时大明江山已不属于他了。他的弟弟朱祁钰早已做了皇帝,即景泰皇帝。景泰皇帝不想把皇位再让给朱祁镇,就封了他一个太上皇的虚位,实际被幽禁在了南宫(南池子附近),一禁就是六年,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宫廷政变中,他被从南宫中接了出来,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又当了七年皇帝。也就是在这期间,李东阳伴随英宗游幸南海子皇家苑囿,见景生情, 写下了“南囿秋风”诗。 明英宗看了以后, 很有感触。在他看来, “南囿”好比幽禁他的六年的南宫;“秋风”更使他赫然想起被幽禁时秋风萧瑟,槐叶凋零、遍地黄叶的凄凉景象。他感慨万千,为了感怀那段难忘的岁月,才钦点了“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 <p class="ql-block">南海子门楼影旧,古典园林韵味悠。</p>
<p class="ql-block">牌楼上书名号立,历史烟云眼底浮。</p> 海青台<br><br> 海青,即海东青,又名矛隼、鹘鹰,是猎鹰中最为凶猛的飞禽。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来南海子必不可缺的狩猎工具,在南海子曾设有驯养海东青的“鹰坊”。 册妃台<div> 1656年12月初,顺治皇帝在南海子的旧宫衙门行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册妃典礼,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这场典礼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发布了诏书,大赦天下。南海子衙门行宫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然而,这段婚姻并不长久。董鄂妃以其“长信宫中第一”、“昭阳殿里无双”的美誉,成为了顺治皇帝心中的至爱。然而,这位美丽的妃子只活了四年,22岁时便撒手人寰,让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她的死,成为了清宫的一大谜案。</div> 进入公园南大门广场,呈现眼前的是10对朱雀彩柱。广场正前方,矗立一座四柱三间七楼重檐歇山斗拱式牌楼。牌楼下方是一巨幅“南海子”石雕地图,牌楼右侧设南海子历史概况和南海子公园简介展示橱窗。 晾鹰台<div> 晾鹰台是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在南海子行围打猎的重要场所。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时的情景。</div> 望原亭<br> 南海子公园的另外一个独特的建筑,是屹立在南海子公园一期西侧山坡顶处的望原亭。亭内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刻有模仿清代乾隆皇帝御笔的《海子行》一文。《海子行》一文主要详述了南海子的历史变革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望原亭是公园内文化内涵最为深厚的景观之一。 麋鹿科学发现纪念碑 <p class="ql-block">皇家园林门楼现,南苑风光岁月绵。</p>
<p class="ql-block">历史痕迹墙上刻,游人到此意翩跹。</p> <p class="ql-block">拱桥横跨湖水间,蓝天白云共为伴。</p>
<p class="ql-block">宁静美丽风景处,游人心醉不思还。</p> 宝鼎台位于观囿台之东。历史上在南海子德寿寺内,曾置有一尊周代宝鼎。清大学士张英赞其“瑶阶看竦峙,宝鼎独玲珑,翡翠含云气,雕镂夺化工”。乾隆皇帝赞其“庭中金鼎,范治精致”,并作诗《宝鼎颂》刻于寺东首穹碑之上。可惜周代的瑰宝铜鼎毁于清末庚子年战乱。 南海子西南门正面的匾额上写着“南海子”几个大字。 明清历代帝王与南海子。1403年,朱棣“靖难”成功夺得皇帝位,为防北元,迁都到北平,把北京增地,筑城,建成后的北京比原来扩大三倍,达216平方公里。并把大兴此地,正式改名为“南海子”。清朝入关,6岁的顺治皇帝在这里避疫,在“南海子”度过了他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他把明朝在这里的遗留机构改为自己的行宫。康熙帝在位期间先后159次到南苑行围,可见他对这里的喜爱。乾隆31次来南海子…… <p class="ql-block">公园景色入眸来,湖边拱桥绿树栽。</p>
<p class="ql-block">宁静美丽如画卷,漫步其间乐悠哉。</p> 海青台。海青又叫海东青,是帝王来南海子必不可缺的狩猎工具,在南海子设有专门训养海东青的“鹰坊”。海东青以纯白“玉爪”及“秋黄”、“三年龙”等为名品。因其捕捉和训养不易,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都以拥有名品海东青为荣。 晾鹰台, 位于海青台之西,是南海子历史上最著名的囿台。原址在南红门行宫北侧,是元、明、清三代帝王来南海子举行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台临三海之,水泱泱,雨而潦,则旁四淫,筑七十二桥以渡,元旧也”(明《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因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 我们从南海子北门出来,北门正面的匾额上写着“南海子”几个大字,背面的题字是乾隆来南海子时所题的“郊原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