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5周年:重温青春,相聚资阳。

刘至明

<p class="ql-block">  活动献词:</p><p class="ql-block"> 沱江向东流,逝者如斯。送别尘封的往事,带走岁月的沧桑。当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把记忆留给亘远的大地;当欢笑抚平久远的伤痕,把喜悦献给秋天的会聚。</p><p class="ql-block"> 也许,你的生命之秋尽染金黄,硕果满枝,沐浴天边霞光;也许,你的事业之舟停泊家的港湾,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然而,有一种情结,叫做“知识青年”,让你挥之不去、思绪万千;有一个地方,叫做“广阔天地”,令你苦乐交加,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历史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五年过去。岁月,可以带走褪色的记忆,但是,“广阔天地练红心”的日子,却永远刻骨铭心。曾记否,别离时父母的泪眼,心灵的无奈……花季少年,少小离家,梦断雁城!当我们走进下乡知青这个特定时代的特殊群体,步入曲折跌宕的生命轨迹,便演绎了抗争命运的苦乐春秋。</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苦乐春秋,早已写进共和国的历史,镌刻在华夏的苍茫大地,铭记在两代人的心底。我们没有忘记,也无法忘记。今天,无论你身居舒适的宽宅,还是身着品牌,以车代步,总不会淡忘昔日那茅屋孤灯、泥泞小路;也不会忘却那补丁破衫、粗食淡菜、下田上山的艰辛;更不会遗忘那共克时艰的知青兄弟姐妹和淳朴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半世沧桑,时光荏苒。知青岁月,一支如泣如诉的幽怨之歌,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岁月消解了苦难,沉淀下美丽。回回头看走过的路,重温那段苦中有乐的日子,盘点知青人生的精神财富,便倍加珍惜今天的晚年生活。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让历史卸下沉重的知青记忆——为了忘却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1955年,毛泽东第一次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纲领性文件。</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人数达到1400万。</p><p class="ql-block"> 资阳县(雁江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动员下乡并接纳安置知青15000多人,从1964年5月到1978年底,资阳县本地知青为4402人,重庆知青为10522人,其它省、县、区知青为735人。</p><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资阳县成立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8月份动员首批50人到丹山区方朝公社;1965年9月,动员30名中学应届毕业生到丹山区大腰公社新建农林场。1969年,资阳、重庆大批应届毕业生开始在资阳插队落户。 </p><p class="ql-block"> 1979年起,全国停止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后,知青工作重点转入安置下乡知青回城。至1981年底,资阳县知青基本安置完毕,其中除留乡、外迁、死亡等外,招工12786人,升学1364人,参军844人,招干9人,至此,资阳县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画上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