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军中的红军(翻拍于《地球上的红飘带》</p> <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24号下午,一见在紧靠剑河黎平高屯中黄串寨里歇气的红军离寨后。与寨上的乡亲们一道跑上大山里躲避红军的村民杨昌华,便慌忙朝寨里奔去。他满以为家里的东西早已被那些过路的红军们翻抢得一蹋糊涂了。可是待他跑回家里推门一看,家中摆放的东西依然如故。他心里一惊,以为是自己的眼有问题,产生了幻觉。便赶紧用手背揉了揉双眼,又急忙睁开一看,没错,屋里的东西还是他昨天离开时的样子,没有一点翻拉过的痕迹。他心想:“昨天下午明明看见那些‘共匪’进寨的,难道他们来了之后没有进这屋吗?若真是那样,那自己就幸运啦!”正当他怀着侥幸心理暗自高兴之时,又突然想起昨天下午临走时,吊放在灶台上那还没有熬熟忘了端下火的稀饭,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厨房,一看那熬煮稀饭的煨罐还在灶台上方吊放着,他心里暗自叹道:“糟糕,这煨罐里的稀饭都怕被烧熬糊了” 他走到灶台旁,伸手揭开熬煮稀饭的煨罐盖,迎面还感觉得到有一小点热温,那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煨罐里,放着几块钱和一张小纸条,他急忙伸手从煨罐里掏出钱和小纸条。只见那小纸条上写着清秀的两行多字,不识字的他急于想知道原诿,便将那几个小钱放在衣袋里,拿着那张小纸条就往住在村东头,多少识得几个字,在这一带当阴阳先生,被当地人称刘半仙家跑去。</p><p class="ql-block">那刘半仙听完跑得有些气喘吁吁的杨昌华叙述完后,便从衣袋里掏出一幅已经被磨得一边的眼镜挂腿都用细绳索捆固定的老花镜戴上,伸手向杨昌华说道:“拿来我看看。”杨昌华赶紧将手中握着的小纸条递给了刘半仙。刘半仙将接过的小纸条用双手扯着放到老花镜前大声念道:“老乡对不起,你灶台上熬的稀饭我们已经吃了,这几个小钱是付给你的饭钱。”刘半仙放下手中的纸条,斜视着杨昌华大声问道:“那钱呢?”杨昌华慌张而后悔地回答道:“钱我放在家里啦!”说完转身便跑。刘半仙冲着杨昌华的背影半开玩笑地大声吆喝说:“你龟儿子杨昌华,一点稀饭换得几个小钱,占了大便宜,不拿点给我,还要跑来忽悠老子,当心我那天当着寨里的乡亲们揭你的短哟!”</p> <p class="ql-block">行军中红军写下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周 君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贵州省凤冈县人,1964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贵州省中共党史学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自2015年底从县委政法委改任非领导职务后,专门从事长征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料搜集研究。写有《遵义大捷》《血战大广坳》《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转战乌蒙》《鏖战川滇黔》《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突破湘江》等十七部有关红军题材书稿。已出个人专著《伟大转折》《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凤冈--1950》和《龙泉号军烟云录》等。所写《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论文,获2016---2020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