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美荣</p><p class="ql-block"> 朱家大院,坐落在宜城西门的观音巷里。小巷深深,古朴幽静。青石铺就的小路,历经光阴的洗礼,光润透亮。青砖黛瓦,木质结构的老式建筑,印满岁月的痕迹。它背依著名古迹大观亭,西临山青水秀的鸭儿塘,是坐有故事有厚度的院落。又因是家族式的群居,所有人都姓朱,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朱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椐父亲生前介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太湖深山里,在一个饥荒年代,逃荒逃到安庆,在这里造房建屋,安居生活。凭着一代代人的勤奋劳作,各家各户都生活稳定,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 儿时记忆中的大院子,是一个充满爱心,邻里和睦,团结友善的大家庭。无论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无私地伸出援手,当然这种帮助,或许不像现在这样掏出几百几千,它或者是帮你做一顿饭、替你洗一篮子衣服,以及为你照看一下孩子……这种邻居之间的关爱虽然很平凡很细小,但却很温暖很亲切。记得当时我家对门的刘大姥在去江南的船上遇难,我母亲不顾每日早起上班的辛苦,在下午半天的休息时间段,和后院的二妈一起,天天去当时刘大姥工作的单位一一潜山小组,陪护刘大婶,至到把所有的后事处理完毕。后来,我母亲英年早逝,院子里的婶婶伯伯、哥哥姐姐们,也都不分里外地帮忙料理善后。并尽心尽力地关照我们的生话,教我们学做家务。我经常边烧菜边和对门的刘奶奶喊话:</p><p class="ql-block"> "刘奶奶,油冒烟了"。 </p><p class="ql-block"> "赶紧把菜下锅,用锅产子炒,兑点水,再放点盐……" </p><p class="ql-block"> 刚刚成年就失母的我,就这样在大家伙的帮衬下,学会了烧菜做饭,当家理事。那时,虽然大家都不太富裕,但无论谁家做了好吃的,都得盛一碗和院子里人分享。盛夏的晚上,月光如水,蝈蝈儿在四周墙根里欢唱,晚风吹在脸上,依旧带着一股暖意。一个院子里的人都在大院内纳晾说笑,大姐夫老路喜欢搞一些数学题,为难我们这些孩子,也让我们的生活平添乐趣。平日里,各家各户之间,门都是敞开的,从不上锁。那时的大院子,好事多,趣事也很多,它让人感觉是个幸福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25岁那年我出嫁。从此,朱家大院成为我的娘家,大院子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成为我的娘家人。后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重,我回老屋的次数渐少。老父亲去世后,只有弟弟一家生活在大院子里,我去得更少了。十年前,突然传来政府要重新修建大观亭,大院子要拆迁的消息。那一刻,心情复杂,喜忧参半。喜悦国家发展,重视文物修缮保护。但儿时的家园将永远只能留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搬迁后的大院子,大家各奔东西,生活在宜城的各个区域,大家再见面的机率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转眼,我已过花甲之年。或许是上了年纪的原故,现在的我,越发想念老屋一一朱家大院,以及那里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感谢同步平台,让我和姪儿刘健有了联系。今年八月,刘健女儿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在孩子的升学宴上,我喜遇大院子里的双根哥哥和成润哥哥,我们相谈甚欢。双根哥哥告诉我,从大院子搬迁以来,每月他都带着心爱的小孙子,乘车去老屋看看。他特别告诉我,现在大院子的中央,长了一棵高高大大的树。他猜测应该是自然风吹来的种子,在那里生根成长,粗壮高大。这让我心生好奇,想着有机会一定回大院子看看,看看这棵神奇的大树。</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下午,阳光慵懒地洒在大地,我和姐姐美芳相约,一起乘车去看看老屋大院子,并约定在大树下照像留影。哪知一走进大观亭小区,远远地就看见,大院子的外围全部都被铁板围住。原来,搁置多年的老屋已被拆除,当然大树也被砍掉,大观亭古迹修复工程已进行近半年。那一刻,我们很遗憾。工地师傅看出我们的失落,忙建议我们绕工地围墙看看。在围墙的一侧,有个虚掩的小门,我们忙挤身探望,想找找我们家的具体位置。站在正前方的围墙外,我们感慨万干,姐姐忽然问我:</p><p class="ql-block"> "你可记得,我们大院子地下的青石板很光滑很闪亮?"。</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冬天很冷,院子四周的房檐下,结的冰冻溜溜足足有一尺长,我们用叉马棍打下来烧水喝″。</p><p class="ql-block"> " 我们笼着袖子,站在墙根上晒太阳,看到后面的大妈拎着火球过来,我们跺着双脚,哭丧着脸诉苦:大妈妈,今年冬天好冷哦"。</p><p class="ql-block"> "大晴天,老屋的屋顶上,晒满五彩的衣被,那雪白的老布床单,像现在的电影屏幕"。</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洪老师喜欢唱歌,声音很有点美声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双根哥的笛子吹得好,很嘹亮很悠扬"。</p><p class="ql-block"> "后院二妈家的红霞,心灵手巧,自裁自剪,衣服做得很漂亮"。</p><p class="ql-block"> "那棵巴樵树,叶子很大,果子却又小又涩。葡萄架的葡萄紫茵茵的,酸酸的带点甜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妹俩站在那里,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曾经过往的零零碎碎,飞扬的思绪如电影蒙太奇,不断地切换着画面。那一刻,忘记了初冬寒风的凉意,心里热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在路旁的裁缝铺里,原来住在缸缸井旁边的一位远房姑姑,居然认出了几十年不见的我,我感觉很兴奋也很温馨。</p><p class="ql-block"> 出来的路上,又遇见老街坊高妈妈和隔壁的大婶。十几年不见,她们已是耄耋之年和鲐背老人,满脸的褶纹伴着蹒跚的脚步,思维也变得迟缓,虽和我们热情寒喧,其实根本没认出我们是谁。一时间,我很难过。难过岁月无情地让她们衰老,难过我的父母虽然与她们同龄,却过早地离世。今天,她们老了,甚至不认得我们了,但我会永远记得她们,看见她们就像看见自己的父母,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缘分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时常会出其不意地给你带来惊喜。一年来,我先后在公交车上邂逅大院子里的桂玉姐、小富哥、志怀嫂子,还有洪老师和大富哥。那份久违的亲热真是暖彻心扉。这或许是上天眷顾大院子里那些纯朴善良的人们,不想让他们因拆迁而失联。现在微信成了我们新的联络方式。一年来,双根哥天天和我互祝问侯,桂玉姐看见我发的旅游图片,总是嘱咐我要注意身体。</p><p class="ql-block"> 朱家大院,是我们共同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共同的根;那里承载着祖辈的勤奋努力,仁慈和友爱;那里有我们童年的歌谣、年少的欢颜、青春的激情;那里更有晚辈们的荣光和自豪。从这里,走出过旅美的医学博士、武汉大学的高才生、合工大的理工人才、还有安庆市立医院的骨科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老屋朱家大院如今为社会所用,为修复古迹让道,充分体现了大院子里的人们高尚情怀。其实,老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看看快修缮一新的大观亭景区,我们感到深深地欣慰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虽然没看到大院子中的那棵大树,但大树粗大壮硕的模样却像老屋一样,根种在我们心底,根繁叶茂,直立向上。它会像神灵一样,庇佑大院子里所有的家人,平安健康,永远幸福!</p><p class="ql-block"> 朱家大院,我们永远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