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下的抉择:一个青年的大学梦与家国民族情怀

记忆

<p class="ql-block">战火下的抉择:一个青年的大学梦与家国民族情怀</p><p class="ql-block">在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以“家仇,民族恨”的壮志豪情,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他们的故事,往往被赋予了崇高的色彩,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然而,在宏大叙事之外,每一个个体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真实与挣扎。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我父亲在抗战时期的一段经历,一段关于梦想、现实与人性抉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梦想的萌芽</p><p class="ql-block">父亲生于乱世,那是一个国家风雨飘摇、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尽管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苦难,但父亲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不灭的梦想——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战火连绵的时代,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无异于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父亲相信,通过上大学,他能为自己和家人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p> <p class="ql-block">现实的枷锁</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那么仁慈。作为抗战遗孤,父亲的身份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了他的梦想之路。当远征军的招募消息传来,陕西洋县国立七中二分校校长常志非和班主任张亚卿,这两位本应是他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却以一种近乎胁迫的方式,动员他报名参军。如果不从,他将失去西安工学院的宝贵学习机会,以及那唯一能够支撑他继续追梦的学费的经济资助。</p> <p class="ql-block">这一决定,无疑将父亲推向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为了讨口饭吃,求条生路,对民族的忠诚与责任,是每一个热血青年都应有的担当;另一方面,则是个人梦想的坚守,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父亲的心中,无疑经历了剧烈的挣扎与矛盾。</p> <p class="ql-block">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困境下,父亲想到了远在他乡的亲姨,那是他心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亲姨的资助,虽然微薄,却是他能够继续学业、追求梦想的唯一依靠。然而,面对学校的压力,这根稻草似乎也变得摇摇欲坠。父亲深知,一旦失去这份资助,他的大学梦将彻底化为泡影。</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关键时刻,父亲的选择,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把握,更是对人性光辉的展现。他没有盲目地遵从外界的期望,而是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坚守自己的梦想。远征从军,奔向印度兰姆伽战车学校,这一决定,虽然艰难,却体现了一个青年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于追求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思考与讨论</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命运的缩影。它让我们思考,在国家危难与个人梦想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还是坚持自我,追求梦想?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问题,更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选择题。</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抉择,或许并不完美,但它真实、动人,引人深思。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应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同时也应关注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与尊严。在战争年代,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是推动时代前进不可或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故事,是对人性深度的一次探索,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心灵的一次触动。它提醒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珍惜自己,勇敢追梦,不负韶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