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谱新篇,国遗添新韵 —— 临海词调传习所守正创新探索实践小记

一江乐雁

古韵悠悠,文化瑰宝 <h3>  在浙东千年文化历史名城临海,有一抹旋律穿越了千年风尘,依旧悠扬在时光的长河里,那就是——国家级非遗临海词调。她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轻轻吟唱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情感,让每一个聆听者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温暖与感动。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铸就千年古城的文化符号。</h3> 顺应时代,擘画蓝图 <h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快餐式时尚潮流文化和短视频自媒体影视文化的冲击,新一代临海人对古老的临海词调关注度不够,参与传承的人越来越少,传习所演出人员年龄偏大,新老交替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传承形式太过单调,词调发展面临新时代巨大的挑战。老一辈词调人侯庭芝、沈建中、包雅文等老师殚精竭虑,未雨绸缪,运筹谋划,为临海词调擘画美好的蓝图。他们殷切期待词调新人应运而生,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为词调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焕发出她作为国遗所应有的璀璨光辉。</h3> 非遗进校,深耕广种 <h3>将临海词调送入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他们年轻的心灵里播下古老文化的种子,更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此,临海词调传习所会同临海市非遗中心,联系了东湖职技校、临海市中等职技能等几所学校,在文旅专业班中开设了国遗临海词调专业特训班,安排了侯庭芝、包雅文和沈建中等几位词调资深传承人进行授课培训,词调传承,培养新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h3> <h3>2024年10月28日,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临海市非遗中心将临海词调引入校园,并举行了简单的启动仪式。临海市非遗中心主任项娇,非遗传承人包雅文、侯庭芝老师,临海市非遗协会秘书长沈建中,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王伟杰、实训处主任俞强以及宾旅组部分专业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启动仪式。</h3> <h3>临海市非遗中心项娇主任表示:临海词调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临海词调送入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h3> <h3>启动仪式最后,王伟杰校长为两位临海词调传承人颁发了学校临海词调指导教师的聘书。</h3> <h3>临海词调进校园,不仅是青春与古老艺术的邂逅,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生动实践。我们热切期待,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并爱上临海词调,携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h3> 送戏下乡,开拓创新 <h3>  非遗下乡,对于振兴乡村文化,让曲艺深入大众人心,推动词调更好传承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又是一次词调演艺大练兵,提升了词调演艺人员的演技水平。从2023年开始临海词调传习所组织送戏下乡展演活动,涉及全市各乡村如白水洋东山村等三十多个乡村。非遗文化与乡村文化互动融合过程中,临海词调从题材上和形式上作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尝试。像《月满灵湖》、《貂禅拜月》、《大庆寿》、《曲牌联唱》等节目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线,群众喜闻乐见,印象深刻。</h3> 起用新人,注入活力 <h3>  新生代演艺人员,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娴熟运用自媒体技术,酷爱对传统文艺术以新人的视角进行大胆创新探索,旧曲翻新,唱出新意。传习所新学员华碧玲、李波琳、陶娇娇、黄玮、邱莲芳等凭着自己的特长和演技风格,让词调面貌焕然一新。她们积极参与,开拓创新,给临海词调注入了新的活力,临海词调后继有人。</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曲艺)须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大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也必然要守正创新,做到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习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文艺思想理论,笃信践行,勇于开拓,临海词调定会有璀璨的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