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游记(6)庐山东林寺

不老松沉默是金

<b>佛教圣地游记(6)庐山东林寺</b> <b>庐山东林寺 ,即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br>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br>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br><br><font color="#39b54a">庐山东林寺</font></b><br> <b>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慧远大师,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起敬,为之立寺。<br>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命曰"东林"。由于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故有"出木池"、"鬼垒墙"、"神运殿"之胜迹和传说。慧远大师在东林"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他见机缘成熟,遂邀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 人,其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远公的莲社,以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为宗旨,熔释、儒、道于一炉,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b><br> <b>以东林为中心的庐山,遂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远公倡导的"弥陀净土法门"时称莲宗,后经南宋示晓法师与志磐法师立莲社六祖(七祖)、元朝普度法师著《莲宗宝鉴》及《庐山复教集》立净土宗之名,至清朝中叶,净宗立名及立祖谱系初成,后世遂尊慧远大师为初祖,尊东林为净土宗祖庭。<br>庐山东林寺始建于晋盛于唐。东林寺自晋始建,代有修葺,南梁孝元,构造重阁,庄严寺宇,分霞耸极。隋初,天台宗智者大师憩止东林,奉晋王杨广之命,为寺檀越。</b><br> <b>唐太宗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857年),历会昌法难后,僧正言耗时十四年重建一新,江州刺史崔黯撰写《复东林寺文》,大书法家柳公权手书,崔文秀丽,柳书遒劲,辞书合璧,被称为东林一绝。<br>唐时,东林达到鼎盛,"殿、厢、塔、庑,共三百一十余间,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门徒数千人,收藏经书万余卷,名列全国寺院之首。<br>唐时东林诗碑林立,诗人题誉极为丰富,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颀、王昌龄、李端、韦应物、张九龄、张乔、杜荀鹤等留有诗章,有"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之说,堪为天下第一诗寺。</b><br> <b>寺内文物甚多,诸如: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公元683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译经台--昔日远公请西域经师来东林寺译经驻锡之地;柳公权残碑;康有为题刻;李邕《东林寺碑》并序。聪明泉,出木池,护法力士,六朝松,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碑》,王阳明诗碑等。今天的净土宗风所及已遍于世界。<br>东林寺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往频繁,借净宗文化搭建起一座对外交流的金桥,沟通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联系,泽被四方。<br>东林白莲东林白莲(即青莲华),花色青白,丰满清香,每朵有130余枚花瓣,其品种之罕有中外驰名,皆是远公当年亲手栽植。江州司马白居易有《东林寺白莲》赞曰:"东林北水塘,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菡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飊散芳馨。池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b><br> <b>日本大阪留学僧澄圆,追慕莲社风迹,于公元1317年,远涉重洋到东林求道,1321年学成归国。临别,庆哲大师相赠白莲以永志纪念。澄圆回到日本,在堺市创建旭莲社,凿池播种使莲芽萌生,以后逐步栽种到日本各大净土宗佛刹道场,并因将庐山之风带进日本而知名。1987年底,日本吉祥寺主持青柳俊文随日本净土宗朝拜团来东林礼祖,得知莲池在文革中废为水田,白莲绝种,深以为憾,发起成立"青莲华回归祖庭援助会",捐助莲池建设款203万日元。台湾埔里体通法师闻讯,捐助美金、港币折合人民币50万元。</b> <b>新加坡原佛教总会会长广洽老法师,以90高龄年迈之躯,不远万里亲赴东林,捐赠新币17万元,重建"白莲旧社"大殿。<br>在中国地方政府帮助下,东林收回了原有的莲池寺产,开池时,竟然掘到了原址,出土了护栏、连体石雕狮头立柱。在中日建交20周年时,日本净土宗两次组团来华,返赠莲籽和莲藕。昔去扶桑,今还震旦。日本净土宗总务总长成田有恒与果公上人携手步入莲池,共同种下了象征友谊与和平的青莲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到寺视察,欣然挥毫泼墨,题写了《莲池》碑,为东林增光添彩。<br>祖庭中兴再重辉</b><br> <b>晚清之后,东林渐次衰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仅剩破殿两三椽。1959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东林,指示要复修东林,保护文物。久旱逢甘霖,总理的亲切关怀,成为东林中兴的重要转折。<br>1961年,当代名僧果公上人应邀振锡东林,他不遗余力重建东林。至1965年已初具规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文革狂飚席卷梵宇,僧人被扫地出门,庙堂被改为药厂。13年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果公上人方得以回寺,再造东林。<br>复建后的东林寺,主体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向前后延伸,往左右展开。大雄宝殿为仿宋重檐歇山顶式,飞檐翘角,琉璃碧瓦,古朴端庄。殿前铁制香炉高耸、殿中三世佛像庄严。大殿两侧为东西两座罗汉堂,系香港排名前10位巨富陈庭骅先生捐赠50万元港币重建,500罗汉造艺极高,艺术风格生动朴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大殿前的天王殿和大殿后的玉佛殿(藏经楼)、祖师殿(三笑堂)、十八高贤殿(影堂),均为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环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施展熊先生捐款150港元所建和重建。玉佛殿内供有侨居缅甸的傅风英女士赠送的玉石坐佛和重达4吨的玉石卧佛,藏经楼内藏有乾隆版《龙藏》、日本赠送的《新修大正藏》及美国、台湾、香港赠送的《大藏经》等珍贵经书。</b><br> <b>玉佛楼旁六朝松,相传为远公亲手栽培,苍劲挺拔,虬干曲枝。曲径通幽处,但见一眼清泉,泉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不涸,名为聪明泉,系远公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辩论之处,聪明泉碑名为唐太宗手书。聪明泉后沿石阶上攀,有谢灵运译经台、远公塔院、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驮罗塔院,正可谓山深道远。<br>十年再造,尽复旧观,果公上人夙愿得偿,东林已成为中国佛教重点对外开放寺庙,江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江重点旅游景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僧才,东林寺创办了江西佛学院,成立了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出版了《净土》杂志。正在东林寺加快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步伐之时,省政协常委、省佛协会长、东林寺主持果公上人于1994年3月圆寂,四众弟子悲痛欲绝,继任方丈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决心完成果公未尽事业,谱写东林新的篇章。</b><br> <b>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br><br><br><font color="#ed2308">2011年4月10日我拜游了庐山东林寺</font></b><br> <font color="#39b54a">山门</font> <b><font color="#39b54a">虎溪古樟</font></b> <font color="#39b54a">善池</font> <b><font color="#39b54a">大雄宝殿</font></b> <b><font color="#39b54a">佛主</font></b> <b><font color="#39b54a">五百罗汉</font></b> <b><font color="#39b54a">慧远大师</font></b> <b><font color="#39b54a">菩萨泉</font></b> <b><font color="#39b54a">竹林</font></b> <b><font color="#39b54a">聰明泉</font></b> <b>据说,喝了菩萨泉的水人会变得善良。喝了聪明泉的水人会变得有智慧。<br><br>衷仁保<br>2024年12月23日于<br>南昌大学寒舍</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