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吐鲁番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称“火洲”,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相接,是中国内地连接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div><br></div>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市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 <div><br></div>吐鲁番是一个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尔托乌拉山余脉横穿境内,把这个山间盆地分成南、北两半。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最低的盆地。 <div><br></div>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约为100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醉吟葡萄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富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漠盘沟绿画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棚万树漫醇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山雪水冰琼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赤地风沙点紫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露珍珠朝日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烟凝玛瑙晚晴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仙馐百度招云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丽悠闲舞塞疆。</b></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交河故城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朝时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div><br></div><div>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时达到鼎盛,9至14世纪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div> <div><br></div><div>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 <div><br></div>交河故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 <div><br></div>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城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div><br></div>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 <div><br></div>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div><br></div>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 <div><br></div>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 <div><br></div>故城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 <div><br></div>故城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div><br></div>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 <div><br></div>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 <div><br></div>交河故城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艺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维吾尔古村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维吾尔古村位于有数百年历史的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果勒村,毗邻交河故城,占地20000余平方米,是一个展示维吾尔原生态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馆群。</p> <div><br></div>维吾尔古村内维吾尔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立体地展示了维吾尔民族的历史变迁、生产劳动、民居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风貌,其中不少是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地原生态文化展示。 <div><br></div>风情独特的维吾尔民俗村,因信仰伊斯兰教,其民居形式深受阿拉伯影响,房屋多为中亚地区的平顶,呈方形,墙壁是泥土夯筑,有较深的带护栏前廊,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作为娱乐、休息、餐饮之所,其乐融融。 <div><br></div>不要以为这是通风纳凉的房间,其实是专为制作葡萄干的晾房,葡萄干并非是在阳光下曝晒收尽水分,而是通过挂在晾房里慢慢晾干而成。 <div><br></div>土木结构平房,其建筑方式是以粗木或沙石作基,土块砌墙,或笆子墙,房顶架梁棱、椽后铺苇席加土抹泥,房屋平顶,开天窗采光,四壁不开窗只留门,房门忌朝西。 <div><br></div>维吾尔族人对庭院非常讲究,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居住环境也因此显得雅静、清新,体现主人的独特品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博物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系统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p> <div><br></div><div>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div> <div><br></div><div>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长期以来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进行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之一。</div> <div><br></div><div>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融化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div> <div><br>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阿凡提风情园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阿凡提风情园位于吐鲁番葡萄沟中部最能代表神奇自然景观特色的地段,距离吐鲁番市12公里,占地近30亩。是葡萄沟内最具有鲜明主题文化风格的游览胜地之一。</p> <div><br></div>园内杏树成林,桑树遮日,这里不仅有吐鲁番常见的景观景色,更有充满了浓郁维吾尔民间文化、阿凡提主题文化风情的葡萄长廊、葡萄景观、民俗博物馆、阿凡提文化广场、水上餐厅等民俗文化景观。 <div><br></div>阿凡提风情园不只是一个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观光游乐园区,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深为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 - 阿凡提的主题文化传播基地。 <div><br></div>阿凡提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中国新疆伊斯兰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穷苦人民、阻止权贵剥削穷苦人民,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 <div><br></div><div>阿凡提究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虚构人物,众说纷纭。但是,史学家们经过数百年来的研究与考证,他所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十二到十三世纪。在今日的土耳其有一座他的陵墓,在乌兹别克斯坦也有一座他的雕塑,形象是倒骑毛驴子的中年男子。</div> <div><br></div>新疆吐鲁番人认为,这位乐观、幽默、机智的民族达人,就出生在葡萄沟南部一个叫达甫散盖村的古老村落。从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绍可知,他生于公元1777年6月5日,死于1876年6月5日,享年100岁。 <div><br></div>阿凡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读完私立小学,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时就可以翻译阿拉伯语书籍。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富商、宗教对百姓的种种欺诈压迫和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div><br></div>阿凡提对百姓遭遇深深同情,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于是便勇敢地站出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中,无情地讽刺地主老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div><br></div><div>阿凡提一生讲述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火焰山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火焰山位于吐鲁番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br></p> <div><br></div>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 <div><br></div>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 <div><br></div>唐僧取经群塑形态生动,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来此观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连不断,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点之一。 <div><br></div>话说唐三藏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 <div><br></div>三藏道:“火焰山却在哪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去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div><br></div>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br> <div><br></div>火焰山前有一根巨型温度计,它落成于2004年8月16日,名叫"金箍棒"。巨型温度计高12米,直径0.65米,温度显示部分高5.4米,可以实测摄氏100度以内的地表温度、空气温度,误差不超过正负0.5度。 <div><br></div>巨型温度计坐落在一个深入地面的凹坑之中,地面都是画有太极图案的大理石铺就。火焰山景区尽管气温很高,但是仍然游客如织。 <div><br></div>当我看到金箍棒上的红色温度刻度时,我还是被这个数字惊呆了,这是我有生以来所经历过的最高气温温度72摄氏度。 <div><br></div><div>这根巨型立体造型温度计“金箍棒”,在2004年11月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吉尼斯之最”证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葡萄沟 ☘️</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葡萄沟以盛产葡萄驰名中外,维吾尔语称葡萄沟为“布尤鲁克”,意思是葡萄又多又好,是葡萄的故乡。</div> <div><br></div>这座久负盛名的葡萄沟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与沟外赤砂灼灼,草木不生火的焰山形成鲜明的对照。<br> <div><br></div>说起吐鲁番的葡萄沟,当然要数吐鲁番的葡萄,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br> <br>到过吐鲁番的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不到吐鲁番等于没到新疆,不到葡萄沟等于没到吐鲁番。”这说明葡萄沟是吐鲁番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吐鲁番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div><br></div>风景秀丽的葡萄沟有6000多亩葡萄园,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梭梭等13个品种。<br> <div><br></div>葡萄的果实通常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脑,而有的绿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 <div><br></div>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 <div><br></div><div>这里的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随便你走进任何一个庭院,主人们都会热情地接待你,有吃有喝有表演,大人小孩的歌声和舞蹈都会使你流连忘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珍珠串玉盈盈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翡翠连枝款款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