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共计1188字,用时85分钟,经何老师允许晚发)</p><p class="ql-block">🍂🍂秋日午后,阳光明媚,今天我们来到了东水关游学。这里是“十里秦淮”的起点,现存“古桥、古河、古闸、古城”等遗迹,历史悠久,风景秀丽。</p> <p class="ql-block">🍂🍂东水关的入口有一个牌坊。牌坊上有朱元璋写的对联“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我们在这里坐下,听何老师讲一讲对联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联的知识。何老师说,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没怎么上过学,都是用着“马上床上厕上”的时间挤出时间来学习,能写出这样的对联真的很不简单。整个对联重复了好几遍“佳”“痴”,重点写了“地”“人”,能看得出来朱元璋已经深深地被秀丽的十里秦淮风光所陶醉。牌坊上还有一副对联“鼓棹以歌,莫负十里秦淮三春好景;引觞而醉,宜珍一轮明月万斛清辉。”这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岳晨曦重新为十里秦淮写的对联。岳晨曦作为当代文史专家,文化涵养自然比朱元璋高得多,但我们还是更喜欢朱元璋写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还跟我们传授了很多关于对联的知识。比如,对联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反、格律对仗。以朱元璋写的对联为例,上联如果有十二个字,那么下联一定也有十二个字,这叫“字数相同”。并且上联中有逗号,逗号前八个字,逗号后四个字,那么下联一定也是这样,这叫“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就是说第一个字是平,第二个字就是仄,第三个字就一定是平,第四个字肯定是仄……以此类推。而上联和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仄。“格律对仗”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格律都要一样。这四个特点被称为“对联四美”。何老师还具体解释了牌坊上两个对联的具体含义,尤其是赏析了对联上对应的字。特别让我高兴的是,我还被何老师点名走上去和他拍了合影,形象地向大家了再现了什么是高与矮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跨过“古桥”,沿着“古河”,一路走到“古闸”。现存遗址分上下首两闸,下首闸建于清朝,主要用于调节内外秦淮河的秦淮河的水位,民国为了便于船运,又建了上首闸。这里的船闸看上去已经破旧不堪了。何老师用游戏的方式向我们演示了古时候船闸的运行原理。如果从城外的闸口放进两只船,城内的闸口打开,这两只船就进城了。反之,船就可以出城。何老师让我们全体同学玩了个游戏,大家一起排队进出,模拟船进出闸口,最终大家赢得了游戏,还奖励了学分,好不开心啊。</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城墙的偃月洞前,做了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把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守在一个偃月洞洞口,然后何老师先爬上东水关城墙。我们听见何老师在城墙上一喊“鬼子来了”,就迅速跑上城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城墙上,把何老师和家长们逗得哈哈大笑。何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个游戏好玩吧!”</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游学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结束了。让我特别感慨的是我们今天游学的地点东水关在大明可是非常重要的水关,它不仅是秦淮河入城口,还兼具军事防御、水运贸易、防洪排涝等功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6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玩游戏,谁说不是一种幸福呢!</p> 家长手记 <p class="ql-block">🍂🍂东水关其实和上周游学来的地方“九龙桥”紧挨着,连续两周来这里游学,可天气却差别万千,我们的心情自然也各不相同。上周周末突遇大降温,很多景物未细细欣赏,而今天阳光明媚,刚好可以弥补一番。</p><p class="ql-block">🍂🍂说到十里秦淮,人们自然会想起夫子庙。每逢周末节假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一定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外地人玩得不尽兴,本地人也因为糟糕的交通状况而怨声载道。可是谁曾想,与夫子庙相连,不过几里路的东水关这里永远清净秀丽,600多年以来就这么静静地在这里,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难怪何老师说,想要玩得尽兴,要有一双慧眼去发掘小众有价值的景点。</p><p class="ql-block">🍂🍂东水关设计精巧,与城墙融为一体,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整个建筑共三层,每层十一券,下层通水,上中两层藏兵屯粮,而今现存中、下两层,中层洞门不开放,下层淹于河水中,上层已毁。在600多年前东水关可是大明京城重要水关,是秦淮河的入城口,兼具军事防御、水运贸易、防洪排涝等功能,更难得是,600多年来,为南京城防洪排涝,保持内秦淮河的畅通,至今运行良好,而且直到现在有些功能还能用。何老师说,有些遗迹就淹在河水里,只是现在我们不再使用闸口了,自然也就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东水关不仅位置重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历史悠久,东水关始建于东吴,引水入城。在“六朝”时期成为枢纽,联通苏杭,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到杨吴筑城,始建水关,旧称“上水门”。太和四年(932),金陵府尹徐知诰扩建金陵城,“高坚甲于天下”。再到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水位,精心设置了水关,建成“通心大坝”。现在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东水关见证着秦淮河的十里繁华。这里源于秦始皇东巡的传说,起于六朝东吴乌衣巷的东晋太学,历经北宋兴儒夫子庙、大明繁盛夜秦淮、见证了学宫贡院、天下文枢的兴盛,至今秦淮盛景,依然中外闻名。</p><p class="ql-block">🍂🍂看着这里现存的“古桥、古河、古闸、古城”等遗迹,不禁感慨万千。古老的东水关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矗立在我们眼前,除了我们这批来游学的孩子和家长,就是住在附近来遛娃的居民、闲聊的老年人,甚少有人为了它专门到此一游。然而老门东又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放开怀抱,让孩子们在它的身上自由奔跑。而我们又是何其有幸,在它建成后的600多年,依然可以亲手抚摸着它,亲眼见证着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