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茅山古道位于长兴县煤山镇三州山村行政村茅山自然村,近靠S10省道,与广德市新杭镇桃园村相邻,在未通公路之前,算是长兴县最偏的山区之一。茅山,海拔400多米,因古时四周长满茅草而得名;茅山古村落则位于茅山南麓的山腰处,海拔200余米,系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北接江苏,西连安徽,鸡鸣三省,地处僻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程7.64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途径:茅山村停车场🅿️-三洲山-常青岭-太极洞山脊-茅山村停车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高海拔:532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累计爬升:362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秋,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于10月初从苏南向苏浙皖边敌后挺进。为了救治在同日伪和国民党顽军战斗中的伤病员,十六旅于次年在白岘茅山建立了新四军野战医院,由马慧明(1918—2000)任院长。随着苏浙军区于1945年初的成立,又扩大为苏浙军区后方医院疗养所,直到1945年8月转移到江苏溧阳水西村。从十六旅野战医院到苏浙军区后方医院的两年里,这里在苏浙皖边及浙西地区共收治伤病员约4500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旧址已经被列作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的围墙上还能辨认出“老百姓会打仗,才能保住家乡”的抗日宣传标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施氏宗祠,右侧墙根处见到了一块“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的指示牌,脚步立即沉重起来。怀着敬仰的心情,继续踏着山道走向屋背后的山坡。当年,即使称之为“后方”,但后方医院及卫生所的陈明、蒯增彬、徐昌盛等同志,也为革命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更多的则是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据悉,仅1944年十六旅在郎广长地区同日、伪、顽军展开的大小战斗就有135次,1945年发生了更为激烈的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伤病员们被匆匆抬到这里,有些在半途中就永远闭上了眼睛,有些即使来到医院,也因为缺医少药而离世,只能就地在后山掩埋,绝大多数连名字都未留下,就永远长眠在了这块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革命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瞻仰了无名烈士墓后,沿山道向古村落的中心走去。在村中的最高处,有一泓水质甘甜清澈、四季不干涸的山泉,是当年新四军医院医护人员、伤病员和当地百姓的水源地,于1966年被命名为“革命泉”,依然泉水叮咚,潺潺不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茅山古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距白岘岭不远的山坡上,有一条新浇筑的水泥公路可通向茅山古村落,近年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民宅就分布在这条上山道路的右侧,左侧是一条终年水流不断的溪涧。但去茅山的古道入口还要往东200来米,有几户零星的民居,不太容易被发现。抬脚而上,很快就踏在了碎石和鹅卵石精心铺筑的石磴上,保留得十分完整。古道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似乎山下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声音也消逝了,十分清静,让人忘却了世间的喧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山村早已是人去屋空,因交通不便,村民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就陆续搬迁下山。漫步于小径间,高大的乔木与颓唐的建筑相杂,显得别有风味。加之群山环抱,篁野修竹,特别是秋天里那种层林尽染、遍地落金的景象,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作。山村虽废,通往茅山古村落的山道却仍然保存完好,这里风光宜人,又有革命遗址在此,值得一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