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受了抖音的“蛊惑”,便东行河北。太行山东麓的大洼村,已成了“网红”打卡地,我们便去一探究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抖音说,大洼村最美的是她梦幻的夜,我们就在逐夜的闲暇造访了沿途的风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u>一二九师师部:涉县赤岸村</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河北涉县西北4公里的赤岸村,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也是晋冀鲁豫军区总部所在地,刘伯承师长、张浩政委、徐向前副师长与邓小平政委及李达、李雪峰同志都曾在这里居住,后转战辽县(今山西左权),从而使一二九师发展壮大为驰名中外、令倭寇闻风丧胆的“刘邓大军”。其实整个太行山区当年都是抗日的主战场,随战场形势的需要,八路军领导机关随时迁移,比如山西长治武乡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朱老总等曾在此运筹帷幄,决胜抗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寻常的村庄,走过窄而陡的寻常的石板路,转折到一处寻常的院落,院落里有一二十间寻常的房屋,却有一群不寻常的人,曾在这里指点战场,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从而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部旧址由下院、上院、后院三处颇具北方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和防空洞组成。院中的两棵树——紫藤、丁香还在,是当年刘邓首长亲手种下的,在那场运动中被村中的一位老农挖走保护,之后又树栽原处。看看共和国将帅们当年生活工作的场所,一个个院落、一间间房屋,皆是寻常百姓家,如果没有铭牌与介绍,很难想象他们在这里通宵达旦度过了怎样峥嵘的岁月。我缓步穿行,感受着这平常又不平常的气息,共产党人就这样融化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让敌人无迹可寻,共产党人就是从这样艰难的岁月中走來,才云开日出,一路高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一二九师八路军纪念馆去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和功绩吧,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照片,一段段故事,无不在叙述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史,苦难辉煌的历程。将帅墙上,元帅、将军的名字灿若星河,铸就共和国荣光的还有无数的先烈,巍巍太行,就是共和国的一座丰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u>三线建设之五厂:涉县索堡</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刻眼前萧瑟处,原是从前繁华地,繁华落尽鸟鹊啼,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沟里通了柏油路,但这是一条陌生的柏油路;从柏油路叉入一段土路,那是熟悉的;熟悉的路通向记忆深处的五厂,连石头垒起的田塍、田塍上的人家、人家门前的那棵树都是熟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厂的大门还在,不过只剩下两侧忠诚的门柱,还在坚守着风雨岁月;大门南侧的厂医院还在,甚至连墙上的标语,也还是原来的,只不过在风吹雨蚀中也变得模糊不清。进大门向东,山坡下厂房还在,只是偌大的厂房里已住进了鸡鸭,成了一处养殖厂;而那面山坡上的宿舍,还有身边的露天电影广场,现在只剩下水泥的地面或一段墙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厂部的一幢幢办公楼还在,办公区曾经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现在置身其中,依稀还能看到它们“青年时代”的时尚;当年的年轻人置身其中,应该如同畅游在都市街巷,心中有着满满的时尚和幸福感。峪峧新村接管了这个地方,才使这个曾经喧嚣、此时沉寂的地方有了一丝生气。阳光下一位老农正在脱玉米粒,他们不经意地看着我们,没有显出一丝的惊讶——可能看惯了时常来寻梦的人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资料记载,索堡五厂全称国营 河北第五机械厂,军工代号5453厂,曾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三线"时期的1969年前后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骨干、转业军人赶赴涉县宇庄村开展三线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厂房是用石头和青砖砌成的,上面的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极富那个年代的特色;住宅楼则既有青砖也有红砖的,都是预制板的,没有钢混结构的,墙上则有“工业学大庆”的醒目标语,此时此刻,耳边不由得响起了“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雄壮乐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是在中苏交恶、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为非作乱的大背景下作出的战略转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基于两个原因:当时中国大陆周边形势日益严峻,中国的工业重心集中在东部大城市,没有可靠的国家战略后方;同时,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重要战略任务。于是1964年5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报端。几百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大漠荒原,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人拉肩扛,风餐露宿,建设起了现代化企业和交通设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线建设成功地建设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战略大后方,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三线地区先后建成400多个军工企业、80多个国防科研院所,包括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核工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个军用核反应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第一门远程火箭炮等,绝大部分研制、试验基地都布局在三线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