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天 (衣书勇)

一切向好

一眼百年<br>(衣书勇)<br>弹指一瞬间,历史几十年。<br>九曲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星光闪烁的齐鲁大地,漫漫深夜里,随着一声叹息“哪里黄土不埋人?”饥寒交迫的祖先在古老的聊城东南许营乡,终于再次做出艰难抉择:跟随着命运,含泪道别乡亲,迁移至古城北闫觉寺的十里铺村。从此我们家族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祖辈们第一次把衣氏家族的分支在这里点亮。在漫长岁月里,像一粒种子扎根进这片红色土壤。<br>中国北方最大、面积6.3平方公里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着面积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我们自然是城外的老百姓,有隶属于这座古老的城市。<br>100年前的十里铺村,地处鲁西黄河中下游流域,河水泛滥,荆棘遍地,东邻京杭大运河,西临素有“白家洼水连连,大水连淹十八年”, <br>精心开辟的土地总算不负有心人,虽连年饱受灾荒,但像其他鲁西人民一样,艰苦与天灾斗争,终于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br>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了14年艰苦岁月。听闻爷爷小时候亲眼目睹过的小日本兵,说是“红鼻子绿眼,吃小孩。”<br>时间来到约80年前,当时首都北京城还在叫做北平,祖国大地处在刚刚解放状态的时候,大量的村民已经出现在泱泱中华这片土地上。没有计划剩余的年代,家家人口七八个以上,甚至更多。最初人们或许不去思考,遇到颗粒无收的灾荒年,如何生存?纺织、种植,北方中华民族的传统,世代辛苦劳作,得以饱腹。<br>一从未间断的伴随着国家兴亡走向新时代,在东昌湖连带的护城河来自上游的水沉淀了时光也映射了年华,涓涓驶过大运河,河畔袅袅炊烟,滋润了沿河村庄的果园良田。<br>本村衣居字辈,分两支。其中大支下有恒字三兄弟,香火延续至善、书(述)、存、厚。迄今家丁已至“厚”辈。追溯族谱,我们才得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多以“内敛保守”一贯,没有侵略性。虽然六辈历来婚入娶嫁,骨子里的基因密不可分,<br>历史无法改写,但总该有人记忆。否则,历史沉石大海,列祖列宗将碎片于宇宙,苍穹如白驹过隙,雁过哑声,藉藉无名。<br>老庄里,大槐树叫做神树的说法,在我小学时候常常被提起。刺槐的花香和带有胶状液体的豆荚,成了那些年放学后的期待。电风扇尚未在老人们那里普及,手中的蒲扇便是村头小巷驱赶蚊虫和扇风凉爽的利器。<br>而后,逐渐融入鲁西文化、孔子文化在这里交融。<br>1992年,是我懵懂的开始。家族正式进入了的记忆。于我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br>奶奶开始烧香拜佛,“换童子”,信奉泰山老奶奶。四十多岁的爷爷开始抽烟。他用毛笔字工整的写下一年有一年的春联,在无数个脚步声中,走完他的一生。<br>人们的餐桌上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从千亩蔬菜的韭菜,开始种植西葫、黄瓜,引得各地商贩争向来村收购,成了远近有名的蔬菜大村,后来扩大规模种植茄子、辣椒,生活变得开始起色。中华农耕文明历来是男主外,女主内。村里拖拉机开始多起来,过麦收秋收,更是不可或缺,算是时代辉煌的名片。<br>小学校长韩老师在石碑上用油漆的写下工整的楷体字:千亩蔬菜大方!也就是在这个一个个小拱棚里,脸朝黄土背朝天,从育苗营养钵到分蘖、打垄,一颗汗珠摔八瓣的薄膜里湿透衣背也不会觉得太苦,养活了致富了我们村的大部分人。那时候精神力量的确是巨大。<br>青年沟、大机井、二老闸子,庇护京杭运河村民平安几百载。至今,我们这代人的餐桌上都有那时候深深的记印,西葫芦和芹菜吃的过多,犯怵。嘉明养鸡场的建成,响亮于全国前位。从此带动了周边村的经济发展,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三条交通干线交汇的三角地带,见证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时刻。<br>一个个勇敢与古板并存的年轮,见证了我们的那些年。<br>1993年济聊馆高速开始动工。一时风平浪静,天下太平。自古“战争贩子”的小伙子们沿着运河南北,恣意挑衅邻居八里庄的同龄少年。铁路东西纵横,沿着铁轨俯瞰村落,八里庄的苹果园成就了“孙悟空们”理应偷吃的不安分。为数不多的主流零嘴竟然是“偷来”的酸甜小苹果。虽然邻村联姻很多,亲家戚道也阻挡不了口水战和抱肩摔。<br>12岁的我从运河的版图节点,看着河畔芦苇野火烧不尽,又到春风吹又生去拔带有毛毛的“大杠”,含在嘴里当作零食。多希望永远流连在一个天真烂漫的时代,风景优美。<br>鱼池还没有少年军校,嘉明公司还没扩张定位,石板路和土路交叉出现,总会在一个个闲暇的午后见到放牛羊和田间劳作的老乡亲。<br>周公河的咯呀鱼,村里池塘的螺、蚌,在风雨摇曳的季节里交替出现。<br>1996年昌润路建成通车,便捷我们去市中心的路径,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开始多起来。从此与我们密不可分,号称“ 要想富,先修路”,但车祸风险险同时出现。从村南首到北外环,听说了许多鲜活生命惜丧于此。<br>时光来到2000年下半年,随着香江的崛起,周边建筑也峰林四起,赶集购物的习惯也开始闫寺转向了嘉明香江。十里铺也正式进入繁荣时代,出租仓库加工衣服、被单、被罩,开始日渐增多,吸引了周边香江做生意的老板和前来打工的外地人。这时的村民,思想打开趋于成熟,改造房屋为仓库,多了一份收入。<br>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村里总能段子相声应对,十里铺的两个诊所开始望闻问切,昌润路两旁的门头房也开始多元化经营方式,修车卖车,饭店五金,水站门市,把整个村的面貌和GDP再次提升。<br>正当以为大家都打破了阶层的鸿沟,比其他地方更容易买的起商品房的时候,房价犹如狮子大开口飙升了2-3倍。等待了20多年的三室一厅,终于等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新家。不曾想在疫情过后的不到三年,房价开始狂跌不止。<br>十年后,房间飙升至最初价格的七倍以上,又经历了大震荡。大家也不再节俭收敛。随着租户越来越多,村里的租赁收入成了主流。得益于周边居民商业楼的兴起,三四万人口流量的嘉明昌润社区红极一时。<br>随着周边村落新农村的不断提升改造,村间差距越来越小,逐渐富裕超越我们,仅存的优越感悄然不在。村里人这才发现,原来以前菜市场可以开在万人周边的河畔旁。最近几年,周边村里大都拆迁,唯独十里铺作为原城乡结合部的典型村子没有任何拆迁迹象。随着经济大萧条,建筑业每况愈下,政府财政赤字明显,盼着拆迁的心不再躁动。<br>岁月里,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停止奋斗,更加珍惜现在,不要忘记祖辈们的期望,因为,我们是他们曾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