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知识链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常识】</p><p class="ql-block">一、作家介绍</p><p class="ql-block">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自号茧翁,书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年少时即文名远扬,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汉唐曾改太常为奉常,故人以"奉常"代称汤显祖)、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批评宰辅申时行专权,时政多弊。万历皇帝震怒,贬其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在一批京城正直之臣的帮助下,汤显祖万历二十一年(1593)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兴建学堂,推动教育。仿效古良吏,释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元宵观灯,因不善逢迎长官,汤显祖乃于万历二十六年借赴北京上计(汇报工作),向吏部告长假,不待批复,即去职还乡。《牡丹亭题词》作者自署万历戊戌年秋,戊戌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故由此来看,汤显祖应是在遂昌弃官回家后完成这一杰作。汤显祖有《玉茗堂文集》,包括诗十八卷、赋六卷、尺牍六卷。传奇除《牡丹亭》外,尚有分别据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改编而成的《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p> <p class="ql-block">梦"或"玉茗堂四梦"。</p><p class="ql-block">二、作家评价</p><p class="ql-block">吴江(沈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鳌牙,多令歌者詐舌。</p><p class="ql-block">-﹣王骥德:《曲律》(校点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p><p class="ql-block">临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独字句平仄,多逸三尺,然其妙处,往往非词人工力所及。……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p><p class="ql-block">-﹣王骥德:《曲律》(校点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p><p class="ql-block">汤奉常绝代奇才,冠世博学。……情痴一种,固属天生;才思万端,似挟灵气。搜奇八索,字抽鬼泣之文;摘艳六朝,句叠花翻之韵。……丽藻凭巧肠而溶发,幽情逐彩笔以纷飞。……熟拈元剧,故琢调之妍媚赏心;妙选生题,致赋景之新奇悦目。不事刁斗,飞将军之用兵;乱坠天花,老生公之说法。原非才力所及,洵是天资不凡。</p><p class="ql-block">-﹣吕天成:《曲品》(校点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p><p class="ql-block">三、作品评价</p><p class="ql-block">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p><p class="ql-block">-﹣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校点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p><p class="ql-block">但南音北调,不啻充栋,而独有取于《牡丹亭》一记,何耶?吾以家弦而户习,声遏行云、响流洪水者,往哲已具论。第日传奇者</p> <p class="ql-block">事不奇幻不传,辞不奇艳不传。其间情之所在,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不奇愕胎者亦不传。而斯记有焉。梦而死也,能雪有情之涕;</p><p class="ql-block">死而生也,顿破沉痛之颜。雅丽幽艳,灿如霞之披,而花之旖旎矣。</p><p class="ql-block">-﹣茅瑛:《题牡丹亭记》,明末刊本《茅远士评本玉茗堂牡丹亭记》</p><p class="ql-block">臆说之最胜者,莫如《牡丹亭》。……《牡丹亭》之杜丽娘,以一梦感情,生死不渝,亦已动人情致,而又写道院幽媾之凄艳,野店合婚之潦草,无一不出乎人情之外,却无一不合乎人情之中。</p><p class="ql-block">-﹣吴梅:《顾曲座谈》(校点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p class="ql-block">四、关于明清传奇</p><p class="ql-block">汤显祖《牡丹亭》为明清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明清传奇是一种使用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进行叙事的长篇戏剧,一般三四十出。自元末高明《琵琶记》之后,文人开始不断参与戏文的撰写,早期多为底层文人,影响力有限,戏文写作还未成为风尚。</p><p class="ql-block">传奇写作成为风尚是明嘉靖后期才渐次发生的。从根本原因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经历了宋末、元末一系列的战乱以及明初重农抑商政策后,其商品经济在嘉靖后期开始迎来飞跃性发展,社会风气、习俗及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也逐渐发生深刻变化,明代文化(实际是晚明文化)在江南逐渐成型,后波及全国。明中叶后,文人竞相撰写传奇,时人感叹说"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竟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沈宠绥《度曲须知》)。这种风气的形成,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是家班豢养之风。明中叶以前,中国戏曲的搬演主要是</p> <p class="ql-block">家班成为风尚。张翰(1513-1595)《松窗梦语》云:"(吴越)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指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致十馀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家班不同于职业戏班者,其演出完全取决于家班主人的口味,只要主人感兴趣的剧目,即可交付搬演,不像职业戏班那样更多看重盈利、搬演"荆、刘、拜、杀"等老戏。而家班主人多为缙绅,也多喜附庸风雅,对文人们撰写的新传奇往往更有兴趣,故文人新作常常很快即登于场上。而且,家班主人往往聘请著名教习对伶人严格训练,家班主人中也大有知音者,故家班的演艺水准往往超过职业戏班,成为职业戏班的效仿对象。其结果是文人新作如果家班搬演成功,很快即传至职业戏班,从而在社会上流传开去。故家班的风行,对文人撰写传奇有极大的推动之功。家班豢养之风至清中叶时因清廷三令五申的禁止,逐渐消歇。家班风行的二百馀年,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中文化生态最好的时期。</p><p class="ql-block">二是魏良辅、梁辰鱼(1519-1591)改革昆山腔。早期南戏在各地演出时,自然当以各地方言土语唱念,祝允明《猥谈》提到的"馀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皆是。按,江西弋阳属赣方言区,浙江馀姚、海盐及江苏昆山三县本皆属吴方言区。如果考虑到传统中国大方言区内部各县方言差别很大,南戏演唱所用声腔绝不限于这四种,成百上千是很可能的(只要当地有戏班)。各地戏班各以方言入唱,至近代犹然,这样戏班活动范围必然受局限。魏良辅、梁辰鱼改革昆山腔,首先是改方言入唱为官话入唱。故嘉靖前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而后则通行大江南北。其次,最重要的是改畸农、市女顺口可歌的、无规则的"随心令"为高度规范的依字声行腔的歌唱,接续此前宋词唱的传统。明代著名曲学家沈宠绥《度曲须知》总结魏、梁之唱曰:"尽洗乖声,别开堂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也正因如此,改革后的"昆山腔"一时士俗风靡。顾起元《客坐赘语》云:"士大夫禀心房之精,靡然从好。"文人新撰传奇,如能借魏、梁新声登诸歌场,自然为风流雅事。</p><p class="ql-block">嘉靖后期最先引领传奇创作之风的是三种著名传奇,即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和《鸣凤记》(传为王世贞作)。明清文人所撰传奇,现存完整作品总数应在两千七百种以上。明代传奇家中,最著名者自当推汤显祖。</p><p class="ql-block">五、关于昆曲</p><p class="ql-block">"昆山腔"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时,主要是指一种地方性歌唱,即用江苏昆山方言演唱的一种歌曲。但自十六世纪中叶起,魏良辅、梁辰鱼等对原先的"昆山腔"进行了很多改造,使原先用方言土语、"随心令"式的歌唱变为一种用使用官话、有严格演唱规范的歌唱,"昆山腔"自此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昆曲"一词,用以指代这种高度规则化的"昆山腔"。除了指代一种歌唱,"昆曲"一词也常用来称指一种高雅精致的戏剧演出,故"昆曲"一词又常常与"昆剧"一词通用。</p><p class="ql-block">【要点提示】</p><p class="ql-block">一、《牡丹亭》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牡丹亭》最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她出身名门才貌端妍,聪慧贤淑,饱读诗书,但与一般青年女子不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着力表现了她对爱情追求的"至情"。汤显祖《牡丹亭》题记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整部《牡丹亭》也就是写了杜丽娘为情而病、进而因情而亡、复因情而生的痴情和至情。也正因为如此,明清传奇数千种,所写佳人数千人,唯《牡丹亭》所绘杜丽娘最能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柳梦梅也是《牡丹亭》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世家,饱读诗书,风流倜傥,唯与一般传奇、小说所描绘的多情才子不一样的是,柳梦梅在爱情方面显得更"痴情"、乃至有些"傻气"。如《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写柳梦梅面对拾到的杜丽娘自绘像反复欣赏、赞叹,对着绣像千呼万唤,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这一书生的痴情与可爱,也正因为有了柳生这样一种"痴情",才能够与杜丽娘的"至情"相呼应。</p><p class="ql-block">二、《牡丹亭》的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牡丹亭》的语言艺术水平极高,汤显祖诗、词、曲皆有很深的修养,年轻时即负有诗名,在明代诗人中也是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在词的写作方面颇多用心,曾专门评点过《花间集》,他也藏有元曲曲本,对很多曲本熟能成诵。故《牡丹亭》的文字多是本色当行语,与戏剧人物口吻非常切合,为杜丽娘、柳梦梅所写的曲辞是婉转流丽,为小春香所写的曲辞则是俏丽灵动,为杜宝所写的曲辞则是郁典雅,为判官所写的曲辞则跌宕豪放,为石道姑所写的曲辞则是滑稽风趣等等,不一而足,显示了汤显祖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才能,故颇得时人赞叹。</p><p class="ql-block">【学习思考】</p><p class="ql-block">一、汤显祖曾说自己"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请结合前人对《牡丹亭》的评价,谈谈你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二、请结合《牡丹亭》作品,谈谈《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中贵族少女有何不同?</p><p class="ql-block">【延伸阅读书目】</p><p class="ql-block">1.《中国古代戏剧选》,宁希元、宁恢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p><p class="ql-block">2.《六十种曲》,毛晋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p><p class="ql-block">(解玉峰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