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老君山

芳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段时间,和一位长辈朋友聊到他曾出版的一本书《老子西行》 ,聊这本书之时,书不知何年就躺在我书柜里,一直没有开封,还和长辈朋友说过段时间好好拜读,他又一并嘱咐我,也要读一些老子庄子的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书还没有开读,同行文体旅俱乐部飞侠正好组织冬游老君山,那就先游老君山吧。 其实在去年春夏之际,我去过一次老君山,时间倒是记得真切,正值五二零那三天,回来后想着作一篇游记,也许懒惰,也许杂事琐事多,隔的时间一久,就没有下文了,再后来连记忆也模糊了,更有借口推脱不写了。一次刷抖音,看见雪后的老君山,圣洁如天宫,突降人间现真颜,惊鸿一瞥再难忘记,就又惦念起冬日雪后的老君山。这次飞侠组织,正合我心事,就第一个报了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期盼雪景的愿望终是没有落空,临行前两天,老君山下雪了,从抖音里搜索老君山,只见平日盛装出席的道观群被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羽裳,像是横空出世,这正是我所期盼的圣境。同行的丽萍在车上唱起了那首“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更勾起了我热切的期望,我这是第二次去,好像已记牢了你的容颜,再难忘记。“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车上互动环节,我用这两句热词也表达了对这次出行的热烈呼应。其实,这两句是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前两句,他描绘的并不是老君山的景,有诗题作证,再看后两句,“我非人间惊鸿客,乃是人间一俗人”。整首诗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也没有违和感。江南的景也罢,河南也罢,都是对美景的高赞与褒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君山在栾川县境内,从洛阳到栾川,两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直接开到老君山游客中心,车还没停稳,一前一后上来两个售卖景区用品的中年妇女,手里的祈愿牌红彤彤的一大捧,袋子里还有冰爪手套什么的。要是放在之前,我很反感这类做法,也不屑一顾,但今天,不知怎么,竟没有半点反感,反而很配合地买了几个祈愿牌,她们没有漫天要价,十元六块,冰爪也才十元一副,同行的朋友几乎都买了祈愿牌,这是一个人性本善、怀揣美好祈愿的举动,无可厚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细观察景区周围,发现雪已消融大半,比起抖音里看到的老君山雪景,终还是有点欠缺,但再一转念,回到冬游老君山这个初始定位,还是很欣喜很满足的,你看人心吧,就是这样奇妙,如果索取无度或者期望过高,心里就有了落差就会失落,有雪是景上添彩,无雪是本真面目,太上老君选择这里归隐修道,必定有它独特的视角,说不定他老人家知道这里是通灵圣境,才把把身心安顿在这里,这样换个思维想问题,换个角度看景,岂不更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天门是一级索道和二级索道连接处,从这里开始,既可以选择步行上山,也可以坐二级索道,也就是峰林索道直接上山。记得去年那次选择的是徒步上山,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段路后半段记忆不深刻,也许平路多没费多少体力,只记得开始这段,从中天门旁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较陡,爬起来气喘吁吁,老年人更有点吃力。这次,我们全部人马选择坐二级索道,一来节省时间节省体力,二来怕错过十里画屏错过绝佳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峰林索道一出来,便是仙境隧道,这里有一条步行近道,可以直接上南天门,然后到金顶道观群,但会错过十里画屏,我们当然是选择十里画屏这条道,穿过仙境隧道,栈道变窄,随时有下行或者上穿的石阶,这时,飞侠嘱咐每个队友戴上防滑链,口气里带着勿须质疑,这是为大家安全着想,我随即在旁边的便利店买来戴上,瞬间觉得脚下坚稳了许多。同行队友里,老陈和老闫年龄最大,他俩可能没见过这玩意儿,像脚链似的,心里有点抵触,坚持不用,旁边的我也跟着着急,飞侠一边劝解,一边从背包里拿出两副备用的,旁边有个空凳子,我急中生智,劝两人坐在凳子上,不容他们多说,随手拿过来一幅防滑链,就往他们鞋子上套,飞侠随即麻利地套上了另一只脚,两位站起来走了走,也说脚下安稳多了,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拍照的老范正好也过来了,我们效法刚才举动,不由他做主,脚链就套上了。他一路拍照,脚下更需要稳定的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说来好笑,去年来老君山,不知是误入仙境迷了心路还是被仙人迷了窍,我和同伴九月竟同时记不得也走过这段十里画屏,只记得跟着破浪钻了蛇精洞,上到舍身崖。 眼前看见崖壁上攀爬的勇士,才想起去年也是这情景,看完勇士攀崖,走过栈道,也眺望过群山环抱的远山近树,照片也拍了不少,其实景一直在心里装着,只是压根就不知道有十里画屏这个美名,这次算旧地重游,好不眼熟。这次,我更被勇士们的胆识和毅力所折服,零下13度的气温,手和脚随时有冻僵的可能,虽然也做了防护措施,但冰冷的崖壁也是很考验一个人毅力的,反正我是没有这毅力和勇气,看见九月倒是擦掌磨拳,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知道她有这个技能和勇气,救援队出来的人,都学过攀崖的本领,我这个胆识一般的俗人还跟着她学了点崖降的功夫呢,但今天,我觉得她还是乖一点好。再看飞侠领队也在旁边,纵有十足的胆子与技能,也不适宜在这里施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十里画屏的景观实在配的上这个名, 从仙境隧道出来,就像进入了仙境,脚下依山而建的木质栈道,眼前是高低相连,峭壁耸立的群山,还有远远近近墨绿的松柏,配上冬日灰白的主色调,怎么看都看不腻,伴着暖阳 走过穿云栈道,远处,云雾在各个山峰间环绕,峰峦叠嶂,近处峭壁耸立,鸟涧传鸣。前一天下过的雪,此刻还挂在翠松上,落在群峰山尖上、半山腰,好一幅人间仙境图!遥想当年,老子经过这里,停下来闭关悟道,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千多年前,他就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道理,今天的人们,更应该遵循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可惜还是有不少人以自己主观欲望来破坏一些天然的东西,所谓口头上说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了一句空话套话。老子悟道之时,正值周朝统治阶级腐败荒淫,诸侯纷争,人心不古,身为守藏室史一职的他,对官场失望透顶,决定辞官归隐,走上了仙风道骨,归隐山林之路。就像史册记载的那样:“老子在完成《道德经》后,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据文字记载,老子归隐于洛阳景室山,即老君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上午恍若梦游,不觉已是中午,正好到太白坡服务区,游客多在这里解决午饭,这里不需要太多的物欲需求,穿暖吃饱足矣,一碗泡面就是一顿美餐,九月连吃两碗,感觉她奢侈至极,我们自叹不如。饭饱后再前继续出发,领队飞侠就像个山中侠客,感觉没有他到不了的地方,跟着他云游仙境,实在是妙,时间他把控,去哪里他领路,前面是哪里,他会指点迷津,一路轻松云游,好不快活。登上伏牛极顶,一览群山,更绝天地宽广,心旷神怡,正值人流如织,留恋不忘返,匆匆拍照下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上午恍若梦游,不觉已是中午,正好到太白坡服务区,游客多在这里解决午饭,这里不需要太多的物欲需求,穿暖吃饱足矣,一碗泡面就是一顿美餐,九月连吃两碗,感觉她奢侈至极,我们自叹不如。饭饱后再前继续出发,领队飞侠就像个山中侠客,感觉没有他到不了的地方,跟着他云游仙境,实在是妙,时间他把控,去哪里他领路,前面是哪里,他会指点迷津,一路轻松云游,好不快活。登上伏牛极顶,一览群山,更绝天地宽广,心旷神怡,正值人流如织,留恋不忘返,匆匆拍照下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天门有66个台阶,腿脚利索的话十分钟就上去了, 上去后,金顶道观群就立现眼前了。老君庙排在最前,按年代排序他应该最久,北魏时期就存在了,老子归隐成道之后,历朝历代便开始修缮,最有力的记载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了这座原名叫景室山的铁顶老君庙,这之后,老君山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流芳百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进殿拜过太上老君,因人流太多,不便久留,出来后发现侧面有一道祈愿墙,把车上写好的祈愿牌一一挂上,也求个福寿安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老君庙往后依次是道德府,金殿,老君庙左右两侧高高耸立的是亮宝台,玉皇顶。 道德府和金殿就是一挑腿的事,倒是两侧高高耸立半空的玉皇顶和亮宝台费些时间和腿力,很多腿脚不利索的游客选择放弃登顶,上次我们只登了右侧的玉皇顶,只是为了登顶看景,并没求仕途或者官运亨通什么的,左边的亮宝台代表财,是求财运,这次说什么也不能错过了,不知那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不能用在这里,反正我把这条通往亮宝台窄窄的上行台阶叫求财道,怕同伴们爬的费劲,还怂恿他们说,这是求财道,不能半途而废啊,其实他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个个精气神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登罢玉皇顶亮宝台,下来后并不觉得累,只是人越来越多,感觉所有来老君山的游客此刻都汇聚这里,摩肩接踵,稍不留神,几人就会走散,人群里还得努力搜寻,尽管这样,道德经和金殿还是没有落下,顺着人流,依次认真进去拜了三拜,冥冥中,这次远赴老君山,除了看冬景,还有上次没有跪拜被匆匆略过的三大殿,这次虔诚地一并补上,感觉这才圆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君山,不仅因为有太上老君在此修仙悟道成为道教圣地而出名,还因为它独特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绝,还有老君庙周围的道观群,更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亮宝台玉皇顶两个主峰,除了代表道教文化寓意,它所在的高度也足已成为一道观景台,站在山顶,晴天可以远眺连绵的群山、遇云雾天气,可以看云海翻腾,仿佛人在仙境一般。随手一拍,无论图片还是视频,都精美绝伦,不是天宫胜似天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君山大多历史故事相对比较久远, 真真假假难辨真伪,而有一段历史较近,我比较感兴趣,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16岁的太子朱慈烺落入李自成之手,他被大顺军裹挟赴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兵败后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听说老君山下有太子墓及碑在,有四篇碑文可算铁证。虽然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可是太子墓和碑文没有被大肆宣传,更没有游客专注这一块,我也只是当作历史过往听听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家翻来《老子西行》,其中一段:老聃出函谷,过秦岭,入河西走廊,闲云野鹤一般,在茫茫戈壁上云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看来,老子在这里归隐悟道,完成《道德经》后离开了老君山,骑着青牛,一路云游向西,去西部讲经去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