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进入北京,我们被分配住在北京市委党校,离天安门不是很远。</p><p class="ql-block">在打地铺的教室里每间住了十几个人,虽已深秋并未供暖,盖我们自己的薄被子还是有点凉。</p><p class="ql-block">但完成一项伟大使命的兴奋情绪笼罩着每一个人,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阳光。</p> <p class="ql-block">在等待领袖接见的日子里,我们仨一群俩一伙的外出。</p><p class="ql-block">近路走着去--游览天安门广场,逛王府井、西单、北海、景山、前门,到各处看大字报。</p><p class="ql-block">不记得什么原因而没能去参观故宫。</p><p class="ql-block">近处逛遍了,便坐公交车往远处走--颐和园、动物园、圆明园、天坛、香山…。</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逛了这么多慕名之地,所谓逛就是懵懵懂懂的跟着别人走,看哪里都觉得新鲜。</p> <p class="ql-block">看张秉贵卖糖果。</p><p class="ql-block">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围了好多人看张秉贵的柜台服务艺术,我们也在后面看。</p><p class="ql-block">他的“一抓准”、“一口清”,“接一问二招呼三”毫无夸张成份。</p><p class="ql-block">我们帮他数着,售卖十次只有一次有一块糖果的误差,其余九次一块不差。</p><p class="ql-block">算账更是一口清,糖果多少钱,收多少钱,找回多少钱,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已经去接待另一位顾客了。</p><p class="ql-block">“接一问二招呼三”就是为第一位顾客服务的同时,问第二位顾客需求,与第三位顾客打招呼。这些场面我们都是亲眼见了的,称其为柜台服务艺术绝对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参观古观象台。</p><p class="ql-block">在距天安门不远处的古观象台有一座日晷,我的第一感觉--这不就是一座石头大钟吗,只是把指针立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听旁边的游客讲,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晷针的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即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前门品北京小吃。</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小吃种类繁多,什么烤鸭、驴打滚、炸酱面、涮羊肉、豆汁儿、豌豆黄…,令人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吃的是驴打滚和豆汁儿。</p><p class="ql-block">多数人觉得豆汁儿的特殊味道过浓不喜欢喝,而我却觉得豆汁儿的味道有股回甘,很适合我的味蕾偏好。</p> <p class="ql-block">1959年的前门</p> <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是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听别人说,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可以同时容纳100万人集会,身临其境更觉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我们缓缓地走在长安街上,看到那巨大的广场,巍峨的的城楼,天安门前面的金水桥、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被这气势恢宏、类似四合院布局的建筑震撼了,心里涌起一股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圆明园。</p><p class="ql-block">1966年的圆明园是名副其实的废墟,不像今天的遗址公园,是经过经心清理,不露痕迹的加固,使其成为即能想像原貌又便于观看的遗址。</p><p class="ql-block">当时听一些老北京讲,圆明园是清朝的离宫御园,被称为“万园之园”。</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在圆明园内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使圆明园遭受了惨重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圆明园再次遭到洗劫,最终使得这处名园圣地成为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蒿草遍地的废墟中穿行。</p><p class="ql-block">到处是断壁残垣,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最多的是一些巨大的石料,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些石料有的完全横卧地上,有些断残的石柱在阴影中斜立着,看了让人心酸。</p><p class="ql-block">还有半裸露地面由石料铺筑的地基。有一些类似石鼓的圆形石块,后来知道那叫石础,是房柱下面的基石。</p><p class="ql-block">我一边走一边想,一定要把这片废墟保护好,让后人知道国家羸弱就要遭欺负。</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听说,圆明园再次遭到破坏。文革开始后不久,红卫兵小将们响应“破四旧”的号召,圆明园许多建筑基址被拆除,大量树木被砍伐,绿地被侵占。</p><p class="ql-block">真是悲哀,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但被外国人蹂躏,中国人自己也在破坏。</p> <p class="ql-block">走的差不多了,大家每天懒懒散散,无聊的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等待毛主席再一次接见红卫兵,可是一等再等也没有消息。</p><p class="ql-block">后来传达周总理讲话,大意是目前天气转凉,不再安排串联活动,待明年春暖花开再行组织。</p><p class="ql-block">我大约记得在北京住了有十几天吧,这种情况再住下去已无意义,无奈之下只得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回程没有徒步,我们全队人员同时乘火车离开北京。</p><p class="ql-block">火车非常拥挤,到处都是人。</p><p class="ql-block">三人的坐席要坐四五个人,坐席底下、行李架上、过道包括厕所里全是人,若离开原位,再回来肯定挤不进去。</p><p class="ql-block">最难的是上厕所,因为车里的厕所被占领了,只好等到火车停下来再去解决。大家裹着厚衣服,或坐或站地睡觉,盼着列车到站。车一停下来便纷纷往下跑,男生还好办,身子一背就开始放水,好多女生就钻到车底下去方便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火车很难准时。每到一站上车和下车的人都很多,从车门挤不进来就从车窗往里爬,人不上完也不敢开车。</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车上熬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回到沈阳,结束了这次“伟大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回到家里着实休息了几天,哪都不去啥也不做,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偶尔看几页小说。</p><p class="ql-block">长征队这个集体因为是临时组织,从北京回来后便自动解散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长征—一个即将被历史的尘埃掩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应该怎样评价这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经历呢?</p><p class="ql-block">红卫兵也许要算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为尴尬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人性总是善恶杂糅。</p><p class="ql-block">在友善的社会环境里,人性的恶呈隐性,会被压抑、隐藏甚至掩埋;在混乱的社会环境里,人性的恶呈显性,会被释放,活跃甚至张场。</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打开了人性恶的潘多拉盒子。</p><p class="ql-block">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从开始批斗甚至殴打老师、走资派,到抄家、损毁文物古迹。很多在悖离人性公理的价值观鼓噪下的“行动”都是以革命的名义去做的,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p><p class="ql-block">这些教训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破坏,还有是非观、道德观等精神层面的扭曲,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这种扭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红卫兵运动从轰轰烈烈开始到冷冷清清结束。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恐怕要用两三代人的时间去反思、矫枉和平复当年种下的恶果。</p> <p class="ql-block">红卫兵徒步大串联是文革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积极的方面是…</p><p class="ql-block">经历了难得的历炼。在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为以后的人生之路铺筑了第一层基石。</p><p class="ql-block">对社会有了初步认识。沿途体验了各地的风土民情,特别是我们接触的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和普通市民,他们的勤劳、淳朴、友善让我们感动。虽然当时懵懂无知,但善良和感恩的清泉却悄悄流入了我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消极的方面是…</p><p class="ql-block">对国家造成了损害。大串联浪费了大量钱财,又对文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对年青人的伤害尤重。在本应该读书的年龄,却满怀激情,在这股浊浪的裹挟下随波逐流。</p><p class="ql-block">文革开始便停课,接下来就是1968年的上山下乡,我们被强力剥夺了系统接受教育的权利,付出了终生无法弥补的代价。</p><p class="ql-block">功耶?过耶?经过近60年的沉淀,年过古稀的我们对那段历史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了。</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秋,当年我15岁。右边是我,左边是我的发小,姓马小名大龙,1952年农历二月二生人,属龙。</p><p class="ql-block">我曾邀他一起参加长征队,由于他们家是回民,吃饭多有不便,便没能成行。</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张照片,他媳妇说什么也没认出来,感慨曰:“时光的刻刀也太狠了…”</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