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宝藏 济源博物馆

英子

<p class="ql-block">庙街遗址(原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庙街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又名原城遗址。1959年、1978年和1994年,河南省和济源市的考古工作队相继对庙街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物分属商周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年前,济源一带农业已进入农耕阶段,普遍使用石刀、石镰、蚌刀等收割工具: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质地坚硬耐用;箭除了狩猎之用外,主要用于战争;卜骨的出土,表明那时已出现了专职巫师,他们应属于贵族阶层。原城遗址是济源惟一有史书记载且有夏文化遗存的夏代都城,对研究中国夏文化的分布及内涵特征有重要价值 </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鬲</p><p class="ql-block">这件陶鬲出上于庙街遗址,通高60厘米,体形硕大丰满,在出土文物中极为少见。庙街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从1959年开始省、市考古队对庙街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上大最龙山文化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出上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年前,济源一带农业已进入农耕阶段,普遍使用石刀、石镰、蚌刀等收制工具: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质地坚硬耐用;箭除了狩猎之用外,主要用于战争;卜骨的出土,表明那时已出现了专职巫师,他们应属于贵族阶层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庙街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商周侯国</p><p class="ql-block">“召方商朝济源境内有向国、邵国等方国。在今济源邵原一带,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商王对其进行征伐后,将这一地区作为游猎地。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原叔于此,藩屏周室,同时还有樊向、檀等封国和采邑。轵邑在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后来成为魏国重要的都会城市。济源境内出士的诸多精美的青铜器,表明商周时期济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p> <p class="ql-block">商铜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口径10.3厘米,底径7.8厘米,高15.8厘米1984年1月济源市庙街出上</p><p class="ql-block">此铜觚为占铜质地、侈口,束腰,图足外撤,因足上有三个十字漏孔,腰部施乳钉纹和类龙纹,铜除了作为酒器使川,也作为礼器以及随葬品来使用,在商周时期的祭祀场合发挥重要的作旧</p> <p class="ql-block">名都初建</p><p class="ql-block">古轵地势险要,为古都洛阳北面的门户,境内的太行八陉是豫北平原过往山西高原的必经之路,春秋战国时期更成为诸侯列强角逐要地。春秋时期,轵地为晋国的属地。公元前4世纪中期,“三家分晋”后轵地归韩,曾一度为韩国都城,进行过大规模营建,初步形成规模。魏惠王十三年(前358年),魏国以鹿易轵,轵地又成为魏国的属地。经过韩国和魏国的营建,轵地开始繁荣起来,为后来位列天下名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春秋前770-前475年,先属郑,后属晋。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出阳民建轵城。</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先为韩都后属魏。周显王十一年(公元前358年),韩国使者计息以轵道易鹿于魏国。司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攻魏取轵。</p><p class="ql-block">秦<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221年-前206年,置轵县,属三川郡</span></p><p class="ql-block">西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206-公元25年,属司隶部河内郡,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刘朝为轵侯,高后四年(公元前194)复为县。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封薄昭为侯。武帝中复为轵县。</span></p><p class="ql-block">东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25-公元220年,属司隶河内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国公元220-265年属魏司州河内郡。</span></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司州河内郡。</span></p><p class="ql-block">南北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时期属司州河内郡,公元420-589年,公元534年属东魏怀州河内郡,公元556年属北齐</span></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省县入河内县。</span></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轵县。贞观元年(627年),省县入济源县。</p> <p class="ql-block">阳人不服晋侯</p><p class="ql-block">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日: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赢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曰:“武不可,文不可匿。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祗以规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 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p><p class="ql-block">-国语·周语中</p> <p class="ql-block">天下名都</p><p class="ql-block">--古轵辉煌</p><p class="ql-block">《盐铁论.通有》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轵邑兴于战国,盛于秦汉。春秋时为东周畿内地;秦置轵县,西汉初年公上不害、惠帝子刘朝、骠骑大将军薄昭相继于此封侯;南北朝时期轵关成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军事对峙的要塞。历经魏国、韩国和汉代统治者的着力营建,两汉时期轵国已成为司马迁所称赞的“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的著名的“都会之地”</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墙和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古轵文明的繁华和辉煌,召唤着我们去追寻济源汉代文明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侠肝义胆--聂政</p><p class="ql-block">聂政(?一公元前397年),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关于聂政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策》,之后又有司马迁所著《史记·刺客列传》。两者均记载聂政是“轵深井里”人也,轵城镇泗涧村有聂政冢和聂政祠。</p><p class="ql-block">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要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干古绝唱《广陵散》也是根据聂政刺韩相的故事改写而成</p> <p class="ql-block">天下任侠 --郭解</p><p class="ql-block">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今济源东南)人,汉善相人许负的外孙。西汉时期游侠,作为《史记·游侠列传》中的主要人物而著名。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性格沉静,勇猛强悍。年青时心狠悍,貌不惊手辣,恣意杀人。他肯舍命助人报仇,甚至干藏命作奸剽攻、铸钱掘冢的事情。后来郭解一改前行: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p><p class="ql-block">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为人请求事,也是能办则办,从不为难人家。诸公争相为用,亡命者多归郭解,而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也常将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投奔郭解的人来使用。武帝年间,朝廷迁徙豪富于茂陵(在今陕西兴乎县东北),郭解遂迁徙至茂陵。由于他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临行之日,送行人众多,到陕西茂陵后,关中贤豪知与不知,纷纷前来与他结交。</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评价郭解“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p> <p class="ql-block">西汉复釉双联陶磨</p><p class="ql-block">长21.5厘米,宽11.5厘米,高8厘米,大磨扇直径7.1厘米,小磨扇直径5.6厘米</p><p class="ql-block">该从联复柚陶磨为轴阿质地,为从联体,下有四足支撑、两磨并列连体,磨体分为上下两塌,底扇中间有锥状磨脐、上面凹,两网形漏斗,上面压印有象征有所纹理的坑状纹饰,磨足一种谷物加工工具,战国就已经出现,磨的发明。以变广对小发、大豆等粮食的传统吃法,使人们不必再吃整粒的粮食,可以吃面粉做的食品、这对改善人们的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庖厨</p><p class="ql-block">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悬系一粗壮的横杆,横杆上有13个肉钩,钩上均挂有已被屠宰剥制好的鸡,鸭,鱼,牛肉,牛心,牛肝等不同品种的肉块。木杆下有已直足长几,几旁4人头戴覆角巾,穿袒领宽袖长袍,挽袖跪坐。在紧张剃剥加工肉块。几案下铺有长席,席上有加工剩下的杂碎骨肉等。几案左边有竹笥、木柄,方箱以及方形盘盉圆形三足盘。盘上放置有碗、盏等器皿。席的右边有一高柄圆灯。显示加工是在夜晚进行的。下层左起3人在烤制肉串,炭炉旁1人跪坐,双手执肉串准备烘烤,其后1人手执穿好的肉串,正在准备递给他。炭炉前有一矮几,几上放着成排的刀和穿肉的铁钎。几旁1人跪坐穿刺肉串,左上跟坐2人,也在加工肉制品。中部刻一小三足炉,炉上一釜,旁立1人正在煎肉,炉下一圆筒形器,放着煎熟的肉。下面1人跪坐着加右访空业T8298站立1人,手持肉块在带有双链的炭火盆上烧烤,炉旁有一带链的四足碳盆盆上放置两个有系敞口釜煮肉。其上有三足炉,炉上有釜,釜上有盖,似在蒸肉。此外,地上还放置着盘、盆、碗、方盒以及勺等用器。画像展现了庄园主后厨加工肉食及进行煎、烤、蒸、煮等场面。</p> <p class="ql-block">盘谷寺,位于济源市区北15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因寺院建于谷口,故称盘谷寺,其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好友李愿辞官往盘谷隐居,韩愈为其送行,并写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顿时盘谷寺名声大噪,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明弘治、正德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但明末时毁于兵燹。清雍正后历有修葺,尤以乾隆作《盘谷考证》,钦定盘谷为“名山胜迹”,并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后,盘谷寺更加驰名。2001年9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阳台宫位于济源市城区西北三十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形胜似“丹凤朝阳”而得名“阳。唐开元十二年(公台”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命一代宗师司马承祯于层山白选形胜,创建道院。唐玄宗亲书“寥阳宫”匾额,并令其胞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后遭兵燹(xiǎn)而毁,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重建,后经历代多次修葺。阳台宫依山而建,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为三进院落前,玉皇阁座后,旁列廊庑,西有道院,占地九余亩。2006年6月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上阳台帖</p> <p class="ql-block">大罗三境殿门前四根石柱上的图案构成一副画联,雕刻有八仙过海、珍禽瑞兽、风雨雷电等,形象生动,异常珍贵。</p><p class="ql-block">上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中联:“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p><p class="ql-block">下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舍利塔,位于市区西北3公里的延庆寺旧址内。因濒临济水西源--龙潭,故又名龙潭塔。塔建于北宋景祐年间,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16米。整体外轮廓形成抛物线状,底层有南北二券门,从南门可入塔心室。从北门向右顺梯道盘旋至二层,二层至六层设有梯道和圭形门,第七层系实心。塔的每层出檐结构,使用正反叠涩砖层,其上未施平座。外壁面嵌砌佛龛雕砖一千余块。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碑记</p>

庙街

济源

盘谷

公元

郭解

河内

济源市

遗址

聂政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