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天早上,来到了三门峡水电站,这是黄河上第一次筑坝,兴建的水电站。李先念题字的“万里黄河第一坝”。</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水电站的大坝。</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是万里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1953年,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954年中苏专家勘察黄河现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p> <p class="ql-block">1955年,讨论三门峡水电工程计划,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开工兴建。1961年4月,作为三门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的大坝基本建成。</p> <p class="ql-block">在坝址下游400米河谷中,屹立石岛三座,自左至左为砥柱石、张公岛和梳妆台。砥柱石挺立河心,枯水时露出水面约7米,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岿然不动,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精神的象证。</p><p class="ql-block">图为黄河中屹立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砥柱图”,金朝诗人周昂的一首描述三门峡段黄河的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三门峡大坝,即有水力发电,黄河排沙的功能,又有游览观赏的功能,成为三门峡市一个有名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进去后先在大坝上观景,再乘电梯下到坝下,走出大坝看大坝,与大坝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这是每年冲沙时的大坝。</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黄河千百年来,一到讯期就出现洪涝的问题,但上游确出现了新的问题的,当时的设计者仅仅考虑了下游的水患问题,而未能充分思考上游的因素。大坝建成后,下游的水患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泥沙淤积,导致上游的洪水无法顺利排泄,河道高度抬升,河水倒灌,给上游带来了新的水患问题。后来经过二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才使上游的泥沙淤积问题有所解决。</p> <p class="ql-block">大坝上有一条分流坝,能直接通到河中的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在梳妆台回看三门峡大坝。</p> <p class="ql-block">梳妆台,相传王母娘娘云中途经此地,发现此处景致迷人,不禁下凡驻足,在此梳妆,后人于是称此处为“王母娘娘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从大坝到梳妆台筑了一条坝,让黄河水分二道流动。一道用来发电,一道用来冲沙。这条小坝的底下还有一条通道,原是枢纽工程检修时所用廊道,现供游客游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进入了三门峡水电站的地下通道:水晶宫廊道。</p> <p class="ql-block">此廊道,用彩灯装饰的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霓虹闪烁,光怪陆离,玻璃廊道下是黄河水,水中有鱼儿自由游弋。</p> <p class="ql-block">水、玻璃、灯光打造出一个奇幻空间,从入口到出口,如同进行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段下游,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坝址处石岛屹立,自右至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半岛,三岛将河水劈为鬼门、神门和人门三股激流,故名三门峡。图为坝址原貌。</p> <p class="ql-block">宣传栏上的照片拍摄的是当年三门峡黄河段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三门峡大坝。</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吳作人的《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油画,40X53。1955--1956年。</p> <p class="ql-block">截流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它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调水调沙、库区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p> <p class="ql-block">从三门峡水电站出来,开车到三门峡市陕州的地坑院游玩。</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是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营村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陕州地坑院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2003年三门峡市政府将陕州地坑院打造成旅游景区,景区的核心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景区现存地坑院100多座,打通了22座地坑院形成民俗文化园,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以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p> <p class="ql-block">2011年陕州地坑营造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陕州地坑院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中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巨大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前的广场。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博物馆的照壁,照璧上的石雕叙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周召分陕: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召分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在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Rudufosky Bernal)著写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向全世界介绍了三门峡地坑院窑洞。地坑院内窑洞的布局与分配受到儒家思想与宗法礼制的影响,地坑院的选址上有农耕文化与中国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进入地坑院。地坑窑院又称“地窨院”,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持的居民样式之一。是古代人类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传的有四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陕县地坑院与福建土楼,是中国民史居史上的两朵奇葩。一凸一凹,一阳一阴,一地上建筑,一地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杨家院。墙上的木牌上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地坑院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中的房间,这是经过改造后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人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一个深4至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个辘轳用于解决人畜的吃水问题。这里是一口井。</p> <p class="ql-block">放农具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放谷物的房间,中间的顶部有直通上面的孔道,便于收割后的粮食从上面的孔洞中直接倒入下面的谷仓,大大节省了体力。</p> <p class="ql-block">房间中的玻璃柜中的五谷杂粮。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p> <p class="ql-block">会客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每个地坑院都种了树,院西北角种树,有“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门洞一棵大槐树”的讲究,均取吉祥之意。树后的墙没有开挖,如果需要,地坑院的主人还会再这里再挖出一间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女儿的闺房。</p> <p class="ql-block">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堆满了生产或生活用具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之间连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连接上下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建筑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兼有防风、防沙与隔音的三重效果,建造过程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p> <p class="ql-block">在黄土高原上平地下挖方坑,再在坑壁上挖洞,作为居住、生活和储存的场所。一个方坑相当于一个院落。中间的方形场地叫天井,四周的洞有门,相当于一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院是方方正正的,四壁凿洞,坐北向南。北壁主房,东西厢房、厨房、厩房,西南厕房,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天井通常都很大,可以在天井中进行许多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陕州十大碗,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系陕州名吃珍品。光渚二十八年(1901)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及德宗皇帝从西安回銮北京路过陕州,当地官员安排当地名厨用十碗席进献,太后和皇帝初次品尝纯正地道的十碗席后龙颜大悦,并亲口夸赞“十碗水席,十全十美”。十碗席起初是当地百姓孩子结婚、嫁闺女、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老人过三年等红白喜事接诗亲朋好友的宴席。后来地坑院旅游开发,十碗席成为了括待游客的特色餐饮。</p> <p class="ql-block">白馍馍是主食。</p> <p class="ql-block">小酥肉与乱杂肉。</p> <p class="ql-block">红扣碗与白扣碗</p> <p class="ql-block">白豆腐与红萝卜。</p> <p class="ql-block">金钩(豆茅)与银丝(粉条)。</p> <p class="ql-block">山珍(黄花菜)与海味(海带)。从今天来看,这十碗席再普通不过了,但对当时物资匮乏的地方,已是很不错的招待客人的食物了。</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又叫火龙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住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当地气候干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以炖菜、烩菜为主的饮食可惯。在承办宴席时,需要多个锅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锅灶的火势,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灶台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做成饭菜的速度,因而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成为陕州一奇。</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中的表演舞台。</p> <p class="ql-block">放农具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参观地坑院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的石人、石车等。</p> <p class="ql-block">在地面上看下面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院落上缘建有二尺余高的“挡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保证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以防人畜误落。三是建筑装饰需要,这样会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些老旧的地坑院,由于还没有改造,被废弃在一旁。让人看到了原始的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这种被废弃的地坑院,还是有许多。</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这些没有改造的地坑院时要注意安全,有些地方有矮墙,有些地方矮墙已破损。</p> <p class="ql-block">最原始的地坑院的出入通道。</p> <p class="ql-block">这家地坑院在院子的上方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2号地坑院的进出口通道。</p> <p class="ql-block">村中竖立着一只巨大的温度计。二根温度计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温度与地坑院中的温度,二者有6--9℃的温差。</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p> <p class="ql-block">进入村内,只闻欢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一般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平地上,有利于排水,保持干燥。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雨水很少,使的这些地坑院能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出了地坑院,来到出口处,中华百家姓墙展示了中文姓氏的图腾,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在原始人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脉上的统一性。</p> <p class="ql-block">每个景区出口必经的商业街口。</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了函谷关。历史上,曾有秦、汉、魏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函谷关现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魏函谷关关址位于今灵宝市区北19公里的函谷关镇孟村,1960年前后,三门峡大坝蓄水,魏函谷关遗址被淹没,现古道和烽火台尚存。</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长达50公里的峡谷,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辞海》载“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又关楼修在谷中,故称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并在此设置了函谷关,将千里秦川之地尽锁于深函之中,拥有了这天然屏障,足以雄视天下,终是成就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古代时的秦函谷关,宽度仅容一车通过。</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古代军队打仗非要走函谷关,而不是走四周的山路绕过函谷关,直接攻击后方的腹地呢?其实在先秦时期,函谷关从地理上确实是绕不过去的。原因在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稠桑原是一片高度非常高的黄土塬,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塬上过去都是高大的森林。古代步兵的大队人马要想从山上直接翻过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根本就没有人马通过的可能。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区的电瓶车,来到了老子广场。巨大的老子雕像就竖立在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老子是中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后来还被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塑有33.3米高的老子像,手执道德经卷,寓意三生万物。</p> <p class="ql-block">老子是有名字的,称作李耳或李聃。据说,取得此名是因为老子有一双又厚又长的耳朵。为何他不似后来的那些学术大家孔子、孟子等人冠以自己的姓呢?那是因为:老子出生时不似其他婴儿,而是一“老者”的相貌,鹤发童颜,所以,才有了“老子”这个名。</p> <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老子在西游经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关住了7个多月,并在太初宫中潜心写作,创作完成了《道德经》。函谷关便因此被誉为道家之源,还因历代达官名士到此览胜而名闻四方。老子广场广场西边崖下刻有南北365米长,高12米,每字一平方大小的道德经,称道德天书,用以纪念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p> <p class="ql-block">老子像后面就是太初圣宫。</p> <p class="ql-block">地下铺的砖,搭成的八卦。</p> <p class="ql-block">“道家之源”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命名,指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奠定了函谷关在道家学说的本源地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与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经典《道德经》,完成于函谷关,因此函谷关被视为“道家”之源。由老子的思想衍生出汉朝以来的“道教”,所以函谷关也被认为是道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千里之行”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很有哲理。</p> <p class="ql-block">太初圣宫。</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老子在函谷关写成《道德经》,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chuán]檩[lǐn]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qì]。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太初圣宫的外墙上有八个大字:“千古道源”。</p> <p class="ql-block">“万世德宗”。</p> <p class="ql-block">太初圣宫,始建于西周,原名太初观,后唐玄宗李隆基御赐为天宝观,宋崇宁四年,改为太初圣宫,宋、元、明、清历朝均有修缮,太初圣宫乃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之处。</p> <p class="ql-block">太初宫的两个配殿是三清殿和三皇殿。三清是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为老子。三皇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两殿的主旨在于以人格化的尊神告诉世人:天地之始、造化之根、神明之本是如何和合“三才”、孕育“五行”、结成“万象”的大道之理。</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大道院。</p> <p class="ql-block">望气台。《史记》记载了尹喜与老子相见的传奇经历: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典故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望气台是新筑的高大建筑,而不是一个土包。到了函谷关,才知道这里曾是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是成语“鸡鸣狗盗”、“紫气东来”、“公孙白马”和历史传说故事“玄宗改元”的出处地。</p> <p class="ql-block">函谷夹辅、崤函古道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是“关中”(陕西省渭河平原)东边的关口,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战国末年,函谷关更是秦国东边的战略要地,秦国一统天下,函谷关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今日重修的函谷关,即是秦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安上巨大的战鼓,现在用于表演节目时用。</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中的练兵场。</p> <p class="ql-block">秦函谷关关楼在秦朝灭亡后,被项羽下令所焚毁。现存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关楼,是1992年依据四川成都青羊山出土的汉像砖上“函谷关东城门”的图样重新进行设计修建的,并在原遗址向西移出了37米。关楼正面“函谷关”三字为四川省著名书法家侯正荣所书</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城楼前的广场,现在成了表演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自建关以来,发生过大小战役200余次,其中16次重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函谷关这个地理名词,成为兵家成败的一个有力“佐证”,其重要意义也与中国军事历史紧密交融。</p> <p class="ql-block">七雄争霸,秦国依仗函谷关天险,难尝一败。楚汉相争,项羽战无不胜,打到函谷关前,抬头一看,关楼上遍插刘邦的旗帜。破关之后,项羽下令纵火烧毁了函谷关。后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重大战事都在这里,抗日战争也发生了函谷关之战,函谷关历来都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广场上正在进行节目表演。</p> <p class="ql-block">古代攻城时用的兵车。</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函谷关城楼。函谷关不仅是道家的圣地,还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前老子骑青牛雕像。离开函谷关前往灵宝市,今晚就住灵宝市。</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早上,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潼关”。潼关古城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城内主街道为东街、南街和西街。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p> <p class="ql-block">女娲广场上的女娲像。据《水经注》载:潼关口河滩上有女娲陵,女娲氏,风姓,因此女娲陵亦称风陵,有一个渡口叫风陵渡,是黄河三大古渡口之一,也是潼关八景之一“风陵晓渡”。为了纪念女娲这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各朝各代先后在原女娲及最初人类宿居的潼关东山建起女娲祠,塑起女娲像,因此潼关东山又称女娲山,并被视为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在汉代以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根本的原因是随着黄河河谷发生了地质变化,黄河出现了河滩滩地可以通行,而南部的稠桑原随着人类活动,树木被大量砍伐,函谷关天险地位失去了。于是在东汉以后,新的关中东大门改为了潼关。</p> <p class="ql-block">潼关城楼</p> <p class="ql-block">潼关南扼秦岭、北守黄河,四周沟壑纵横、孤崖绝壁、峰高路窄,是连接陕西、山西与河南三省极为重要的关塞。关于潼关之称的由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河在关内,南流潼(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潼关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咽喉,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历代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据记载在这里共发生大小战事84次,多次影响到一个朝代命运。</p> <p class="ql-block">站在潼关古城楼下,可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黄河,在古代控制了潼关就掌控了黄河的船运,就控制这一片土地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进潼关博物馆参观。馆内展出了许多与潼关有关联的事物的图画,叙述着潼关历史上经历的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女娲造人”与“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就与潼关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杨震暮夜却金。</p> <p class="ql-block">杨震,汉代名人,也是潼关人。</p> <p class="ql-block">宇文泰,鲜卑族,北周政权的奠基者。与高欢在潼关发生大战。</p> <p class="ql-block">李元谅,祖籍安息(今伊朗)。</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与潼关有关连的名人所写的诗。</p> <p class="ql-block">杜甫与潼关吏画。</p> <p class="ql-block">潼关旧城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关西书院</p> <p class="ql-block">铁马雄关,气吞山河。</p> <p class="ql-block">一鼓作气。</p> <p class="ql-block">鸣锣收兵</p> <p class="ql-block">郭子仪收复潼关图。</p> <p class="ql-block">“李渊攻潼关之战”与“杨玄感反隋兵败潼关”。</p> <p class="ql-block">“黄巢起义攻克潼关”与“哥舒翰兵败失潼关”。</p> <p class="ql-block">“明军北伐攻占潼关”与“明末农民起义军兵临潼关”。</p> <p class="ql-block">李自城像。</p> <p class="ql-block">“李自成一战潼关——兵败南原”,“李自成二战潼关——大获全胜”,“李自成三战——大顺灭亡”。</p> <p class="ql-block">水运民俗厅。随着现代武器的兴起,潼关的关隘作用日益减轻,逐渐退出军事要塞的功能,现在成为一个供游客游览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广场。</p> <p class="ql-block">从潼关出来,马上到华山旁的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玩。去年爬过华山了,今年就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少华山又名小华山,是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宁山寺附近东南方向60米处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0平方千米。少华山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并称“二华”,但由于海拔低于华山,所以将其取名为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少华山也是一座道教名山。买票进入公园后,乘车到索道上站,先去潜龙寺景区。</p> <p class="ql-block">由于这里的索道是老旧的索道,运行能力有限,坐索道上山要排队。排了一个多小时才乘上索道。</p> <p class="ql-block">今天少华山雾很大,几乎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树叶正在逐渐红出来。</p> <p class="ql-block">索道上了山顶,山上雾更浓,10米开外已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即然已排了这么多时间上来了,就沿着栈道向里走。</p> <p class="ql-block">传说早在东汉年间,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进蟠龙山西峪,但见此山形若飞龙,林木繁茂,便潜伏其中。王莽穷追不舍,突然间整个山谷弥漫于浓雾中,方向莫辨,只好鸣金。这时候刘秀看见一位白须老者,就问老者这里是什么地方。老者说:“是少华山。小伙子,赶紧往深山里跑吧!”刘秀听后就拼命往深山里跑去。随后追来的王莽看见老者及漫山浓雾,也问老者,是否看见一位年轻小伙子从此路过?老者说:“没有啊,这里是迷糊峪,老虎进去了都迷糊得出不来,何况人呢!”王莽听后,看看满山的迷雾,也只好转身下山了。刘秀跑进深山不多久,深山里竟没有了一丝浓雾。原来那位老者是玉皇大帝专门派来搭救刘秀的一位神仙。山谷里浓雾弥漫的景象,是那位神仙施的法力,巧妙阻挡了王莽追杀的脚步。后人称其退兵处为“挡莽坡”,西峪则被称为“迷糊峪”。</p> <p class="ql-block">看来,少华山一会儿浓雾,一会儿清晰是个常态。</p> <p class="ql-block">大雾中拍照,也别具一格,很有新奇感。</p> <p class="ql-block">“藏龙云海”,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藏身蟠龙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磐石观音。此处原为一奇石盘亘。无意间石中长出一白桦树,潜龙寺和尚发现后,精心养护,白桦树越来越粗壮高大。但突然一夜炸雷闪电将白桦树拔根炸断,潜龙寺和尚齐聚围观,感叹可惜。当众人要刨根移走倒树时,有一和尚惊喜说道“你们看,根茎岂不像观音菩萨吗”,众人留意后,齐口称赞说是天意。后来经几个和尚在原地对根茎进行一番精雕细琢后,形成了这尊磐石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山神庙。</p> <p class="ql-block">山神庙门口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潜龙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少华山景区,始建于东汉初年,因刘秀避难曾藏匿于此,其子刘庄(汉明帝)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之恩,令宰相王梁在蟠龙山上修建一座寺院,名日"潜龙寺",以此纪念。“潜龙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历经千年,香火不断,清印藏经达96套。</p> <p class="ql-block">前殿是弥勒尊者笑迎众生,四大天王执法护卫。</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殿正中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号称接引佛,是西方极乐园的三圣。三圣像之后,是手执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驮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迎面就是两株银杏树。这两棵树上的叶子全部变黄了,叶子真的太黄太耀眼了!</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两棵古树,左边是卧龙柏,树围2米有余,高19米,树龄二千多年,至今雄伟苍劲。卧龙柏的树身向西倾斜,旋转扭曲,仿佛一条盘旋而卧的巨龙卧在寺院大雄宝殿前。故名“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前又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它的树干稍微倾斜,胸围3.7米左右,高有23米,冠幅约50平方米。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于何年,柏树中间竟然生出一株槐树来,槐树胸围1.53米,人称“柏抱槐”。两树枝繁叶茂,年代久远,柏树遒劲挺拔,槐树身形俊秀,柏高槐低,各显风姿。关于柏抱槐的传说、推测、说法非常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 <p class="ql-block">中殿比较宽绰,有斋、客二堂以及禅寮[liáo]小房侧列两廊。正面是大雄宝殿,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方匾悬挂殿额。门分四合,雕刻做工比较精细,上面门楣板残留有一套《先师求道》连环水墨画图,为明清时的佳作;大殿内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其下两边,左边是文殊骑青狮,右为普贤乘白象。</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殿内为赤脸长须、绿袍快刀的关云长塑像,我国汉传佛教称其为伽兰菩萨,是护法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蟠龙祖庭。</p> <p class="ql-block">1300多年的侧柏。</p> <p class="ql-block">出了潜龙寺,突然感觉浓雾逐渐退去,山露出了它的真貌。现在的少华山正是观赏红叶的最好时间,这里变成了美丽的彩林。</p> <p class="ql-block">赶紧拍照。</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浓雾又渐渐升起,看着雾越来越浓,现在四周又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观景台又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看着浓雾又起,就不再往里走了,不到龙首阁去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没有多远,突然浓雾又退去了。</p> <p class="ql-block">夫妻石。潜龙寺西南悬崖峭壁上,两块凸起直立的白石棱柱,酷似一对紧紧依偎的情侣,相拥相依,男子执情不舍挺立,女子怀情不离娇柔于南,绿草红花为裙。人们依其形状,称其为“夫妻石”,相传是刘秀与殷梨花在此离别的神灵造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刚刚走过去时是大雾笼罩,看不到了,现在返回时,大雾退去,才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白桦树。</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少华山,风景确实很美,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巍峨的山峦,叠嶂的险峰,千奇百怪的巨石,连绵的山脉,宛如巨龙蜿蜒,云雾缭绕其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p> <p class="ql-block">欣赏少华山的秋季美景。</p> <p class="ql-block">远眺龙首门各。居高运望起伏不断的蟠龙岭南北山梁,酷似一条静卧的巨龙,清晰可见龙尾、龙瓜、龙身、龙首各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坐索道下到山下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枫叶正艳丽。</p> <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不够了,今晚我们要住到西安去要,另一个石门峡景点我们没时间去了,留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回西安后,来到了一家吃冰煮羊的火锅店。羊肉很嫩,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早上天,吃了早饭后,来到了著名的回民街,买了做肉夹馍的饼——饦饦馍。</p> <p class="ql-block">还买了肉夹馍中的肉——稀糊烂牛肉。回上海后,也可享受肉夹馍的乐趣。下午乘坐火车回上海,陕北的沿黄之旅结束了。这次旅游看到了许多美景,也学到了许多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