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马世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刊登湖北日报2016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 《幼学琼林》里有道:“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恩泽曰河润”。游守林心怀感恩,用文字的形式歌唱生活,歌唱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在《河润情思》的字里行间,彰显感恩之情对生命的滋润,诠释知恩图报的理念,铺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谐境界,值得赞赏。</p><p class="ql-block"> 懂得感恩,生活才充实;带着感恩出发,世界才充满爱。因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带着一颗报答的心去感谢别人,才能体现知恩图报。 游守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对来自他人的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援乃至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场地心存感激,他想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承兑“涌泉相报”。</p><p class="ql-block"> 感恩父母的哺育。人自有生命的那一刻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母。父亲游在华1993年8月28日去世,在2003年8月,游守林写《心中的楷模》纪念文章,不忘父亲关于做人做事的谆谆教诲,不忘父亲以身示范的可贵品德。“父亲对乡亲们十分亲善,一直无私的帮助他们,不怕劳累,不怕麻烦。我记得每次他从县城回来,总是带一些乡亲们请他购买的生活用品,小到索子、滚条、松紧带,大到竹床、竹椅、木料等等”。“在疏浚河道、修建水库、筑堤建坝的时候,别人都睡觉了,或是打牌娱乐去了,他却还在严谨的核实土方,测量划线,确保精准公平。几十年来,他负责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从来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母亲2005年9月27日去世,老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勤劳坚强的品质,永远印刻在游守林的脑子里。“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养大,把辛苦劳累全部留给自己。母亲步入晚年时积劳成疾,生活十分困难。为了不影响我们,她咬紧牙关,独自一人与病魔搏斗。为了不影响我们,他坚持单独生活,默默地承受着疾病的痛苦和寂寞的煎熬。”(《追思母亲》)。游守林认为,感恩父母就是要传承父母留下的品质和精神。</p><p class="ql-block"> 感恩家乡的草木。家乡是爬行的起点,是成长的摇篮,是情感的寄托,是落叶的根茎。“多少次,我站在家门口,望着东去的河水,哀纤夫拉船峡口逆行,喜渔民撒网鸬鹚捕鱼,怒河南河北顽童斗骂,乐水鸭水手中流竞漂。多少年,我站在大堤上,闻漫天油菜花香的春,数夜空繁星点点的夏,看遍野金色橙黄的秋,听荒原北风呼啸的冬。”(《乡村别墅》)简短的几句话,将东荆河春夏秋冬和东荆河岸边立体的场景跃然纸上,让人难忘家乡斑斓的景物和生动的画面。他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坑一洼的眷念,丰富了他的记忆,激起了他的感恩情怀。</p><p class="ql-block"> 游守林1985年从警,前12年主要以技术工作为主,中间6年技术与文字工作交叉进行,后12年主要从事公安志的文字工作,担任档案馆副馆长。他感恩组织上的信任,感恩所从事的工作平台,一头扎进伏案修志的行当里。“我带头,大家跟进,一头扎进偌大的档案馆,整体浸泡在陈旧的卷宗里。手不漏卷,卷不漏页,页不漏行,行不漏字。一卷卷的拿,一页页的翻,一行行的看,一字字的录。然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的潜心撰写志稿,好像活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围成的世外桃源了。厚重的历史档案啊,我把你铺设成路,那路途该有多么遥远!我把你点化成金,这经文该是多么珍贵!”(《吐丝》)这些是游守林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当他因此敬业爱岗被授予先进、优秀称号时,他又“感到无上光荣,这些年来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顷刻间却化作一团云烟,不断的升腾起来,在万里长空中消散的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正如游守林在《后记》中所写的“我以一颗最敬仰的心,感谢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恩!以一颗最忠诚的心,感谢社会给予的多种磨砺!以一颗最真诚的心,感谢所有亲朋好友给予无价的精神鼓励和无私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