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千年前圣人几乎齐出,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苏格拉底,他们是东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希腊大哲苏格拉底发现了宇宙构架运行最核心的算法,即因果定律。这几位圣哲,他们各自对因果定律的理解与表述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下的深刻洞见。</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道德经》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因果观念,老子强调“道”的运行,认为世间万物皆遵循“道”的规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生”可以理解为一种因果关系的体现,即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条件。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法则,不强行干预,是理解并应用因果律的智慧表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则反映出事物的强弱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中虽未直接阐述因果定律,但“仁”、“礼”等核心概念背后隐含着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孔子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践行仁、义、礼、智等美德,可以积累正面的因果效应,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孔子的教学也强调“因材施教”,这本身也是一种因果逻辑的体现,即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对因果定律的阐述最为细微通透。佛教的“十二缘起”理论详细解释了因果关系在生命流转中的作用,指出一切众生因无明(无知)而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老死。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因果链条,揭示了生命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明的因果循环。释迦牟尼教导人们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即超越因果轮回,达到最终的解脱和平静。释加牟尼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本命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因见生老病死现象后生出痛苦,为了寻求解脱痛苦之道经历苦修历尽磨难而成为觉者。这个过程就是因果助推他完成了伟大的使命,也许是宇宙的算法需要一个净化人类心灵的觉者出现吧。释加牟尼又从他的经历的果中悟出了六道轮回,宇宙的成住坏空,人类的生老病死之因。佛教本是无神论的,释加牟尼说人人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因执念妄想而不得见。现在的人把庙里的泥塑木雕当做神去拜,本身就是痴心妄想罢了。这世上没有神只有规律,你可以说遵循规律做事的人是神,那也只是神一般人罢了。本质上佛是觉者的意思,释加牟尼意为释加族的圣人。</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不断的问答和反思,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获得真理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求知的过程)与其结果(知识的获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行为(善行)会导致积极的结果,而不道德行为(恶行)则会导致负面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果定律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苏格拉底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但他们的思想中都蕴含着对因果定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体现了人类对宇宙秩序和生命本质的共同探索。令我不可思议的是,那时候没有网络,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他们的对智慧的本质,几乎高度一致的相似。所有的无论是道也好,觉悟也罢,若要论到极致。就没有国家的概念,国家只是代表了某一区域种群的利益,也没有家的概念,家也同样代表某一族群的利益,也没有你我他之分,都是天下悠悠众生本无分别。</p><p class="ql-block"> 无论它是什么,因果律一定存在的。要敬畏因果,谁都逃不过因果的束缚感,宇宙是有平衡机制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如果一个恶人做了一辈子恶事,还落了个寿终正寝,那一定会有个虚数空间审判之地等着他。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有一套运行机制,人类社会的运行也有一套机制。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然会受到天罚,战争、病毒瘟疫、自然灾害、王朝更替等就是有违天道,产生的因果报应。我也就写这么多吧,圣人畏因(起心动念皆是因),凡人畏果(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皆是果),明白了这个以后,主观意识上不要去害人坑人,因为射出去的箭最终还会回到自己身上。</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上官锦辉,笔名池鱼跃渊、出生在一个埋葬女皇武则天的风水宝地乾县,自幼喜好观察事物、爱思考爱动脑。受外公言传身教喜好看书看报。心思细腻,思维跳跃。喜好用文字记录情感和思想。文字本身是枯燥的,当我们注入了思想和情感,它就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让灵魂变得有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