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伴人生

孙佩珍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是遗传了父母哪方的基因,本人从小就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幼儿开始登台,断断续续的舞台演出伴随了我几十年:</p><p class="ql-block">表演唱中的小民兵、大合唱中的领唱、《老两口学毛选》中的小老太太、《白毛女》中的喜儿、《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沙奶奶、《同上战场》中的女儿、《渡口》中的小姑娘等等…虽然这些形象在当时来讲可能还谈不上艺术,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而且为我后来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接触晋剧,是在十六岁那年,受外公的影响。外公酷爱晋剧,喜爱晋胡,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成。老人对我寄予了厚望。太原实验晋剧院胡仲元老师是外公之好友,作为我晋剧音乐的启蒙老师,他尽心尽力的教我,不厌其烦的讲解。细细想来,我也真是有幸,太原实验晋剧院国家一级导演马兆录老师指导我动作,教我表演,(当然,当时是现代戏),给我讲解戏剧十三辙,领我考剧团、考省戏校,在我身上费尽了心,(很可惜,本人不才抑或是命不该如此),可以说他是我表演艺术的启蒙老师。著名民间老艺人、资深票友董福老师是我唱腔的启蒙老师,由于他本身是语文教师,所以对晋剧唱腔、唱词有很深的研究,他教我晋剧唱腔结构和如何掌握梆板尺寸。随后拜在著名晋胡演奏家程汝椿师父名下学习晋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了上学时间,都在练,可以说,在晋胡的演奏训练方面也还是下了不少辛苦的,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搞了专业。这样一丢就是将近三十年!而这段时间也没闲着,由于工作单位很重视文体活动,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山西省纺织系统举办的文艺调演和声乐比赛,所以我转而学唱民族唱法,这条嗓子又有了用武之地,并且有幸在《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函大山西分校艺术系》学习,亲耳聆听山西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李德辰老师讲课,并在后来的省级比赛中以一曲《父老乡亲》荣获二等奖,并以《小二黑结婚》、《海风阵阵愁煞人》、《翻身道情》等曲目多次荣获省级优秀奖,以《数九寒天下大雪》、《汾河流水哗啦啦》荣获太原市三民调演二等奖等奖项。然而,与晋剧的这份割舍不断的情愫却依然梦寐萦怀…。</p><p class="ql-block"> 也是巧遇奇缘,2001年六月在公园打拳练剑,忽听长廊有票友演唱,禁不住内心冲动,唱了一板,由此认识了省晋剧院离休干部、著名导演米西治老师和老伴,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离休干部、国家一级演员郭美英老师,从此开始了对戏曲的声腔艺术、表演艺术以及理论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晋剧的不解之缘得以再续。由于郭老师和米老师是用专业院团的讲学方式来教我们,所以,几年来学了很多东西,也塑造了几个戏剧人物,如:《走山》中的曹玉莲、《打金枝》中的金枝女、《投县》中的胡风莲、《见皇姑》中的秦香莲、《教子》中的王春娥等。当然由于年龄的关系,尽管倾其努力但还是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 自成立《老年乐》艺术团后,省晋剧院著名鼓师梁树年老师直接领导我们,他慧眼识才,奋力推出了我的自拉自唱。在他和全国著名导演、著名节目主持人、原山西省京、晋两院院长田永国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田永国老师,他一改我坐着自拉自唱的形式,为我编排、设计了站起来自拉自唱这种融伴奏和演唱于一体的、声情并茂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形式,使我在艺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也令梨园内外括目相看、为之一震!得到了艺术界象刘巨才老师、高翠英老师、谢涛老师、卢变嫦老师、武凌云老师、王春梅老师、郭琪老师等多位大家的赞赏、首肯,也得到了广大戏迷朋友们的认可和支持。是田永国老师用他的智慧把我带入了艺术的更高境界,他是我艺术道路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也就凭这种形式在2008年太原电视台举办的《魅力老爸老妈》的大赛中,从海选、资格赛、半决赛、决赛一路晋级,最后以唯一的戏剧节目直接闯入总决赛,成为十五强之一。在2009年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的比赛中荣获403期擂主。为此,我获得了很多荣誉:自拉自唱《幸福生活万年长》荣获全国首届老年艺术节优秀奖,参加山西省九九重阳节《金秋风韵》和太原市《情满重阳》大型文艺晚会演出荣获优秀奖。但我深知什么叫艺海无涯。虽有小成,未敢自傲,都是老师们教导的结果,没有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所以,我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拿出更好更精的节目献给广大关心我、支持我的观众朋友,以不辜负老师们对我的殷切希望!也为宣传、普及我们所喜爱的戏曲艺术尽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编辑于 2011-12-2 23: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