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相隔58年之后,再次踏入南昌起义纪念馆的大门,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58年前的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兴起之时,全国的红卫兵掀起了大串联的热潮。那时,我不过16岁,和四位同学一起,怀揣着2元多钱,穿着两件单薄的衣服,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只为去北京见毛主席。我们有幸参加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活动。在北京停留了半个月后,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上海、杭州、南昌和武汉的旅程,最后乘船返回重庆,历时两个月。</p><p class="ql-block"> 那时到南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再次来到这里,纪念馆的一切与58年前的印象完全一致,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故地重游,再次缅怀革命前辈们打下的红色江山,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纪念馆的建筑外观具有浓厚的古典风格,门前的台阶和绿化带让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肃穆。天空虽然阴沉,但纪念馆的气势却丝毫不减。走进纪念馆,室内的布置典雅而整洁,木质家具、桌椅和装饰品,以及墙上挂着的人物画像,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内,一块红色背景的展板吸引了我的目光。展板上用金色字体写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并用文字详细介绍了1927年7月革命志士在江西大旅社成立中共前敌委员会的历史背景。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展板上的图案描绘了起义的场景,士兵们手持武器,旗帜飘扬,展现了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还有一组铜雕,生动地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场景。雕塑中的人物姿态各异,有的挥舞旗帜,有的持枪冲锋,整体充满了战斗的氛围。这些雕塑仿佛将人带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让人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争取自由和独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的一间小会议室,装饰简洁而温馨。墙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木质桌椅摆放整齐,中间立着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小会议室”。房间内的光线柔和,顶部悬挂着一盏吊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这里或许就是当年革命先烈们商讨起义计划的地方,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内,一张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序列图详细列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组织结构,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政治部主任等职位及其下属单位和人员。红色标注的人员为有黄埔军校经历的成员,这显示了黄埔军校在南昌起义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南昌起义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一块展板上,金色的大字“星火燎原”格外醒目。展板上详细描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国民党高压政策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最终完成长征,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展板上的文字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