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早春二月》,再摸一次那个时代脉搏

点石成金

<p class="ql-block"> 谢芳女士离世了,但她的形象如同她饰演的银幕角色一样久存于世。不太了解谢芳拍过多少部电影,但这部《早春二月》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次看《早春二月》的时间和场景还记得,那是在单位里公共露天电视上看的。而当时已经距这部电影拍出的时间过去十多年了。也就是说,它在这十多年里是被禁演的。那晚,在电视里看完《早春二月》,在结尾处,看到谢芳饰演的陶岚一甩大辫子,冲上芙蓉镇边的圆拱桥,去追肖涧秋。那个结尾,是让人遐想的,也让人寄予了无限希望。这种寥寥思绪散落在影片尾声,也陪伴着我回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一个芙蓉小镇,一个游历了半个中国的肖涧秋,一个处在北伐前夕的年代,这些元素的组合就必将不是云卷云舒的风景油画,而是一幅暗流涌动的写意。影片开头,肖涧秋江上乘船桅杆眺望,早春的南方已有一片生机,这种生机感染着肖剑涧。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自由的,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知识分子已经独自成型。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诚然,他们也徘徊过、苦闷过,但徘徊苦闷正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性。今天的所谓知识分子再也不会有这些品性了。肖涧秋船上所立如一幅肖像,让我似乎看到了郁达夫、沈从文、徐志摩......上个世纪开头几十年间的风华卓绝由他们尽写。</p><p class="ql-block"> 也许,如果肖涧秋不来芙蓉镇,这个小镇会一如既往的风轻云淡。陶岚会顺利地嫁人,学校的学生会安静地听课,放学时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文嫂会带着亡夫留下的两个孩子照样艰难度日,老师们也会在课余时间哼着“叫我如何不想他”......这些风平浪静的日子都看似随着肖剑秋的到来而变了。地处江南的芙蓉镇绝不是中国的一个缩影,而是肖涧秋的一个避风港。他游走天涯,疲惫了,倦怠了,来到小镇教书,想修养一时,过几天恬静日子。但他没有想到,在芙蓉镇的日子里更让他失望,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使他不得不出走。</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这个追问曾经着魔似的纠缠着我。西风渐进,古风仍固。崇尚文明的自由天性游荡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江南小镇有新式学校,校长有教育救国的进步理念,陶岚家有钢琴,她也有婚姻自由的先进思想。这些在当时都是新式的做派。按照这个趋势,我们就能顺利地走出来,但这条路的艰辛和曲折是无论怎样判定其难度都不为过的。其实,把这个小镇看作是这块土地的一个缩影也无不可。文化的基因深根于此,深扎于每个人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靠什么走出来?靠暴力革命吗?靠改朝换代吗?一个所谓先进的制度会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融恰共存吗?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北伐前夕,马上就要北伐了,又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是,打掉一个个军阀,能打掉盘踞在人们心底里的思想观念吗?早春二月,咋暖还寒,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这时代的进程一样,仍在长久的苦寒之中。</p><p class="ql-block"> 陶岚是肖涧秋在芙蓉镇里的唯一希望之光,靠着这缕光,文嫂一家的遭遇没有击垮他,但芙蓉镇里对他的流言蜚语让他略感到了这种漩涡般的可怕,而学生王福生的家境遭遇和无奈退学,成了击垮他的最后一片落叶。当王福生向肖涧秋鞠躬告别时,肖涧秋再也挺不住而大放悲声。看到这里时,我深深感到了一种无力挣脱的异常沉重。这和前面看到学生们欢快唱歌时的心情是一样的。苦难的人,苦难的民族,在努力抗争,在拼命摆脱,对未来寄托了一个个的希望,最终还是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肖涧秋走了,离开了让他伤心欲绝的芙蓉镇,他的走,是唯一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