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国光 <font color="#b06fbb"><b>张氏始祖挥公</b></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氏的始祖挥公是少昊和娥皇的儿子、黄帝(姬姓)的孙子,后在涿鹿之战中,因发明弓箭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而被赐姓张氏,封清阳侯(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拜弓正(也叫“弓长”)之职。黄帝驾崩后,张挥的堂兄颛顼(zhuan xu)即位,定都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张挥也到帝丘辅政,死后葬于帝丘。</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河南濮阳挥公陵</b></p> <p class="ql-block">张姓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姓张的,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更有“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的美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氏图腾</b></p> 我父亲听长辈说,我们的祖先是因避兵灾从城关东北面的隩州城搬迁到城关东南面白沟营的。祖先是石匠,这里离黄河较近,便于冬季在刘家塔石城一带取石从冰河运到白沟营做碑。隩州不是在城关东南面的旧县城吗,怎么到了东北面?<br> <b><font color="#b06fbb">高峁居高临河 易守难攻(国光 摄)</font></b> 据史书记载,金兴定四年(1220)蒙古大将木华黎帅军攻破了隩州城(今高峁吴峪一带),因州城残破,州府迁到了黄河滩许父寨(今河曲县城)。到了元初至元二年(1265年),火山州撤销并入保德州,许父寨作为火山州的治所大约仅仅45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再一次设置河曲县,县治又回到现在的旧县城。金代末期和元兵打了二十多年仗,州府或县衙迁移是正常的。马福善先生说,河曲的署衙曾经从如今的旧县迁到如今的东火山村长达36年。 <b><font color="#b06fbb">吴峪洞(国光 摄)</font></b> 《河曲县志》(顺治版)记载:旧奥(当为“隩”)州 在县(今旧县)东北八十里,或云吴峪村,基趾尚存。意思是,过去隩州的州衙曾迁到旧县城东北80里的地方,有人叫它吴峪村,现在隩州城的地基还在。 <font color="#b06fbb"><b>2018.5.25我在高峁村采访</b></font> <div>我去过三次高峁、吴峪,老人们说这里从前就是隩州城。高峁还有马圈圐圙(可能是军马场遗址),罗汉圪蛋(可能是罗汉寺的遗迹),火凤楼(长城烽火台)等。吴峪至今还有个神秘的吴峪洞,是在山崖上凿出的石窟,洞外有明崇祯年间的石碑,吴峪现在还有姓张的人家。<br> </div> <b><font color="#b06fbb">古代人工开凿的吴峪石洞(国光 摄)</font></b> 我的祖先随隩州治所迁移到许父寨(今城关),定居在隩州(城关)东南面的白沟营,由农民逐步转变为石匠。这里离黄河较近,便于冬季在刘家塔石城一带取石从冰河运到白沟营做碑。许父寨的“许父”是指尧时的许由和巢父,他们俩是尧时的名人、隐士,有“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的美名。起初我以为最早到了南园的是许姓家族,有地名许家口,还有许家祖庙,取名许父寨或许与许家有关系,后来马福善老先生告诉我是许由和巢父各取一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白沟营在城关的东南面</b></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把白沟营写成柏沟营,把白鹿泉写成柏鹿泉,河曲方言读“白”常读成“bie入声”,如“白鹿泉”“茴子白”、“白眉醋眼”。白沟营在南园的东面,红星中学后面,南园东校南面和西面。以前白沟营的中间有一条水沟,向阳街的雨水通过阳沟堰(县医院东 我们的旧院前)、二道街(农机公司后面)以及龙道巷(红星中学西)进入白沟,流入黄河。现在水沟还在,只是都盖上了水泥板。明朝时候城关是边陲小镇,沿河一带有很多营堡,既有灰沟营,又有白沟营,大概是依照水沟的大致颜色命名的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从旧县移驻城关的河曲县衙</b></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我们的先祖是明代从江西、湖北、河南、陕西辗转来到河曲城关东南角的白沟营,先祖叫张悦。河曲的唐家会、寺墕、阳漫梁与准旗马栅的张姓家族和我们认一个祖庙,他们的家谱就是这样记载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唐家会古堡(国光摄)</b></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白沟营南面就是边墙(明代就叫边墙,边境之墙),后来毁了边墙做了大水道。修边墙前,白沟营一支农耕张姓族人和一支李姓族人分别迁居到唐家会张家口和李家口一带。后来唐家会张家口张姓三兄弟中有两兄弟迁徙到寺墕和阳漫梁。修边墙时,白沟营南有边墙通过,军营就迁移到西北二里的河保营。</p> <b><font color="#b06fbb">巢湖市洗耳池公园内,巢父牵牛雕塑</font></b> <p class="ql-block">明朝后期一些张姓族人继续外迁,开拓繁衍。河曲的树儿梁、碓臼墕、养仓一带的张姓,以及清乾隆年间由兴县、保德、偏关迁徙到河曲县城的张姓与白沟营张家祖庙不是同一族系。即使是定居在白沟营的张姓,也有一部分不认可张家祖庙,因为这些张姓与白沟营张家祖庙不是同一族系。</p> <b><font color="#b06fbb">吴峪洞外</font></b> 我们张氏家族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和河曲十大富户之首的张端以及新中国山西大学首任校长张克昌(城关人)还有原山西省军区政委张少华少将(城关人)是同一个河曲祖先,都是明朝时来自南京中华门外,这是河曲县原博物馆馆长马福善老先生对我说的,他给张少华家写过家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西通志》(卷60)关于许父寨的记载</b></p> 我母亲是鹿固人,鹿固的村志说金氏祖先金魁于明洪武二年携金子珍、金子贵两个儿子避难从南京中华门外剪子巷逃到河曲。现在南京还有中华门,还有剪子巷。由此看来,从南京移民到河曲的也许是一批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旧县古城(国光摄)</b></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河曲,偏远林密,人口稀少,没有也无须建立正式的行政机构,宋太平兴国七年设立火山军也是因为辽夏环伺,军事地位重要,须在此驻军和筹集粮草。明洪武二年开始大移民,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河曲仅有923户,4699人。也就是说,边陲小县的河曲本地人一直稀少,而军屯的后代与移民占很大比例。因此,要想搞清楚祖先的来源确实比较困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代吴峪地图</b></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河曲县治由现在的旧县迁到河保营(现在的县城),县署动员富户迁移到新县城。住在唐家会、寺墕等地的张姓富户又大多迁移到他们的祖先出发地——城南白沟营。为方便后代祭祖,这些张姓富户在乾隆年间筹资在白沟营购买土地,建起了“隩州张公祠”祖庙。</p> <b><font color="#b06fbb">王润明老师绘制的“隩州张公祠”复原图</font></b> <p class="ql-block">隩州张公祠建在白沟营十字街偏南、老龙庙西侧,是藏风聚水的宝地,为砖木结构宗祠。从外表看,主体建筑宏伟,表面多为石雕、砖雕、木雕。庙门高大宏伟、 有两重南门,围以院墙并开东西侧门。门内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宗祠正殿大堂七开间,东西厢房各五间。照壁上饰有琉璃盘龙。宗祠院内松柏参天,占地两亩有余。张公祠旁,还购置水田八亩,收入供日常祭祀和守祠者日常之用。祖庙正殿内供奉的是鼻祖张须的牌位,左昭右穆的牌位分别是张明、张诚、张满、张英、张其、张茂等。张公祠废于1940年代,1970年代扩建居民区被彻底毁掉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0年代末期的河曲县城</b></p> <p class="ql-block">张家祖庙与城内的侯家祖庙、苗家祖庙以及白沟营许家祖庙为河曲县城四大祭祖唱戏活动地。而定居在唐家会、寺墕的张姓子孙进城时也常常到白沟营张家祖庙上香拜祭。</p> <b><font color="#b06fbb">高峁紧靠黄河 上游是龙口电站(国光 摄)</font></b> <p class="ql-block">认同河曲白沟营张氏祖庙是本族始祖的张氏族人主要分布在白沟营、唐家会、寺墕、阳漫梁、城塔、磁窑、寨上、七星、星佐、旧县等村,还有的迁到偏关的光明、内蒙的马栅、包头、后套等地。</p> <b><font color="#b06fbb"><font style="">许父寨</font>三面环河 地处三省交界处</font></b><font color="#b06fbb" style="font-weight: bold;">(国光 摄)</font>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老宅在城关白沟营,住的地方叫石匠圪钵。老宅在十字街偏南,南面是张家祖庙,西面是辛蛇的树地,东面是个小巷,北面是石场和下马营围大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40年的河曲县城魁星楼</b></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我的四个爷爷的家庭和大爷爷的两个儿子的家庭都住在这个院子里,有三十多口人。一个大家族挤在一个院子里,能够世代和睦相处,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家规是很难做到的。</p> <b><font color="#b06fbb">河曲县城(黄河滩许父寨)国光 摄</font></b>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末,日机轰炸,白匪猖獗,民不聊生。繁华的城关,十室九空,住在白沟营的四个大家庭从此分崩离析、四散奔逃。父亲同辈兄弟姊妹15人(男11,女4)大概只有张文(当过兵)、张德和我父亲没有长期离开河曲(父亲也在口外讨生活3年),其余都走了口外。</p> <b><font color="#b06fbb">父亲88岁时摄于沧州大哥家</font></b> 作者简介 <font color="#167efb"><b>张国光 山西省河曲县城关人。原河曲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职称,曾任河曲中学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校史编纂委员会主任,退休后主要在北京居住。现任山西省长城摄影协会河曲分会主席,忻州市长城学会理事,忻州市长城学会河曲分会副会长。</b></font> <b><font color="#b06fbb">2024年9月28日作者在黄河湿地公园</font></b> 美篇链接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ck73f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b>【2024足迹3】,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用心灵感受着每一次愉快的出行</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a0wwu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2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b>畅游国家大剧院</b></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在中国文化中,对祖先的尊重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谱和传统故事,这些都是对祖先经历的记录和传承。同时,这也是对家族历史的一种纪念和对后代的一种教育。🌹🌹🌹衷心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