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冬至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没觉得冬至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只记得每到这一天吃过中饭后,母亲叫我洗碗,她开始拿盆搋面,晚上要炕饼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冬至吃块饼,一寒也不 冷。”母亲一边搋面还一边教导我“以后要学着搋面。搋好的面要光滑,做到手不沾面,面不沾盆。”看到母亲搋好的面团光滑滑的,手上不沾一点面,面盆也是亮光光的。母亲将搋好的面盖上一块笼布,又找了一件旧衣服蒙在盆上,然后将面盆端到房间的床上,将被子的另一半折过来盖到面盆上,防止面受冷发不起来。傍晚放学回家时,母亲已经将发好的面团揉成一个个剂子,把拌好的白菜或马菜馅包成一块块圆饼放在簸箕里压扁有碗口大。碳炉上的铁锅烧热了,母亲捧起簸箕里的饼,双手合起来将饼转动着均匀的拍一拍放到热锅里。那时是炒菜的尖底铁锅,母亲时不时地去转动锅里的饼,防止炕糊了,后来有了平底锅方便了许多。小时嘴馋,饼刚炕熟,就忍不住要掰一块吃起来。晚饭时一家人围桌而坐,稀饭饼就萝卜干,中午若有剩下的好菜热一热,屋里飘满饼香,满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多少个冬至节过去,双亲已经不在人世,只留下永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人们也许不会记得每一年冬至这天吃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却永远记得1968年12月22日冬至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4号我下乡插队,刚十多天,我们三人知青小组的小金父亲骑一辆旧自行车来接小金回家过冬至节。原来12月22号就是冬至了!看到小金要回家了,我和小梁自然心痒痒的,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小梁便向老房东的儿子张学洋借自行车,我们要跟着小金父亲一起回家。 张学洋的自行车保养很仔细,大杠上裹一层绿色包装纸,看样子买的时间不长。那时农村家庭有一辆自行车都是条件不错的,即使城镇居民家庭也少有自行车的。小梁比我大二三岁,骑车带着我,跟在小金父亲车子后面,从庄子前面一条百米宽的涟河渡口过摆渡,经过河对面的龙苴公社、小伊公社区域沿路向东抄近路回到家。下乡插队来时是乘大客车,从西边多绕了十余里路程。现在认识回家的路了,从此后我们回家都是走的这条捷径。 </p><p class="ql-block"> 离家才十多天,就好像已经很多年似的,有点陌生,又有些伤感。母亲在医院陪护中风的父亲——父亲在斗批改学习班被造反派勒令背最高指示,反复背了几遍嘴唇打哆嗦口齿不清背不完整,然后人就昏倒了,造反派叫学习班的几个壮年人用椅子将我父亲抬到医院抢救。昏迷了七天七夜,人抢救回来了,却中风瘫痪了。这一年家庭变故很大,炎热的夏天,父亲脖子上挂着几十斤重的树根做的批斗牌子弯腰曲背站立在县政府大门外,11岁的妹妹,每天帮着父亲托着沉重的批斗牌陪站;9月份18岁二哥下乡插队,父亲进了斗批改学习班;12月初我刚过15周岁生日不久也当了插队知青,父亲又中风了。家里很冷清,但回到家的感觉还是那么的亲切,可是走在街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熟人,插队的下乡去了,念书的上学去了,等通知结果的缩在家里了,曾经的县城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p><p class="ql-block"> 冬至这一天,我将面搋好,剁好白菜馅,母亲从医院回家来包饼,我和妹妹去医院看望父亲。晚饭后,母亲带着妹妹去医院陪父亲,我在家百无聊赖,于是去剧场看县剧团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文革期间我们县剧团演出除了歌剧《白毛女》,就是京剧《沙家浜》,白天晚上反复的演,一天要演出好几场。那时候没有其他文化生活,人们习惯到剧场去看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戏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如果认识剧场检票的,也能厚着脸皮免票进场站着看,我就是属于这类人。</p><p class="ql-block"> 已经过了演出时间了,但是迟迟没有开演,台下的观众不耐烦地吵吵嚷嚷。不一会,从侧幕走出一个已经化了妆的男演员,我认识他叫小佘,在沙家浜中饰演新四军战士小王,一副好嗓子,一身好武功。小佘走到话筒前敲敲话筒,观众一下子安静下来。小佘告诉大家,马上有重要新闻广播。那时候,只要有重要新闻,收听广播是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整,广播中传来播音员的洪亮声音“最高指示: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p><p class="ql-block"> 剧场内立即涌动起来。演出停止了,观众散去了。演员来不及卸妆,立即搬出锣鼓家伙,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欢呼最高指示的发表。接着,四处的锣鼓声此起彼伏,传达最高指示不过夜,工厂、街道、机关各单位都组织起来上街游行庆祝了。</p><p class="ql-block"> 看了一会热闹,回到家心里似有不安。毛主席发表了最新指示,说的又是知识青年下农村的事,我已经插队了,却不安心农村回来家过冬至,感到在县城是个多余的人,待在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心虚。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心里想着要回到生产队,便到小梁家,提出回乡下,已经回家好几天了,冬至也过过了。小梁表示赞同,也因借了房东儿子的自行车,不能耽误太久。我们又到小金家,约好明天一起回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网涨知识了,才知道冬至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微信群里你来我往的发送饺子图、汤圆图,各式各样的菜肴图和祝福语。祖国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家家每天的饭菜都像过节一样丰盛。</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冬至,我都会想起过世的父母,想起那年冬至伟大领袖发表的最高指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