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到

半山居

<p class="ql-block">作者:残荷听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上午十点多,来自网络的视频直播,已经烘托出浓浓的冬至节日氛围。故宫乾清宫大殿外,挤满了观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大光明匾下日照金光的摄影家和游客</span>。网上的粉丝群则更为火爆,围观者数以万计,只为一揽这冬至奇景。当然,北京的摄影爱好者还有时间转场到颐和园,在下午四、五点钟,十七孔桥会有金光穿洞的盛景,每年冬至,这里都会摄影大咖云集,迎接一年一度的光影盛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至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讲,都耳熟能详。这一节日在“四时八节”中有重要位置。同时回顾历史,也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冬至节,已经离最初的农耕文明印象渐行渐远。自古有“冬至大比年”的谚语以及祭祖的传统,这些原始的风俗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或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得不说,许多传统节日,多与美食结缘。美食借节日慰藉了吃货,节日也借美食走得更淡定从容。立春的春饼、清明节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都成为人们美好的味觉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冬至,自然也不例外。北方的冬至是与饺子绑定在一起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对于“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不知在二十一世纪的准确受众有多少?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情形较之以前,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着科技、交通等的突飞猛进使得南北融合的速度非常惊人,地球村的概念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还是在十余年前,在北京胡同口向老人问路时,就已出现“我也不是本地人”的尴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饺子作为北方的特色面食,并不是南方人的至爱。而且事实也证明,饺子争霸的版图越往北发展,生命力表现得越旺盛。勤劳的东北人民,可以一次性包好整个冬季想吃的水饺,户外的冰天雪地就是天然的绿色冰箱,不用电费且节省空间。当然,对于饺子最好也还是划分一下国界,再往北到俄罗斯,有纯土豆泥陷的饺子,估计即便作为爱吃饺子的北方人,也未必能驾驭得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当时的历史真相如何,在以前那些漫漫寒夜中,以怕冻掉耳朵为由头,给饺子名正言顺的定下了丹书铁券,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冬至的代言。何况冬至大如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对而言,对于冬至饺子的规格从政策上还是非常宽泛的。馅料方面,荤、素随意,时间选择上,早、中、晚自主,主打一个与民同乐,贫富皆宜的喜大普奔。每逢冬至,那些以饺子经营为主业的饭店,定会迎来饺子行业的“双十一”井喷。就连大学的食堂,也会应时而动,保障饺子的顺畅供应。如此的效应业已不太分得清这是冬至的魅力,还是饺子的魔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此时隔窗向外看去,树木萧条,冬天的威严已在。湖里的水面也有一层薄薄的冰层,一切看上去都已经是这个季节该有的模样。可回头看看屋内的一切,季节的界线一下子又模糊了。二十多度的室温,各色的水果、蔬菜早已穿透季节的壁垒,走入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的薛蟠,在春夏之交时,因得了西瓜,不忘宝玉,专设一席共享。历史的发展有时是会惊掉人下巴的。并且,最近一学年,大家又从最初的新鲜感,发展到提倡尽量少吃反季节水果蔬菜的饮食观,对错不论,恰也侧面说明普通百姓确有了更多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自己小时候,身在河北农村的环境,冬季的饺子馅基本上是白菜的天下。肉饺子难得一见,可遇而不可求;但素白菜陷因身段低,又很亲民,成为不二良选。再讲究一点,可以炒一点花生米,去皮后到案板上擀压,不用太碎,加入白菜馅中调味,口感很棒。对于南方的朋友,没有这样的环境,自然也不会理解,北方人口中的“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美食外,其实与冬至相关的文化元素,仍然有些在延续。比如大家熟知的“九九消寒图”,把冬至节迎接来年春天的仪式感拉至爆棚。这一历史,究竟有多久,已难于考证。在各种形式的消寒图中,以九宫格式的字帖最有意趣,如比较经典的一幅:“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繁体字,每个字都是九划,每日用毛笔写一笔,待九个字写完,这个冬天结束,春天就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文化与娱乐的结合,为枯燥严寒的冬季增加了些许乐趣。有清一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其中。形式和仪式感会有不同,皇家有专属的御制“九九消寒图”,而普通百姓则更随意宽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或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历史不断演进,最初的本源已难于搜寻,但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并没有遗失掉祖先的智慧与记忆。这也是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赓续不断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应景也罢,用传统文化熏陶熏陶也罢,在这样的日子,不端着饺子碗和大家聊聊天,送上几句祝福和问候,自己也觉得有点跌份吧?最后衷心祝福大家:吃饺子过冬至,一起慢慢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