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秦汉来......一一罗小平老师的人生笔墨

梁事明

<p class="ql-block">  “小平,咋喝多了呢?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一位熟人问着罗小平老师。其实,他是给饿着了,饿得走起路步子不稳。原来这天小平老师到西安买了纸、买了书,身上只剩3元7角钱,仅够买返程回渭南的车票,到站后只能走路回下邽镇,好几十里地哩,又是一天没吃饭。</p><p class="ql-block"> 这场景,一下子让我眼眶湿润。想起廿多年前,去海南拜望一位书法名家,恰巧其晚上要做个饭局办事,正愁手头缺钱。我见状,即刻把身上的钱掏给了他,仅留下路费次日回去。记得那天午饭没吃,转程费也没,只能走路了,饿得慌,腿脚软……如小平老师所讲:这种刻入骨头里的心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懂得。然小平老师习书之酸苦胜我百倍,他三获中国书法专业最高奖一一兰亭奖,实至名归!其背后都是这些苦楚而点点滴滴所聚积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的三秦大地上,不仅有十三朝拱渡的西安,还有一个连课本都绕不开的渭南。说到渭南,多数人都觉得陌生,不是因为她没有特别出名,而是她朴实无华,从不喜欢炫燿,一直选择默默地付出,身为渭南人的罗小平为人作书亦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在秦代,天水为上邽,渭南为下邽。到了汉代,下邽又称莲勺。莲勺草是当地一种极易长势旺发的野草,据《渭南县志》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在渭河北岸置莲勺县。设县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名字,因县北部卤泊滩盐渍地不长庄稼,而一种名“莲勺”的野草却生长茂盛,便将新设立的县命名为莲勺县。出生此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 class="ql-block"> 说的就是莲勺草。</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你驱车下了渭南西高速或漫步到渭清路与朝阳大街十字旁边的绿植,眏如眼帘的是由罗小平老师书写的石刻“莲勺”二字!我想,罗小平自小出生成长在这片热土上,身上自然而然带着这种土生土长的莲勺草生命韧劲,何枯何荣,我自蓬发,对书法进取的狂热与痴迷始终烧不尽……</p> <p class="ql-block">  西安美院毕业后,罗小平回到乡镇中学任教。教学之外,一间房就是他的小天地,吃住写画,不分昼夜,寒暑不辍。教师的点点薪水,几乎全用到了书法上。三餐之外,不涉其他。但是,他的昼夜攻书,他的章草情怀,他的秦汉情结,他的艰难困顿,都被身边人看做是不好好教学的言行,被贬到了小学,成了“娃娃头”。</p><p class="ql-block"> “一年换一个学校,把镇的小学全部视察遍了。”罗小平苦笑着。那些年,家庭、事业、梦想跌入不可承受的低谷……尤其是书法遇上顽固的“瓶颈期”,进步甚微,投国展屡投屡败,折磨得他寝食不安。咋办?罗小平认为:条件再好,不如名师引路,取法要乎上。拜师就拜吴振锋先生为师!</p> <p class="ql-block">  先生何许人也!先生时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美术博物馆》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书协第八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业内一致公认先生理论视野宏阔,思维缜密,观照古今书法文脉的承袭与开拓;先生书法创作深蕴古意,有笃静温雅的文人气象;先生又以创作实践为根基,衍为书法教育,然轻易不收弟子,渡的是有慧根之人。</p><p class="ql-block"> 先生是陕西商州人,虽于村落间长大,却顶天立地,心怀高远。似乎冥冥中注定要与同样来自田间且志向远大的罗小平来场“秦腔”碰撞。</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2002年哪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罗小平几经周折,方得一见先生。先生看完他的作品后,略微沉思后告:“回去好好教书,写字干啥哩”。没有艺术天分的弦外之音,火火地在罗小平脑海里洗烧了一遍。这一烧不打紧,把罗小平骨子里莲勺草韧劲烧得更旺了,投国展虽屡败屡投,却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书法梦想。</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节前夕,罗小平再次上门拜访先生。他拿出了全家过年仅有的120 元钱,不顾婆姨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硬是买了些特产,年三十一大早出发前去西安。本来想能当天返程回家过年,但由于班车紧张,到西安已是深夜。</p> <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诺大的长安古都,烟花满天。在一间简易的旅馆里,闻听一段秦腔浅唱哼来:关中汉子夜不寐,思绪万千盼天亮……正月初一,罗小平得见在省博物馆值班的吴振锋先生。二人对谈,先生感慨罗小平对书法的执着与追求,收为弟子。终于,罗小平正式开始跟随先生学习。上午快到12点了,罗小平又乘火车回渭南,再改乘汽车回家,回到家夜色己深,又是一整天没吃一口饭。大过年的,没人当街卖饭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为了书法,罗小平“饿肚子过年初一”的故事传为书坛一时佳话。多年以后,吴振锋先生闻知此事,懊悔不己,更为高看这位“初一”弟子。</p> <p class="ql-block">  在吴先生的教导下,罗小平对章草的学习日益精进。先后学习了王遽常、《出师颂》《平复贴》、魏晋残纸、帛书简牍,对篆隶摩崖石刻等也用工尤勤。经常看到他练过的纸堆积如山,空墨瓶一箱箱往外搬,三餐之外,不涉其他。能下苦功到小平老师这种地步,我可是远远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沧桑终不负苦心人,他的书法成绩每年一个台阶步步提升,几年时间包揽了国家书协十多次大奖,各种荣誉奖励接踵而至,简直令海内书坛瞠目。2006 年的首届草书大展,罗小平的章草获得二等奖,开启了全国书法章草之风,这次获奖可以说具有开历史先河、划时代的非凡意义。从此,过去被弃之一隅的章草书籍资料被视为珍本,大赛中章草书法获奖入展明显增多,章草研究方面的文章似乎有些泛滥。接下来的日子,罗小平引领时代的大旗,傅山展一等奖、二届草书展一等奖、老子展全国特等奖……一时间,街谈巷议多为罗氏风流。当代草书名家周俊杰先生在谈到时下的章草现状时提到:“罗小平的章草,影响了好几届国展章草投稿作者的创作方向。”</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凌晨4点的渭南,街头巷尾己渐渐苏醒,批发市场一片繁忙景象。人们都在理头干活,全然不见丝毫埋怨与懈怠。一位摊主说,批发1斤西红柿就挣几分钱的差价,挣的都是血汗钱。对此,罗小平老师每每一番感慨:他们搬运的不单是货物,更是整个家庭的柴米油盐和未来憧憬,咱们搬运墨汁的,比他们幸运多了……每天的凌晨,他也早早起来习字,开始一天的劳作搬运,已形成生活日常行为。</p> <p class="ql-block">  罗小平自小在农村长大,幼而家贫,姊妹众多,却亲情无限。他的骨子里继承了淳朴善良的家风,又有文人的清高豁达的情怀。小时候他用铅笔在本子写字,被大大见证后直讲:诶,这字写得好,天才,我娃是天才哩。村里人也说:这娃碎碎的还画得好哩……</p><p class="ql-block"> 罗小平回忆道:记得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家里人送我到渭南城里学习书画,学费收6元。姐姐烙好坨坨馍给我捎上,这样能放四五天,就这样,我还是吃不起饭,不得不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家割草去,把镰刀弄丢了;挑水浇地去,把锨弄没了……罗小平脑子光想着写写画画,干起农活来丢三落四,没少挨麻麻埋汰。“邻家婆姨这时对我麻麻讲,你叫娃去,花点钱不要紧,不敢叫娃脑子受症了。” 在“这娃字写得好,跟铅印一样”的不断鼓励中,罗小平考上了西安美院。</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家穷,当时作画的颜料要十来块买不起,一沓纸两块钱就能写一周。画不起画,我就写书法……”罗小平的话语透着渭南人特有的质朴与倔强。每当一下课,要么在房子大量的写字,要么去图书馆看大量的古典书籍,四年的刻苦研读,让他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国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罗小平认为:在书法审美上,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这种审美判断力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先秦哲学。通过对先秦哲学的阅读、诵读,让内心去污去噪,把内心洗刷得干净明亮,在自身胸域提升的前提下,进行审美判断。</p> <p class="ql-block">  “书不读秦汉以下,就是这个道理……”罗小平所谈更为之辽远宏阔。他认为,秦汉以前的书本自圆融,整体合一。而秦汉以后的书过于枝节,过于表现,具体而微,类如书法中的唐楷。他强调读书要文史哲的浑融,学文必归于史,学史必归于哲,文史哲的源头是诗书易。显然,罗小平作章草在秦汉文史哲理性及感性思维的加持下,逐渐呈现出一派高古、圆融、苍茫、玄远之景象。</p> <p class="ql-block">  谈及书法艺术的文化承载与精神追求,罗小平把品德陶冶视为必修科目。他深知艺术家的品行高低直接反映其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把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置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创作的全过程之中去磨炼,以德艺周厚打造其作品的品格标签。在此基础上,罗小平提出了他的书法审美“三境说”:“审美第一个境界,悦耳悦目;审美的第二个境界,悦心悦意;审美的第三个境界,悦志悦神。”</p> <p class="ql-block">  为啥学习书法先习《四书》《五经》?罗小平说,“跟写诗一样,刚开始要充实,达到一定极致时,就可向淡化走,走减法,走空灵、动荡,这又是一种美的极致。” 对此,我亦有同感,提出初学书法者要过“饱墨关”,即书写敢于饱墨铺毫。饱墨是让毛笔充分吃“饱墨”,目的是书写出来的线条也充分吃“饱墨”,追求乌黑实在。黄宾虹老人作画总结出:黑墨团中天地宽!饱墨在书法的运用,同样大有天地。</p> <p class="ql-block">  饱墨其实与“饱饭”同一个理,人要吃饱饭才能成长,才有力气干活呀。如菜市场的摊主饭吃饱,钱挣多般充实。所谓营养搭配、健康养生那是在“饱饭”基础上的后话。罗小平老师笔下的线质极具陕西食物的执着与地道之审美,坨坨馍劲道而厚实,家中的红艳艳的辣椒挂满了墙壁,如吃面时总是大口大口地咀嚼从不矫情、不枝节、不表象……</p> <p class="ql-block">  罗小平认为,中国文化是谦卑内敛的。《道德经》里讲道,“大直若屈”,意思是说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换句话说,很直的东西给人感觉总有点弯曲。也就是说,你不要太钢、太硬,钢而硬亦舍,它总带点弯曲,有韵律,内在美。像万岁枯藤,苍茫老辣经历了千年风雨,其生命力依然茁壮、强大,书法就要追求这种线条。 </p> <p class="ql-block">  小平老师把生活量变化为艺术质变,他时常感叹“西红柿赚几分钱差价”的生命无常、“秦汉高古审美”的艺术有常,时到把属于奋斗的日子分解为若干音节,注入线条之中去演绎,植入墨色之中求共鸣。在我看来,同样是线条艺术,一般书家写出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或基本纪实,而小平老师写出的却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人生百味,生命思索及灵魂拷问。</p> <p class="ql-block">  小平老师从秦汉走来,对待人生,他有着恒久的自律自为。热爱生活是成风化人的基点,罗小平从人生的宽广舞台,沉浸式管窥书法所折射的艺术理想、德行尺度、时代主题,从自律自为的层面,形成进取的人生观,使生命历练胸怀梦想、挚爱家国、植根百姓。</p> <p class="ql-block">  罗小平給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以恒久的自律意识,时刻校正人生目的的方向所在、人生态度的意愿所系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所依,通过品德素养的自我完善,为实现艺术的德艺双馨打造现实主义体验平台;以恒常的自为观念,时刻找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通过宗旨观念的自我强化,为艺术作品鼓舞人、激励人、滋润人浇铸浪漫主义体悟阵地,用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连接起知信行的统一和学思用的并举。 </p><p class="ql-block"> 他创作的《曹孟德对酒诗》,不追求宏大叙事的结构性铺陈,而是以长期人生感悟中一份质朴的情愫为原点,用道德的量子去填补灵魂的黑洞,激越起对抽象实体和人生哲理的代入。简述之,罗小平的自律自为和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准度,擎架他能够站得更高,并站成一座新高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古奔腾的滔滔黄河,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毫不吝啬地赐给华夏儿女无数恩惠。黄河在渭南由北至南沿境流经合阳、大荔、华阴、潼关,至潼关与渭河、洛河交汇后入豫。</span>“西岳”华山地处华阴,山势巍峨独秀,陡峭奇险,上接层云,下通地脉,南接秦岭,北瞰黄渭。天地造化,孕育出黄河与华山相恋的故事: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场景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罗小平对章草的几十载迷恋,亦如关雎之长歌: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们不妨沿着小平老师走来的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他心底处,无疑就是章草。</p> <p class="ql-block">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汉兴,有草书。” 汉字的草化从秦代既有。汉初有了较为成熟的草书符号,称为“汉草”。汉草如同秦篆、汉隶、唐楷的概念一样,是具有篆隶特征的汉代草书存在。后而章草,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帝甚爱,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因上贵其迹,下而好之。故说章草是帝王达官、皇室贵族间交流的文字密码。其韵致流淌着篆隶笔意高贵的血脉。是文人士大夫在汉草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人文雅化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秦末汉初草书符号基本形成,东汉成熟,魏晋大盛。小平老师称其为“章草四百年”,是章草艺术的黄金历史时期。其命运与“四百年汉隶”惺惺相惜,“黄金期”过后在接下来的朝代似乎不见了踪影,尽管有元朝赵孟、明朝宋克等人偶作章草以雅玩,于寂寞平静千年的章草湖面,只是荡起几缕涟漪而已。</p><p class="ql-block"> 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沈曾植才使这绝响千年的书体大放异彩,尘封已久格调高古旷达,气息淳厚冲淡,气象万千的章草展示在世人眼前。继其之后书坛涌现出一大批以章草擅长的书家,如王世镗、王蘧常、郑诵先、高二适等。从今日展览获奖、入展作品中我们不难得知,章草书风再次回归。罗小平感慨良多:章草,只消吟诵,便风林秀木,萧瑟满怀。任何诠释的语言,都有添足之嫌。  </p> <p class="ql-block">  因考古的新发现,古人的笔墨重见天日,及印刷业的发展日益精良,我们能见到的资源远胜于历史上任何时代,对文字草化的整理与研究路途遥。汉草代表作有西汉的《敦煌马圈湾简牍》草书,淳厚绵古的西汉《神乌傅》,草隶风貌的《王杖十简》,质朴旷达的东汉《死驹劾状册》,厚重恣肆的东汉《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朴茂野逸的《建武五年劾状册》,生动鲜活的《永元器物薄》。</p> <p class="ql-block">  大量的汉草墨迹,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汉人草书的无穷魅力,令人神往。汉草是章草艺术及后世草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汉草之生发及章草的形成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地域有南北之分,书风有官与民之别,都影响着笔墨、字法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  章草存世经典法帖绝少,仅《急就章》《月仪章》《出师颂》《平复帖》而已。而《急就章》是宋宣和年间,颍昌叶梦得根据唐人临摹皇象的《急就章》墨迹,摹勒上石的,几经翻刻,已无法感受到皇象章草的真实形态。只能通过后世发掘的简牍帛书,感受章草的风神魅力。多年来,罗小平通过古人对汉草、章草形象化的描述,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去体会、寻绎内心深处的章草面目。想象“展指画地,以草刿壁” 对草书艺术狂热追求的景象。体会“和风吹林,偃草扇树”的从容婉约。“壮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的皇皇大气与高华。“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的雄强笔势……</p> <p class="ql-block">  对待章草,罗小平有充分的创作创新自信,入木三分的解构功力,营造章草艺术在当代审美的视觉通感。他把传统书法的中和之美与章草的形上之美结合起来,在立意上突出艺术创作的想象力与独创性;把传统碑学帖学的精华与现代技法技术的精粹结合起来,在表达上凸显艺术创作的非功利性与纯粹性;把线条组合的物理反应与墨色渲染的化学反应结合起来,在内涵上孕育审美判断的共同感觉力。</p> <p class="ql-block">  他入展第八届兰亭奖的章草作品《宋洪迈容斋随笔一则》,以散淡豁达的心境和汉草、汉隶等多体互补的心痕,把思想和线条的曼妙写出了秦汉雄风的模样,把意境和墨色的苍茫幻化为缭绕的香火,从而把自我意识的表现与生命本体的冲动布施在字里行间。换言之,罗小平的创新自信和对章草的深度解读,支持者他能够走得更实更深,并走出了又一重新境界。</p> <p class="ql-block">  用他的渭南话来讲是:章乃隶之捷,故章草笔意流淌篆隶高贵之气脉,心摹手追,寻绎章草魂魄。“蓄怒怫郁,放逸生奇。”芳蕤馥馥,繁霜摇落。韵如和风吹林,缓若小草扇树;穆如浑金璞玉、娇若螳螂抱枝。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追古法,抒新意。自谓尤可……借以八届兰亭之契机,书艺一途,再上征程。</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伙计们,抄家伙……</p><p class="ql-block">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的石头是华山……2015年女歌手谭维维带着几位秦腔老艺人唱起来《给你一点颜色看看》,高亢!嘹亮!酣畅淋漓,飞扬激越,一张口就把人带到秦川雄浑,江山辽阔的大西北。该曲已被载入欧美音乐教科书中,震撼全球。可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想,这几位老艺人从中起到的“传帮带”作用至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  说到“传帮带”,作为一名老师,罗小平想着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书法教学上,教育下一代,教育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他认为,这是文化兴国、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p><p class="ql-block"> 罗小平说,让自己的艺术魅力、审美的判断力、文化的内在精神,通过书法这个载体,向社会宣传、向书画爱好者讲述,让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一个传承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  让人更嫉妒的是,他受到了后清章草大家沈曾植的孙子沈之珍先生之器重,后者不吝家学,倾囊而出,在章草学习上给予其无私之助。罗小平的很多学习资源(如拓片、书籍、残纸图片)是绝无仅有的,他对章草的研究、认识程度以及章草资源的拥有,我敢肯定地说,全国首屈一指。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章草大典》所收集大多数资料,都是他一手提供的。其手书国学经典《大学》《中庸》,随后还将出版草书研究、论著等理论性的著作。罗小平认为,书法到一定程度,就得上升到思想理论,形成文字,让自己的书法思想流传于后人,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经典能够用书法作品表达出来,甚至出版出来,留给后人,传给后人。</p><p class="ql-block"> “后人再要创作,在我这基础上可以二度创作,站在我这梯子上写得更好。隶书《道德经》《千字文》等喜闻乐见的东西,通过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书学精神把字写好,传给后人,这是我最大的梦想。”罗小平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由书法家向艺术家转换、过渡,需要一个更高的层次。罗小平把诗词创作当作第二道场,近几年的全国联展,罗小平写的都是自作联赋。他全方位、立体式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极度的自律。他深信诗词写作之于修身养性具有辅助作用,从文学层面畅通诗词与艺术的联姻,创作出大量回味秦汉生涯、感念时代律动的优美诗词,这些已达到专业水准的作品,在中国当代书家里是屈指可数的。如他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展的汉古隶作品自作诗《丝路抒怀》:</p><p class="ql-block"> 朗朗神州世事荣,悠悠古道遍晖声。</p><p class="ql-block"> 张骞志业千秋赞,汉武功谋万代旌。</p><p class="ql-block"> 西望烽烟骄马逝,东瞻皓日大环明。</p><p class="ql-block"> 尧风舜雨滋黎庶,翰墨贤才笔意盈。</p> <p class="ql-block">  落款用了章草,古意厚荡,与正文书写交相辉映,笔墨工夫与诗文意境高度吻合,说明小平老师在践行“传帮带”过程中,对待历史有着高度的思想自觉。他正视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前提,从历史的纵深视野,全景式审视书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存在价值、发展趋势。用书法助于从思想自觉的层面,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铭记过去、活在当下、唤醒明天。</p> <p class="ql-block">  章草作为当代书法艺苑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它存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早已超越书法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它作为思想追问、精神领悟、情感皈依、个性驰骋的理想天地,所给予当代书坛的启迪和启示是十分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  一部《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我以为,《诗经》几乎全部是感性修饰的句子,唯有“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两句很理性,毫无修饰,但说透人生极致之理。其大抵意思是,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的好坏,不用他自己表达,看他与何人为伍,与何事为伴,便清楚了。以正能量的人相处久了,必以其优秀而优秀。何其有幸!认识了罗小平老师......</p> <p class="ql-block">  在当前章草乃至书法的发展道路上,如何适应新时代“两个结合”的现实需要、如何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真谛?从秦汉苍茫中走来的罗小平一直在不遗余力、不计得失,持之以恒地做着“传帮带”笔墨工作,唤醒章草:老秦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章草属于民族的,同样属于世界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于粤西鹿湖顶</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 梁事明,中共党员,广东兰石人,号习庐、墨茗草堂、三境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作品曾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三届行草书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赛事共10余次。入展获奖各省面向全国征稿举办的“云峰杯”、“康有为杯”、仰韶文化“彩陶坊杯”等全国书法赛事20余次。</p><p class="ql-block"> 近年利用微信平台发表《读迁记》、《回魏志》、《靠谱说》、《汉三颂》、《魏了隋》、《峄秦话》、《仰颜述》、《汉隶乡愁》、《文喜有喜》、《让草书回家》、《简介里 素非素 寒武纪》、《烟火烟霞 生存生活》、《税月芳华 牧草时光》等多篇书法散论20余万字,受到业内好评如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