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明清的展品了,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九宫长随”牙牌: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牙牌为“长随”(二等宦官)出入宫禁的通行牌,可悬挂于腰间,以备查验。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宫内设“十二监”,由太监充任。其中,“长随”是“十二监”中级别比较低的职务,明初定为从六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后升为正六品。</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较勤政时,太监只是在宫廷内干一些打杂的事,权力并不大。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边的太监,则太监的权力就可能急剧膨胀,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直接影响朝政乃至国家的兴衰。有明一代,太监之祸登峰造极,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害一时的阉党竖宦,加剧了明代的政治腐败。</p> <p class="ql-block"> 皇史宬“金匮”:明清时期(1368—19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正是体现“石室金匮”</span>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p><p class="ql-block"> 金匮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皇家档案特制装具,专门用于盛放皇帝实录、圣训。其中实录记载着帝王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圣训(明代称之为宝训)是皇帝谕旨的分类汇编。</p><p class="ql-block"> 金匮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高超的皇家工艺水平。金匮内为楠木材质并饰以万寿藤花黄绫,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匮时,确实要使用一定数量的黃金,主要用八成色金作为制造金匮的原料。称为“金匮”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 九龙九凤冠:又称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这顶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制作精美,镶嵌了115块天然红宝石和4414颗珍珠,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凤冠的制作工艺复杂,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和穿系等多种技艺。花丝是用金丝制作成各种形状,点翠则是用翠鸟的羽毛镶嵌在金银底托上,形成精美的图案。镶嵌则是用金属托固定宝石,穿系则是将珍珠等饰品穿孔串联起来。这些工艺的结合使得凤冠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这是国博十大镇馆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明永乐一宣徳(公元1403年 -1435年)。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的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 铜金刚铃,金刚杵:明宣德(公元1426年 1435年)。这套铜铃、铜杵为藏传佛教法器,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明廷布施给西藏拉萨寺院的礼物。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由达赖喇嘛当作生日礼物呈送给乾隆皇帝。西藏地区盛行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宣德年间(公元1403年-1435年),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宗教首领的笼络,明廷先后封授了三位地位很高的“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五位地位低一点的“教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八王”历代相承,各王定期或不定期地遣使向明朝进贡,他们随带马匹和其他特产,明廷也以绸缎、布帛、茶和钞等回赐。</p> <p class="ql-block">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一般认为,明代官窑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释》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勃泥青”</span>(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青花灵芝纹石榴尊:明宣德(公元1426年 1435年)。</p> <p class="ql-block"> 郑和铸铜钟:明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此钟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铸。</p><p class="ql-block"> 郑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领的庞大船队一般都要在福建长乐五虎门一带集结,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等候东北季风来临再扬帆出海。在等候季风期间,郑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庙行香布施。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准在长乐南山建天妃宫,并修葺天妃宫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郑和重修了天妃宫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据碑文可知,郑和在建三清宝殿时,曾铸钟设鼓供于殿内,以保佑航行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 斗彩婴戏纹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p> <p class="ql-block">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明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p> <p class="ql-block"> 青花八仙葫芦瓶: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嘉靖(公元1522年 1566年)。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嘉靖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经常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每次在宫中设坛斋醮,都要悬挂五色彩旗,用五彩“画符”以驱鬼辟邪,其间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供内廷醮坛用瓷器就达3万件。</p> <p class="ql-block">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 五彩瑞兽纹葵瓣觚:明万历(公元1573年 1620年)。</p> <p class="ql-block">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p> <p class="ql-block"> 白釉释迦牟尼坐像:明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此尊释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p><p class="ql-block"> 漳窑是指漳州的一处明、清瓷窑,曾以烧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漳窑出产的瓷器曾一度从那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该港迅速衰落。开禁后未能恢复。其商贸地位逐渐被临近的厦门所取代,月港连同漳窑古窑址遂湮没无闻。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窑米色瓷的产地在华安县的上、下东溪一带,正好与这件瓷像的款识“漳州府东溪乡”相吻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漳窑烧造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杯:明(公元1368-1644年)。掐丝珐琅工艺是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进的一种新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属胎器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丝珐琅器有 “景泰年制”款,所以有“景泰蓝”之称。</p> <p class="ql-block"> 景泰款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瓶:明。</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鼎:明。</p> <p class="ql-block"> 剔红花鸟纹长方盒: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长方形漆盒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是明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宋元时期,明代有所发展。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嘉靖年间,大批云南工匠被选进京,将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熱棱角的云南雕漆风格带入宫廷,使滇派剔红主导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宫廷雕漆。万历时,剔红刀法转向细密。</p> <p class="ql-block">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明(公元1368年-1644年)。此执壶黑漆锡胎,壶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装饰技法。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各种浮雕花纹。</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扬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二瞻是新安派名画家查士标的字,将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盘与名画家的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工艺史上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朱三松竹雕人物笔筒:明。</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宝”玉印:清。大政殿是沈阳故宫建筑之一,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处理政务的地方。清制皇帝之印被称为“宝”。</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调兵信牌:清。牌上所刻“宽温仁圣皇帝”为皇太极的尊号。</p> <p class="ql-block"> 《巡视台阳图卷 》(复制品):清(公元1644-1911年)。清廷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设置巡台御史,监督台湾官员的政务,并随时向中央参奏。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北征督运图》(复制品):清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绢本、设色。准喝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一部。自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起,准噶尔部屡次举兵南犯,甚至威胁到清朝京师的安金。康熙三十四、三十六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准噶尔部首领喝尔丹兵败服毒自尽。</p><p class="ql-block"> 图册描绘的是康熙三十四年冬至三十六年秋,清军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西路军粮督运官范承烈向喀尔喀蒙古克鲁伦河和翁金河前线两次运输军粮的情景。图册对军粮运输的道路里程,运粮的官兵、民夫、马驮、车辆以及粮台、驿站、武器、旌旗等均有生动描绘,属纪实性绘画作品。签题“北征督运图”。末开款署“广陵勇之鼎谨绘”,钤白文“禹之鼎印”“慎斋”印,为伪题。</p> <p class="ql-block"> 天蓝釉菊瓣尊:清康熙(公元1662年 1722年)。</p> <p class="ql-block"> 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 粉彩梅竹双燕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p> <p class="ql-block"> 窑变石榴尊:雍正(公元1723年 1735年)。</p><p class="ql-block"> 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清 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 <p class="ql-block"> 胭脂水釉碗:清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 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p> <p class="ql-block"> 粉彩镂空转心瓶: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谱音,蕴含着“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为明证。</p><p class="ql-block"> 据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专门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唐人郑锡在《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后用以颂扬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海晏堂亦沦为废墟。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 1795年)。盒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p> <p class="ql-block"> 军用“国姓瓶”:清,1954年福建福州新华西路出土。这是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时用的火药弹。郑成功曾在南明隆武朝受赐国姓“朱”,俗称“国姓爷”,这种火药弹因此得名“国姓瓶”。</p> <p class="ql-block"> 黑绒嵌银花撒袋(弓箭袋):清(公元1644年 1911年)。撒袋,又称櫜鞬,是盛装弓、箭的器物。此撒袋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台吉敦多布达什进呈给乾隆皇帝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土尔扈特部原为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随着准噶尔部的崛起与扩张,土尔扈特部被迫离开故土来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游牧。随着俄国势力的扩张,土尔扈特逐渐受制于俄国。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为摆脱俄国的控制,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重重阻挠返回故土。乾隆帝在热河接见渥巴锡等首领,并赐宴避暑山庄万树园;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石立于普陀宗乘之庙以示纪念;用优厚的赈济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众。</p> <p class="ql-block"> 五世达赖铜鎏金像:清,五世达赖名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一1682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应请率侍从3000人到达北京,与顺治帝在南苑相会,居住在专为他修建的黄寺。次年在返回途中接到顺治帝颁给他的金册、金印,被正式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p> <p class="ql-block"> “皇帝之宝”玉玺:清(公元1644年-1911年)。印文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皇帝之宝”属乾隆帝钦定的二十五宝之一,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颁发诏书等时均须钤用“皇帝之宝”,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最广。皇帝印章称为“御宝”,置于故宫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统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 红地织金云龙缎:清(公元1644年-1911年)。云龙缎匹,色泽明艳华丽,是江南织造局为宫廷所用专门织造的。</p><p class="ql-block"> 清承明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专办宫延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管理各地织造衙门事务的官员(主要来自内务府)通称织造。清代江南织造机构通常分为两部分,织造衙门是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造局是经营管理生产的官局工场。至乾隆时期,请代纺织业的发展达到顶峰,从业者数量激增,分工更细致,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品类多质好。从业者工艺精湛,以织方纹和龙凤纹著称。江宁(今南京)与苏州地区,到乾隆时期更是户户习织,专其业者不下万家。</p> <p class="ql-block"> 《乾隆南巡图》第一卷之“前门街市”(复制品):清(公元1644年-1911年)徐扬绘纸本,设色。《乾隆南巡图》是描绘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图卷由宫延画师徐扬奉命以“御制诗意为图”,共十二卷。图卷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锦绣江山和士农工商、官民人等的风情世态。第一卷“启跸京师”描绘的是乾隆帝自乾清门启銮,出正阳门,右转沿西河沿大街西行,过宣武门,出广宁(安)门,经宛平县拱极城,至卢沟桥,再过长新(辛)店,前往良乡县黄新庄行宫的情景。画面上店铺林立、招幌满目、人来人往,展现了当时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盛世滋生图》(张毓峰摹绘):原作清 徐扬 ,纸本。此图卷又名《姑苏繁华图》,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物产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景象。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人。</p> <p class="ql-block"> “天下一木濑大和守藤原信重作”铜镜:日本 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 1868年)制,1947年福建泉州开元寺出土。此镜是日本江户初期的作品,大约在明末传入中国,供奉给泉州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 《东宁陈氏番俗图》(复制品):清(公元1644年 1911年)陈士俊绘,纸本,设色。此图册描绘的是十八世纪台湾风土民情,其中有十八幅专门描绘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的场景,包括刈禾、收贮、番戏、捕鱼、渡溪、捕鹿、捕野牛等二十四项内容:植物图十一幅,动物图三幅,题跋三幅。“东宁”即明郑经时台湾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清廷统一台湾后,使台湾的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又设巡台御史,加强对台湾事务的管理。此后,随着内地官员及学者赴台的机会增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台湾风土民情的著述相继出现,著名者有乾隆初年的《番社采风图考》。此图册内容与《番社采风图考》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 达斡尔族绣花烟荷包:清</p><p class="ql-block"> 抹红莲花纹瓷瓶:江西景德镇民窑烧造,专为藏族人民播花供佛使用。</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压花桦皮盒:清。 </p> <p class="ql-block"> 蒙古刀具:清。</p> <p class="ql-block"> 生丝:清。</p> <p class="ql-block"> 青花楼阁圆盘:清,这是一件清代外销瓷器。</p> <p class="ql-block"> 野菊飞鸟纹七宝珐琅瓶:这是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七宝又称七宝烧,是日本的传统工艺,类似于中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工艺。</p> <p class="ql-block"> 黑漆描金山水大笔筒:这是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凸花金鹿故事银钵:这是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朝的礼物。银钵上的纹饰表现的是柬埔寨的《金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彩双鹰纹药罐;这是康熙年间俄皇彼得大帝在中国定烧的药瓶。</p> <p class="ql-block"> 金花铁插刀:这是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尼泊尔国王拉特纳巴送给清朝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清(公元1644年 1911年),长97.7厘米。钢质腰刀,手柄为青玉质地,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据其上所系羊皮标签可知,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呈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为了取得在中国的商务利益与外交利益,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借为祝贺乾隆帝八十三岁万寿节,携厚礼、乘舰船前来中国。在经过九个月的慢长航行后,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广州,并北上京城。随后,使团主要成员进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发生了著名的“礼仪之争”。“礼仪之争”虽最终化解,然英使团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愿望落空。中国错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四十余年后,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早已腐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德国望远镜</span></p> <p class="ql-block"> 马戛尔尼使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团场面: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乘舰船前来中国。使团一行七百余人,携带大量礼品,有天文与地理仪器、乐器、钟表、船只模型等。他们于1793年7月25 日达到大沽口登陆,后往北京,主要成员赴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皇帝。清政府官员与使团成员曾就觐见皇帝行跪礼发生争执。最后,马戛尔尼行单膝下跪之礼。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会见了英使团。</p> <p class="ql-block"> 木雕牧童骑牛像:清</p> <p class="ql-block"> 黄料夔纹诗句瓶:清</p> <p class="ql-block"> 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清</p> <p class="ql-block"> 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清</p> <p class="ql-block"> 雕孔雀端砚:清。端砚为砚中名品,砚石产于高要县(今属广东省),呈深紫色,其质地堅细柔润。</p><p class="ql-block"> 粉彩描金云龙纹瓷管笔:清</p><p class="ql-block"> 程君房造“玄玉”墨:明</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墨:清</p> <p class="ql-block"> 大龙邮票:公元1878年,这是中国最早发行的邮票,一套三枚,面值分别为1分银、3分银和5分银,图案中间为代表中国的蟠龙形象。</p><p class="ql-block"> 1866年,清政府将递送各国使馆信件的工作交由海关负责。从1878年起,先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登州、九江、镇江的海关设立书信局,兼收民信,开始发行邮票,是为中国近代邮政之始。1888年发行小龙邮票。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p> <p class="ql-block"> 中国早期的电话机:晚清(公元1840年 1911年)。这是中国早期的电话机。从颜色和双龙图案判断,可能是专供皇家使用的专线电话机。</p><p class="ql-block"> 1882年,电话机传入中国,称之为“德律风”(telephone)。1902年,为了便于慈禧太后遥控外交事务,在她居住的额和园和北京城内的外务部之间铺设了专用电话线。6年后,又在颐和园的水木自亲殿和西苑的来薰风门东配殿之间装设了电话机,专备她与光绪皇帝使用。1910年,紫禁城内的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也安上了电话机。</p> <p class="ql-block"> 大清银行纸币:晚清</p> <p class="ql-block"> 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钞票:晚清</p> <p class="ql-block"> 出使德国大臣发给江绍沅的护照:公元1907年。</p> <p class="ql-block"> 股票取息账:公元1906年。</p> <p class="ql-block"> 鸦片烟枪:晚清。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这是当时吸食鸦片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铺首: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肆无忌惮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圆明园。此铺首为圆明园劫后遗物,上铸有铭文“圆明园长春园面玲珑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1750年)”。</p><p class="ql-block"> 《开天主教禁纪略》稿本:晚清 翁同穌著。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法国传教士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依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其他国家的传教士也获得了同等权利。这是道光年间常熟翁氏所藏《开天主教禁纪略》稿本,记录中国开放教禁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天球仪:清 齐彦槐制。这是根据天象计时的仪器,内部仿钟表的办法,用“钢肠”(发条)作动力,自动运转报时,制成于公元1830年(道光十年)。齐彦槐(公元1774年-1841年),字梅麓,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清代科学家,对天文学和农田水利的研究都有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水浒人物黑漆嵌螺钿方茶盘: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约公元1296年一约1370年),江苏兴化(一说浙江钱塘)人。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着眼于“官逼民反”,对朝廷的腐败虚伪、官场的肮脏黑暗作了有力的揭露,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p> <p class="ql-block"> “闹天宫”苏州桃花坞印板:清(公元1644年—1911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公元1500年—1582年),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想象新奇、语言诙谐、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极为鲜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与虚幻相交织的多彩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光复纪念杯:公元1912年,1979年王树伟捐。</p> <p class="ql-block"> 国宝终于整理完毕,用了一天时间(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参观展览,整理却历时三个月,因为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通过整理这些图片资料,犹如从头学习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还特别形象、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机会还要去,那里好像成了寄托情怀的地方,有点离不开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