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风农场 故地重游的感慨

张兰

<p class="ql-block">冬到深处,寒自来。上海的12月份己经一波一波的冷空气接着来了,天气晴冷,最底温度己至零下。崇明岛的温度比市区还要低2一3度。我们一行农场知青早在11月份就己预定12月17日一19日来陈家镇永昶生态农庄休闲三天两晚。一起回东风农场二机耕队去看看,一起回忆回忆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让我们为之奋斗七八年,有些知青甚至奋斗十几年的这片土地崇明岛东风农场。</p> <p class="ql-block">首先介绍一下崇明岛,是祖国的第三大岛屿。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平均气温16.5度。</p><p class="ql-block">崇明岛的形成主要由于长江泥沙冲积作用,特别近代以来,长江泥沙不断淤积使得崇明岛的面积逐渐扩大。</p><p class="ql-block">现在崇明岛的面积为1269.1平方公里,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p><p class="ql-block">崇明岛现在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土地肥沃,林木茂密,物产丰富,现在己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但上世纪50一60年代还是很贫瘠的。</p> <p class="ql-block">1958年崇明岛大部分划归上海市管辖后,大规模围垦活动正式开始。1959年围垦6万多亩土地成立国营崇明县新海农场。是上海市在崇明岛上的第一个国营农场。1960年长宁区,徐汇区,卢湾区在这里围垦建畜牧场,1963年更名长征农场。</p><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崇明在东平沙围垦建立东平农场,随后,杨浦区,闸北区在此围垦建立畜牧场,最终在1966年更名为上海市东风农场。</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许多农场的建立就不一一叙述了。这些农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崇明岛的面貌,也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都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生多灾多难,碰上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1959年一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当年正是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由于粮食物资短缺,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现在许多人回忆那段时间,仍然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1966年一1976年我们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时正是我们学知识的年代。遭遇了学校停课,到处文攻武斗,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最好机会。在动荡中成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中央高层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城市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自1968年到197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结束,整整十年,共有2000多万知青加入到这场堪称颠覆性的特殊运动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行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都被卷入了这场上山下乡运动中,从大上海来到崇明岛的东风农场二机耕队,有人被分配去学开拖拉机,有人被分配去修理间开车床,有人分配去学电焊工,有人被分配进食堂,有人被分配进菜园班。但大多数人被分配去学开拖拉机,学耕地,学打旋转犁,学平整,学习联合收割机,学开沟,学开播种机,学跑运输。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这些知青学习了许多农耕技术。成为二机耕的技术骨干。1</p> <p class="ql-block">12月18日我们一行17位农场知青驱车去了东风农场二机耕队,故地重游。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景己今非昔比,人也今非昔比。拖拉机己升级到八十匹马,非常高大,而且车子都是密闭的,里面还有空调。以前只有五十匹马,很小巧,车棚都是自己敲出来的。大家参观了现在的机耕队,都很感慨,天很冷,风很大,但我们热情高涨,抢着和这些高大的拖拉机拍照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家看到这片土地,看到车库里停着的许多拖拉机,看到门前的机耕路,看到门前的那条沟,许多回忆湧上心头,当年农忙时每天傍晚,在晚霞的印照下,拖拉机都排着队回来了,那时经常有拖拉机翻进沟里,还有一次一部拖拉机冲进了河里。</p><p class="ql-block">那时晚上加班生产队还提供夜点心,在物资匮乏,粮食紧俏的年代,晚上有一顿夜点心,能吃好一点儿,能吃饱一点儿,是那个年代很幸福很奢侈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天热出车驾驶员经常带回来生产队送的瓜果,让他们饱餐一顿。</p><p class="ql-block">当然有快乐也有痛苦,到了冬天,拖拉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拖拉机的车棚不挡风,驾驶员都是顶着刺骨的寒风出车。特别是冬天的早上,车库里启动拖拉机都是大费周章。</p><p class="ql-block">冬天不忙时,机耕队没有农活时,整个机耕队就要和生产队一起开河挖淤泥,记得崇明岛冬天非常寒冷,我们就睡在铺点稻草的地上,白天顶着寒风在大堤上挑起两块很重的淤泥,来来回回不知道挑多少趟。肩膀都挑肿了。</p><p class="ql-block">崇明的冬天很冷风很大,职工宿舍的窗孑都做的很粗糙不密封,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一床被子盖不暖和,只能用盐水瓶冲一瓶厨房里带着油花的热水暖暖脚,就是这样,寒冷的冬天经常冻的睡不着觉。那时年轻,吃了很多苦,也就这么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青涩的我们背井离乡踏入这片陌生的土地,以坚韧和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用热血铸就经典,用岁月的磨砺与那些不可抗拒的命运作挑战,将我们最好的年华,将我们的青春和汗水播撤在这片广袤的田野里。</p> <p class="ql-block">1978年年底,中央同意知青可以回城,1979年知青回城己大规模展开。这要感谢云南知青的集体抗争,这些云南支边青年条件更艰苦,看不到前途,不回城,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命运,他们上访,他们卧轨,他们集体绝食,他们集体抗争,要求返城愿望非常迫切。是云南知青的努力,最后中央被迫同意全国知青大返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知青随着知青大返城潮流被卷回了上海。但这些知青回城后又面临住房困难,就业问题及因住房困难和家人的关系问题,许多知青户口虽然回到上海,但确因各种问题成了二等公民。</p><p class="ql-block">一个知青的故事是故事,干万个知青的故事就是历史。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我们这一辈知青回城后遇上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来我国。促进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多彩。</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农场知青回城以后通过40多年的拼博,努力,奋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都己成了有房有车一族,过上退休后逍遥快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说陈家镇永昶生态农庄,虽说住的房间有点小,卫生间也有有点小,但农庄的餐食很丰富,很美味,厨师很懂得上海人的口味,烧的红烧肉软糯香甜,海鳗鲜美,三黄鸡嫩而香,每顿菜不重样,八至九人一桌,也是14个菜,菜量很足。大家吃的都心满意足,味蕾爆盆,顿顿大饱口福。天天象过年。而且价格不贵,仅仅110元一天,连吃带住。</p><p class="ql-block">以后就是为了满足我的味蕾,我还会再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谢谢🙏您进来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