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读唐代诗人杜甫的《冬至》

你不懂我心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属于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冬至一般都在公历12月21-23日左右,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最冷的一天。总体来说,进入冬至以后,全国气温都有所下降。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p> <p class="ql-block">  提起冬至,除了寒冷,黑夜最长之外,北方人最先想到的是吃饺子,而南方人的食物则很多,汤圆、年糕、麻糍等等都是南方冬至会吃的节日食物。</p> <p class="ql-block">  冬至,这个标志着一年中最长夜和阳气初生的特殊日子,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感慨时光的重要时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冬至》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 冬至</p><p class="ql-block"> (唐)杜甫</p><p class="ql-block"> 年年至日长为客,</p><p class="ql-block"> 忽忽穷愁泥杀人。</p><p class="ql-block"> 江上形容吾独老,</p><p class="ql-block"> 天边风俗自相亲。</p><p class="ql-block"> 杖藜雪后临丹壑,</p><p class="ql-block"> 呜玉朝来散紫宸。</p><p class="ql-block"> 心折此时无一寸,</p><p class="ql-block"> 路迷何处见三秦。</p> <p class="ql-block">  读罢此诗,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思绪,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冬至》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这是他安史之乱后弃官飘零的第9个冬至日。诗中“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一句,开篇即点出了诗人年年漂泊、穷愁潦倒的无奈与悲凉。杜甫一生漂泊不定,晚年更是流寓江湖,这种长期的异乡为客、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苦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孤独衰老的形象与对远方家乡的思念。杜甫流寓江湖,自照形貌,仿佛只有自己是独自衰老,而万里天涯的风俗人情也仿佛各自相亲,更加衬托出他的孤独与憔悴。</p><p class="ql-block">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两句,诗人通过回忆往昔在朝廷中的生活,与当前孤独漂泊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杖藜雪后临丹壑,是诗人对眼前荒凉景象的描绘;而鸣玉朝来散紫宸,则是他对往昔繁华岁月的回忆。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爆发。长期的漂泊与穷愁,使他的内心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他心乱眼迷,不知归途何在。这种迷茫与无助,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冬至》一诗,不仅是他个人遭遇的凄凉写照,更是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关心的体现。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无尽辛酸与悲涼。读罢此诗,我们不仅为杜甫的遭遇感到同情与悲哀,更被他那种在逆境中仍不失乐观与期望的人生态度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节,但正如杜甫在《小至》中所写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过后,春天终将到来。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与困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