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眷恋

董国平

<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梦回故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以及童年时一桩桩、一件件充满趣味的事儿,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那或浓或淡却始终萦绕于心的故乡情,也在这梦境与回忆的交织中,愈发显得醇厚深沉。</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坐落在那以贫瘠闻名甲天下的西吉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二三十户人家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却又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房屋的造型各有千秋,每一栋都带着独属于自家的韵味,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然而,无论这些房屋外观如何千差万别,每家都有一间上房,那是一进大门便能映入眼帘的正房,承载着一家之中最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逢年过节,或是家里迎来送往有了大事小情,这上房便成了招待贵宾客人的专属场所。在乡村质朴的传统里,这无疑是对来客表达敬重的最高礼节。平日里,上房是家中长辈安身居住之所,若是有客人登门拜访,家中的子女们都会自觉地退避到偏房之中,静静等候。倘若没有长辈的呼唤,一般情况下,孩子们是断不会随意跨过那上房的门槛的,仿佛那道门槛隔开的,是长幼有序的传统与礼数。而当客人起身告辞时,无论一家人当时正忙着怎样重要的活计,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一切,齐齐出动,热情洋溢地将客人一路欢送到大门外,那真诚而又隆重的场面,尽显这个家庭的知书达理、家教优良。</p> <p class="ql-block">生于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故乡的农村生活并不富裕,家中自然也拿不出什么山珍海味来款待来客,而烙油饼便成了最为常见且受欢迎的待客美食。犹记得每年春种的时节,父亲常年在外教书,对于田间地头的庄稼活计着实有些生疏,好在村上有几位种庄稼的老把式,他们总是热心地前来帮忙播种。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母亲总会拿出家里最白的面粉,配上平日里舍不得多用的最好的胡麻油,精心地为客人们烙上厚厚的一摞油饼。那油饼,刚出锅时,香气四溢,弥漫在整个小院之中,引得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吃得心满意足。待他们离去后,我们这些平日里只能对着杂粮馍馍、黑面馍馍果腹的孩子,便如同脱缰的小野马一般,迫不及待地冲进上房,争抢着客人们吃剩下的油饼。那油饼的滋味啊,至今回想起来,似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葱花的独特余香,萦绕在舌尖,久久不散。小时候的我们,也曾懵懂无知地抱怨过母亲,为何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客人,而让自家人只能日复一日地吃着那些粗茶淡饭。如今想来,那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待客之道,蕴含着一个家庭最质朴的家风家教,彰显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礼数与情谊!</p> <p class="ql-block">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刚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家里没有强壮的劳动力,田间地头的诸多事务便全都落在了母亲柔弱却又坚强的肩膀上。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个,每日天还未亮便扛着农具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奔波在学种庄稼、收庄稼的艰辛过程里。别看我们这一群不过是半大的孩子,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与以身作则的带领下,竟也如同那不畏艰难的小小战士,和母亲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打出了一片丰收的江山。每年秋收时节,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而欣慰的笑容。村里那些有着多年务农经验的老农户们,常常会来到我家地头,与母亲闲聊时,总会忍不住对母亲竖起大拇指,赞叹我们家的农田被侍弄得井井有条,那粮食庄稼的收成竟然比许多专业农户还要好上几分,纷纷前来向母亲请教种庄稼的宝贵经验。而母亲总是带着她那一贯的风趣,笑着回应道:“我哪有什么特别的妙招呀,不过就是懂得勤能补拙的道理罢了。只要用心去务农,把农田侍弄得肥沃起来,庄稼自然就会长得好。只是这些年,着实亏待了我家这几个还没长大的娃娃,他们年纪虽小,可干起农活来,那也是不含糊,实实在在地帮了大忙呢。”</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因为父亲长期在外教书,无暇顾及家中事务的缘故吧,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家中里里外外的琐碎活计,大到春种秋收,小到柴米油盐,以及邻里之间复杂的人际交往,无一不是母亲一人在默默操持打理着。在母亲不辞辛劳、事无巨细的精心经营下,我们家的日子就如同那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家中的存粮可谓是盆满钵满,生活条件也有了显而易见的好转。曾经那破旧的房屋逐渐被新式的双梁大上房以及整齐的四合院所取代,在整个村子里显得格外亮眼。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里的人们纷纷将赞许的目光投向了我们这个原本缺乏劳力的家庭,更投向了那位朴实勤劳、坚毅能干的母亲身上,母亲也因此成为了村里人口中夸赞的对象,备受大家的敬重。</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无情,命运的车轮终究还是带来了伤痛与离别。2018 年,母亲因疾病缠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从城里以及四面八方赶来为母亲送行的乡亲们,挤满了小小的村落,他们的眼中满含着悲痛与不舍,嘴里念叨着的,依然是对母亲持家之道和家风家教的赞叹,言语之间,对母亲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母亲走了,可她留下的那些美好品德与温暖回忆,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姊妹几个各自为生活奔波忙碌,被家庭与工作的琐事缠身,相聚在一起的时光变得愈发稀少。唯有每年到了母亲祭日的时候,兄弟姐妹们才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怀着虔诚与思念,回到那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故居,短暂地相聚在一起。在那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小院里,我们默默地缅怀着母亲,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慨与眷恋。</p><p class="ql-block">身处异乡的漫长岁月里,思念母亲、思念故乡已然成为了我心底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深深痕迹,宛如一支悠远的笛,那笛音袅袅,总是在不经意间,轻轻地萦绕在耳畔,更悠悠地萦绕在心头。无论我走得多远,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只要一回想起故乡的那片山水,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那亲切的乡音乡情,思念的潮水便会不受控制地汹涌而来,瞬间将我淹没。那笛音奏响的,分明是每一个游子对故乡那份浓重而深沉的思恋啊,它承载着往昔岁月里所有的温暖与美好,时刻牵扯着我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让我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