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旅游五-国殇墓园,和顺古镇

老太

<p class="ql-block">位于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职楚辞“国殇”之篇名,题为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跟随众多的游客,我和他们一样,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走进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警钟山,原名挂榜岩。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南侵,轰炸浙江城乡。1938年,为防日军空袭,于挂榜岩顶设立防空警报台,悬铜钟一口,敲钟报警。警报一响,倾城百姓即携带“警报袋”(一种自制的布袋),纷纷出城躲避,呼称“逃警报”。挂榜岩由此而被名为警钟山。警钟山是1941年4月19日、5月19日日机两次狂轰滥炸新昌县城而酿成“新昌剩只角”惨案的重要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和平鸽站在警钟之上,时刻提醒着人们,今天的和平是无数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倍加珍惜。警示后人不忘国耻。钟声寓意着警钟长鸣,而和平鸽与警钟相互映衬。和平鸽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表达了对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牺牲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才赢得了胜利。长长碑文我将它摘录保存。</p> <p class="ql-block">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腾冲地位的重要性,历代这里都有重兵驻守,明代时还专门建立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p> <p class="ql-block">童子军雕塑逐渐显现于眼前,他们或手持步枪,目光坚定;或紧握双拳,誓死不屈。这些雕塑,虽静默无言,却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张问德-怒斥日寇 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 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招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辞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云南腾冲人,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十二年,在北洋政府担任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把日寇阻挡在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史迪威将军和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史迪威美军陆军上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美国援华抗日的著名将领,为中国抗日做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是腾冲国殇墓园里的寸大进塑像,抗日期间他将家产变卖购买了几十辆卡车捐献给国民军,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三个儿子无一生还。腾冲沦陷后88岁的寸大进老人绝食身亡。死时双拳紧握,一脸傲然。</p> <p class="ql-block">寸大进儿子长眠此地。</p> <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食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3346座墓碑下面埋葬的就是曾经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远征军英雄。一共分成72余列,四大块,8小块。代表这些远征军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及军街,碑下埋葬烈士骨灰。</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过,心情十分沉重。</p> <p class="ql-block">民国33年,滇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盟军军队来华助战,在收复腾冲中,美国少校麦姆瑞等19名官兵壮烈牺牲,兹立石以慰英灵。</p> <p class="ql-block">人民不会忘记你们。</p> <p class="ql-block">抗日英雄纪念碑,让我们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烈士墓前有以藏重康美为首的4名日本军官雕像跪在那里,那些打仗死了的日本鬼子的尸骨,都被扔在旁边又小又简陋的“倭冢”里了。日方多次就此事进行交涉,希望我国把这些有损日方形象的因素给撤掉,对于这种无理要求,我国直接提出三个条件:首先,把日本国内的“靖国神社”给拆掉,而且要停止所有的供奉活动。第二,得依照历史事实对日本的教科书进行修订。第三,要向腾冲的烈士道歉,还要向所有曾遭受日军侵害的中国人道歉。只要日方做到上面这三点,咱们国家就会撤掉那些相应的受罚雕像。</p> <p class="ql-block">那些不敢承认历史的日本人,这么多年了,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呢。这就注定了这群倭寇的尸骨只能在华夏大地给护国英烈们一直跪着,就像那些不敢正视历史的岛国人似的。</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为重檐敬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卦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群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援章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 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碧血千秋为国殇墓园落成之日蒋中正题写。</p> <p class="ql-block">祠前平台正中嵌有“碧血千秋”,蒋中正题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李根源书,彭伟武刻石。墓园中贯穿这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祠内墙壁上镶嵌孙中山先生肖像,两侧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两旁分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中嵌“总理遗嘱”。</p> <p class="ql-block">两侧墙壁上密密麻麻,名录墙上刻满11万6千多名远征军烈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比崇敬为国捐躯英烈,献上鲜花,表达小小心意</p> <p class="ql-block">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厅墙面上整齐排列着远征军阵亡将士遗留下来的军帽,地上则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点,云南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说起。</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了滇西边境,彻底截断了滇缅公路,那可是抗战时期国内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1944年5月,派驻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决定发起滇西反攻战,要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让援华物资能顺利进入国内的抗战后方。与缅甸接壤的腾冲,便是这场反攻战最主要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占据腾冲的是日军歩兵第148联队藏重康美所部约有7000余人,配备了步兵、炮兵、骑兵等,他们围绕腾冲城及周边修筑了大量坚固工事,据险扼守。1945年5月11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约5万余人,在霍揆彰将军的指挥下实施腾冲反攻战。按理说当时战争双方兵力比列达7:1,拿下腾冲市很轻松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整个战役打了127天,以远征军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为代价,才全歼日寇,最终拿下腾冲城。为了帮助远征军的反攻,腾冲及周围的的老百姓出动了约46000多民工,为部队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其中还有不少民工在这场战役中捐躯,一寸山河一寸血。</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从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146公里。从下关至畹町546公里的“滇缅公路”西段,于1937年12月动工,龙云发布《非常时期法》,以“鸡毛信加手铐”令各县县长上路督察施工,沿线17个县每天修路民工达十多万人,死于坠崖、疫瘴者3000余人,于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等10万大军沿滇缅公路入缅,与盟军协同作战。</p><p class="ql-block">日军第56师团,突然北进袭击腊戌和云南边陲要镇畹町等地,以“千里奔袭”之势于5月5日直抵怒江惠通桥,完成对远征军全面的战略包围。中国远征军分数路突围,有向印度方向撤退的,有翻越野人山撤回国内的,10万远征军伤亡过半,成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最悲惨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关键时刻,我军炸掉怒江惠通桥, 在250公里的江防上布设重兵,与敌形成隔江对峙之势。</p> <p class="ql-block">克莱尔•李•陈纳德(1893-1958),美国德克萨斯州人。1941年8月受国民政府委托,接收美国援助的100架P-40战斗机,组建“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加入中国抗日战争,被称为“飞虎队”,仅一年多时间就击毁日军飞机200多架。1943年,陈纳德恢复美国军籍,晋升为扩编后“美国第14航空队”少将司令,飞机总数达1000多架,2万多地勤、空勤、作战人员分别驻守云南各地机场。1943年11月,美国航校代培中国空军人员回国,中美空军混合联队成立,在日后滇西反攻中,发挥了制胜作用。</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满墙壁的军帽,这些是远征军阵亡将士遗留下来的军帽,每个帽子下面都是一个战士的身躯。感慨万分,摘录一首诗; 浴血滇西何壮哉,国殇墓地几人哀。山河破碎英雄泪,化作碑丛告后来</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和顺村</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四个字“文治光昌”,讲的是只有重视文化教育,才能使后代子孙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秀丽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也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乡村图书馆藏书最大的,共计藏书有11万册之多。</p> <p class="ql-block">尤其古迹最为珍贵,它们都放在后面的珍藏楼里。</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这里供奉文昌帝君地方,它掌管文运和功名。</p> <p class="ql-block">和顺马帮博物馆,因和顺位于边疆地带,和印度缅甸靠的很近,马帮文化十分兴融,出国做生意人很多,它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p> <p class="ql-block">商人可以在这里歇脚。</p> <p class="ql-block">好潇洒,可以躲在这里喝茶……</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第</p> <p class="ql-block">被授予一品振威将军,在清代是从一品。</p> <p class="ql-block">最独温柔的洗衣厅,有雨遮盖。</p> <p class="ql-block">洗衣厅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到达水上码头,我们沿着小河边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前一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后一桥建于1921年。两座桥形如双虹卧波,名为双虹桥。</p> <p class="ql-block">守卫边疆的人们。经过风风雨雨,已经在这里扎根,形成各个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分别供奉不同姓氏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充满了古朴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还融入了东南亚风情。古镇内分布着众多寺院、道观、祠堂和小巷,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充满了历史韵味‌,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愿我们大家永远和睦相处,长长久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