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安第斯陶

万里云山⛅

<p class="ql-block">秘鲁,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以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茂密的亚马逊雨林和辽阔的太平洋海岸而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半腰的城市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印加文明的遗迹;马丘比丘不仅是印加文明的象征,也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之一。<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f1f10w"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香巴拉民族民间美术陈列馆</a></p> <p class="ql-block">为抵御1532年西班牙人的进入,阿兹特克人在高山之腰建造了城市马丘比丘,一如云南哈尼先民历代建造的高入云天的元阳、红河哈尼梯田,两大世界文化遗产都创造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丘比丘难遇今天没有云雾</p> <p class="ql-block">大羊驼</p> <p class="ql-block">秘鲁是美洲大陆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小北文明的发源地。小北文明促进了多个小王国和部落的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第斯山冰湖</p> <p class="ql-block">亚马逊雨林(一)</p> <p class="ql-block">亚马逊雨林(二)</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海岸</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000年一前1500年,规模化村落形成,早期文化出现。陶器和各类艺术的逐渐繁荣,开启了秘鲁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猫面马镫口陶瓶</p><p class="ql-block">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前500年</p> <p class="ql-block">雕花凤螺小号</p><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公元前900年一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出土于查文德万塔尔神庙。通体雕刻的纹饰是典型的查文和库比斯尼克宗教艺术中的神话生物。</p><p class="ql-block">印加人认为海螺中居住着邪恶和妖魔,能够在战争中吹响冲锋号,摧毁敌人。</p> <p class="ql-block">人像马镫口陶瓶</p><p class="ql-block">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一张伤痕累累的面孔,并以朱砂进行彩绘。</p> <p class="ql-block">小北文明包涵查文、库比斯尼克、纳斯卡、莫切、迪亚瓦纳科、瓦里和西坎等古老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脸圆柱形陶碗</p><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前500年</p><p class="ql-block">一张拟人化的脸,交错的獠牙显示其同时具有猫科动物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带榫石雕头像</p><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公元前900年一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展示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人转变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猫科动物的过程。致幻产生恍惚,祭司通往神灵世界。</p> <p class="ql-block">彩绘大羊驼碗</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公元200一400年</p><p class="ql-block">描绘一只脖子上栓有绳子的大羊驼。纳斯卡艺术以自然和超自然动物的绘画和雕塑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查文文化的猫科动物崇拜、巨石建筑传统和制陶工艺;库比斯尼克在制陶、建筑及石雕上有卓越表现,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口陶器闻名,光泽度高並注重细节。两种文化的交汇,为秘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人面陶瓶</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公元200一400年</p><p class="ql-block">纳斯卡陶器强调色彩的多样性。他所描绘的超自然生物,有着人类的面部和身体,鸟的眼睛和蛇的舌头。象征纳斯卡人对生物和生育的关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阶梯式祭祀建筑模型</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公元200一400年</p><p class="ql-block">模型呈现的建筑为土丘、寺庙或宫殿。前墙有“行走”人物,后墙有漂浮空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持飞镖人物陶瓶</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公元550年一650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鼓</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公元5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陶鼓形状奇特,有三个灯泡形状的共鳴箱,外壁装饰复杂图案,倒置摆放以保持稳定。祭祀活动中的主要乐器。</p> <p class="ql-block">背驮男子的大羊驼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300一400年</p><p class="ql-block">大羊驼是地理大发现前南美洲唯一用于在陡坡上运送货物的驮兽,是莫切人主要的驮畜和肉食来源。大羊驮背上驮着一位有特殊能力的残疾人。</p> <p class="ql-block">勇士与俘虏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55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莫切遗址。端坐高台之上是一位高权重、手持盾牌的将领,与一位身份低下的俘虏相向而对。体型大小悬殊,是莫切人常用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以来,安第斯古老文化日起日落,文明兴亡,循环不息,体现着一个区域文化络绎不绝的生命线索。这些文化在农业、纺织、陶艺和金属工艺等诸多领域独树一帜,成绩不朽,影响深远,也孕育出之后伟大的印加帝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握木棍与盾牌的跪姿战士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4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描绘一名现实中的贵族战士形象,精致的头饰和巨大的耳饰,是莫切雕塑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面部刻纹的男子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500一600年</p> <p class="ql-block">神怪作战细纹侈口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内壁描绘神话战斗场景,其中手持蛇形鞭和刀的人物,莫切文化中对抗邪恶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开始,定居于安第斯山库斯科谷地的小部落印加(似云南巍山南诏小部落统一六诏)通过征服、联盟、联姻的方式迅速崛起,打破了安弟斯地区文化的分立局面,于十五世纪中叶建立起幅员辽阔、政治、经济一体、文化合一的印加帝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载有贡品和祭品的船形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350一500年</p><p class="ql-block">形似金枪鱼的一艘大型葫芦船,坐着一位海神,身后是两名被捆绑的赤裸男性,海神正将两名献祭的人类带到島上。</p> <p class="ql-block">搀扶着男性死者的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文化/公元4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安第斯的古文化生死观,生物学上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生死者被认为是共存关系。在世的妇人正搀扶去世的丈夫……</p> <p class="ql-block">大型人像罐</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一名成年男子的“肖像”。形神兼备,逼真写实。陶艺家忽略身体其他部分,致力对相貌细微之处及面部神态的捕捉。</p> <p class="ql-block">印加帝国令人瞩目的帝国治理、生产实践与工艺成就(尤以彩陶和纺织著称),多姿多彩的文化融合,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俘虏战士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4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一名被缠绕绳子、剥去衣物、即将献祭给胜利者、高等级社会地位的战俘。</p> <p class="ql-block">猎鹿细纹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描绘贵族们用猎网捕鹿的场景。鹿被认为是死者、祖先和神灵之间的某种联系。</p> <p class="ql-block">肖像马镫口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特定人物的神态鲜活地表现出来,代表了莫切陶瓷艺术的颠峰。</p><p class="ql-block">男子可能是一位战士。</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地区的陶器早在印加帝国兴起前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流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在月亮船上划桨细纹陶瓶</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500一55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莫切遗址月亮神庙底部墓穴中,莫切文化以线描绘画装饰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蝙蝠装饰耳饰</p><p class="ql-block">莫切/公元400一600年</p><p class="ql-block">绿松石镶嵌工艺。一只张开翅膀吸血的蝙蝠,莫切超自然神灵的帮手。</p> <p class="ql-block">大型执杖神主题陶罐</p><p class="ql-block">瓦里文化/公元650一850年</p><p class="ql-block">器皿整体是一位高社会等级男性形象。正反面彩绘双手执杖的站立执杖神形象。</p> <p class="ql-block">到了印加帝国时期,陶艺制作向着规模化、标准化的规摸发展,并以有氧烧制为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型陶瓷礼碗</p><p class="ql-block">瓦里/公元650一850年</p><p class="ql-block">仪式用碗,描绘瓦里帝国的执杖神及其随从。</p> <p class="ql-block">执杖神大型新陶瓮</p><p class="ql-block">瓦里/公元750一900年</p><p class="ql-block">祭祖用具,内外装饰与农耕相关的男女形象。双手执杖为男神(杖神),玉米头饰为女神。</p> <p class="ql-block">大羊驼形陶器</p><p class="ql-block">瓦里/公元750一900年</p><p class="ql-block">驯化的羊驼.在古安第斯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陶制羊驼常被用作祭祀品献给神灵。</p> <p class="ql-block">黑色陶香炉</p><p class="ql-block">迪亚瓦纳科/公元400一900年</p><p class="ql-block">香炉是迪亚瓦纳科最精致的雕塑陶器之一。大多以神圣动物美洲豹、羊驼等的头部作为装饰。仪式场所使用,燃烧祭品或带香气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建筑型陶瓶</p><p class="ql-block">西坎/公元900一1100年</p><p class="ql-block">双色陶瓶。展现一个大型且多层的寺庙或宫殿。西坎人大型寺庙的基座有的长达100米、高达35米。</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一)</p><p class="ql-block">西坎/公元900一1100年</p><p class="ql-block">西坎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物件。此面具刻画宗教中的神灵西坎神。大部分区域塗滿明亮朱砂,象征血液或鲜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二)</p> <p class="ql-block">大型人形罐</p><p class="ql-block">基尔瓦/公元1250一1350年</p><p class="ql-block">发现于印加首都库斯科周边。将印加开始扩张的时间由15世纪提前到13世纪。人型罐是后来厄普壶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印加陶器造型优雅,色彩绚丽,通常以黑色和红色为主。由拌有云母、砂子、磨碎的岩石和贝壳的粘土制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制凱罗杯</p><p class="ql-block">殖民时代/公元1400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一对凯罗杯大小、外观完全相同,且用同一树干雕刻。其功能从盛酒器延伸为表达忠诚、加强信任和约束义务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木制肖像凱罗杯</p><p class="ql-block">殖民/公元1400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肖像头、脸有红黄绿三条带子,黑色长发,表明他来自安第斯山以东的高山丛林。</p> <p class="ql-block">大型厄普壶</p><p class="ql-block">印加文化/公元1400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印加陶器,陶器颈部有小突起,两侧配手柄,锥形底。常用于储存、运输和供应玉米酒。</p> <p class="ql-block">印加陶器常见的类型有:厄普壶、凱罗杯、带杯盘和类三角锅等,用于储存物品或作餐具。制作精美的陶器则多在重要宗教仪式或庆典中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彩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印加/公元1400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一对相同的长颈瓶之一,在帝国重要的仪式中使用。以成对方式体现印加文化的世界观,即互补的二元性。</p> <p class="ql-block">多彩装饰盘</p><p class="ql-block">印加文化/公元1400年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陶制餐盘中央嵌套对称的菱形装饰,边缘饰以抽象化的花朵,花两侧有形似蜂鸟(世界最小的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中型几何纹厄普壶</p><p class="ql-block">印加文化/公元1400一1532年</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文明还包涵纺织品。纳斯卡纺织品种类繁多,编织技术精良,绚丽的羽毛原料来自南美洲天然的亚马逊鸚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银线编织的纺织品</p><p class="ql-block">殖民时代/公元1600一165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纺织品由羊驼纱线和细銀线编织而成。西班牙人到来之前银线及其他金属线尚未用于纺织品中。</p> <p class="ql-block">编织袋</p><p class="ql-block">印加/1400一1532年</p><p class="ql-block">守旧的印加男性将腰布缠在臀部两侧,与斗蓬或束腰外衣搭配便用。八角星图案是丘基班巴标志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信奉太阳的印加帝国继承、发扬了</p><p class="ql-block">安第斯地区各类文化的传统和优势,发展成为安第斯文化的集大成者,荣膺美洲三大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之一。</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纵观秘鲁小北文明、印加文明陶艺横跨的三千余年文化时空,再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安第斯地区早期文化的出现,陶艺如影随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北文明陶器和各类艺术的逐渐繁荣,开启了秘鲁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成绩不朽、影响深远。十五世纪中叶建立的印加帝国之安第斯陶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造型优雅、色彩绚丽,内涵隽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繁盛于安第斯地区的陶艺,包涵了诸多现代艺术元素,不愧是美洲三个伟大文明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神装置(现代设计)</p> <p class="ql-block">安第斯文化的抽象符号</p><p class="ql-block">2024.12.20</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