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棵满目疤痕老柳树的叶子掉光了,但那个女人却仍然站在那棵树下,占领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来找她的人很多,有时等在那里的人,有七个八个。虽已进入了冬天,但不知是什么魅力,让那么多男人们搬块石头,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她腾出来空隙。就是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靠着这棵老柳树为依托,通过自己的劳动,收入比很多工薪阶层都多,书写着自己生活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一个春夏秋冬接着一个春夏秋冬,从年头又到了年末。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北农市场墙外的那条臭水沟旁的老柳树下,多了一个剃头匠。她虽然带着口罩,但仍可以看出是一个很精干的中年女人。长围裙套在身上,瘦瘦的脸庞,和普通人家的大姐没什么两样。起初的时候,她的家当只有挂在沟渠旁铁网子上的一块不大的镜子,和一个小圆凳,但因为理一个头发只需要十元钱,所以生意还算红火。几次从那里路过,偶尔看见城管的在那里,为了让她离开耐心的进行劝说。但女人好像终于找到了挣钱的道,嘴上答应的很好,就是不挪。</p> <p class="ql-block">看着女人满娴熟地为顾客理发,还不时地和顾客聊着家常说话,我也当了一次这个女人的顾客。从女人的口中了解到,她是一个人来北京陪儿子上大学的,男人早已死啦,有两个男娃都是她一手把孩子们带大,就居住在附近破旧的村子里。因为那些房屋,是拆迁未完农民留下的房子,所以房租便宜些。女人还跟我说;她的老家是安徽的,从前的时候只是在老家打理她的一亩三分地,也从来没从事过理发这门手艺。只是孩子小的时候在家里给自己的孩子理理。但俩个儿子非常有出息,都考上了北京不错的大学,其中小儿子念书的地方就在附近,不仅需要花钱,而且家里只有一点点可怜巴巴的土地收入极低,所以就把土地交给了自己的亲戚,陪着孩子们暂时来北京定居,同时找点活干贴补贴补生活的拮据。</p> <p class="ql-block">女人很有经济头脑,靠着这门自己琢磨来的手艺得到了不错的收益,她选择的这棵大柳树下,在农贸市场的墙外,主要面对的是农民工的这个群体,虽然一天下来站的腰酸腿疼,每天也能赚到几百块钱的收益。这样一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不仅补充了孩子们念书的开支,也贴补了日常的家用,而且还攒了些结余,总而言之没有连累到自己的儿女。</p> <p class="ql-block">人常说;手艺人玩的就是手艺,这个女人虽然不是专业的剃头匠,但理完的发型还真的很规矩,虽然不够那么卫生,但可以回家自己好好洗洗。每天我都要开车路过这里,每次都会不经意间打量一下女人的生意。现在,时不长的还会看见有路人开车来这里理发,女人理发用的镜子也镶了框,地下铺了一块灰色的地垫既关注了环保,也让顾客觉得多了点规矩。</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想起了一段听说过的笑话,讲的是春节期间,留在北京的农民工给家里打电话,告诉他的家人;都来北京吧,带个麻袋,北京到处是钱没人要,说的是一到过节,北京人都会花大价钱找保姆,快递小哥,饭馆服务员的事。 老柳树下的女人所发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其实每个人只要肯吃苦,只要有切合实际的思路,都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以小比大,我们还要学会用捕捉的眼神巡视商机。</p> <p class="ql-block">那排沧桑的老柳树还在,到了来年的春天叶子还会变绿。但不知道的柳树下的那位女人明年是否还在,如果孩子们毕业有了出息,有可能树下的故事就不会再得以延续。但老柳树和那个女人曾经发生的一切,却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说不好,随着城市改造马路拓宽,老柳树也会在人们的见证下死去,但它的却根永远埋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的土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