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G331国道东线自驾游黑龙江篇(三)走进鸡西市密山

海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去往鸡西密山路上随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密山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馆外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北大荒,特指黑龙江垦区,即现在的北大荒集团,主要位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麓和小兴安岭地区,土地面积为5.5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74.4万亩,人口136.4万人,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1947年建立的国垦第一场宁安农场为开端,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1955年建立的北大荒军垦第一场八五0农场,掀起了北大荒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在王震将军的指挥统帅下,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地方干部,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中华大粮仓”。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雄壮之举,不但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缅怀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壮举、记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光荣历史、弘扬北大荒精神,特立此馆,以传承教育后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展厅:一生勇挑重担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征战无数,骁勇善战,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收复新疆等重要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统领的大军,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誉为“百战百胜的铁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习近平总书记对王震将军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仓乡马跪桥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在家放牛,8岁上小学,受尽欺凌,中途退学,12岁在家从事田间劳作,13岁只身前往长沙打工,做过人力车夫和铁路工人,18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将军率师开发的农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展厅: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发北大荒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壮举。1947年,按照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从延安来到东北的一批军队干部率先挺进荒原,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创建出第一批国营农场。此后,在王震将军统帅下,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各路大军向荒原进军,翻开了人类垦荒史上壮丽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是祖国的瑰宝,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美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上的北大荒风云变幻,肃慎、挹娄、女真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纵马驰骋,封建王朝也尝试过屯田,日本开拓团也曾在这里探险开拓,均以失败告终。延绵数百里的山林、荒原、沼泽,野兽成群,哀鸿遍野,黄茅白骨,满目苍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大荒歌(摘录)作者 聂绀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早期的开发(1947-195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到1954年间,以人民军队复转官兵为先驱,在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国有农场,奠定了北大荒开发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将军的视野和谋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共和国诞生了,大批复转军人需要安置,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急需解决。将军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组织百万垦荒大军,向地球开战,掀起了开发北大荒的高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铁道兵进军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1954年起,王震率领17000余名铁道兵,在完达山南北麓,创建了八五○、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等农场,短短的几年内,在北大荒腹地上开发出一个新的垦区,使黑龙江垦区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开发北大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党中央作出战略部署,在王震将军的亲自指挥下,中国军垦史上出现了十万复转军人进军北大荒的壮举。包括解放军三总部炮兵、装甲兵、防化学兵、首都警卫师、7个预备师,志愿军21军、15军、空11师、南海舰队等,共计8.1万官兵,加上随军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等,雄师十万直取北大荒!使北大荒开发出现历史上的最高潮,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700多个生产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跟随将军创业的英雄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开共和国的开发史,很难看到在一个地域能汇聚如此众多的英雄模范。以王震将军为代表的100多位老红军,1000名老八路和新四军,8万多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战士,128名战斗英雄,408名特等功荣立者,2929名大功荣立者,这些英雄们跟着老将军重上战场,走向荒原。在开发北大荒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再谱英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支边青年奔赴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王震将军策划和组织下,先后有二十万支边青年从齐鲁大地、渤海之滨、天府之国等各地奔赴北大荒,特别是1959年六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更是掀起了支边的高潮。他们的到来,给北大荒带来了袅袅炊烟、万家灯火和勃勃生机。支边青年成为北大荒英雄群体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与北大荒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将军我们永远在您的队列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成立铁道兵农垦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6月6日,王震在密山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前身)正式成立,为农垦部直属垦区,王景坤任局长兼党委书记。所辖八五○、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八、八五九、八五一○、八五一一农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跟随将军拓荒的部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率铁道兵开发北大荒,为解决领导力量不足问题,将当年追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部下调到了拓荒生产一线,同时也把南泥湾的火种带到了北大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建设北大荒,不仅建成了中华大粮仓,还把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带到北大荒发扬光大,无数北大荒人传承光荣传统,用青春、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北大荒精神。其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展厅:沿着将军的足迹五十四万知识青年建设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他们成为垦区开发史上人数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英雄群体。他们带来了城市文化,校园文明,把壮丽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兵团成立知青屯垦戍边掀高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68年,兵团成立,54万知识青年成为当时兵团和农场生产建设的主力军,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6月18日,毛泽东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000余名解放军现役干部迅速开赴北大荒,开始执行屯垦戌边的伟大历史使命,兵团共接收知青39万人,他们成为北大荒建设的骨干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师成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5月,兵团组建第六师,全师共有知青44175人,占全师总人数的80%,被人们称为“知青师”。他们在老复转官兵的带领下,克服极其艰苦的困难条件,英勇地向抚远荒原进军,新建了7个农场,扩建了4个农场,为北大荒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知青不仅奉献了青春,还有一大批知青为此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有51名被黑龙江省革委会、省民政局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还有大批无名烈士永远长眠在黑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识青年情系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垦区地域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展厅:实现将军梦想 建设现代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伟大的时代有伟大的梦想。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北大荒人铭记着昨日的光荣,不忘王震将军的嘱托,在北大荒精神的旗帜下,已经变成了辉煌现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开发建设70多年来,目前,垦区已拥有113个农牧场,4874.4万亩耕地,具备了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保障能力,成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名副其实的“压舱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筑梦新时代,启航新征程。136万北大荒人接过先辈留下的旗帜,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伟大梦想征途中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展厅:亲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戌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要发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垦地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的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摘自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时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的伟大创举,是人类拓荒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北大荒人的光荣与骄傲。几代北大荒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创业之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时代,新征程。英雄的北大荒人将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农业强省和农业强国建设,在总结提炼七十多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精心实施“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切实把北大荒建设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去往密山兴凯湖路上随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密山大、小兴凯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兴凯湖是亚洲最大的中俄界湖,距密山35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北国绿宝石。一条98公里长的沙岗将兴凯湖分为大小两湖。大兴凯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面积为1240平方公里。小兴凯湖是中国内陆湖,面积176平方公里。兴凯湖东西最宽处70公里,南北最长纵距130公里,湖水最深处约10米,平均水深3米。共有26条河流分别注入大小兴凯湖,其中在我国境内9条,颇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兴凯湖出水口河流只有一条,由兴凯湖东北口溢出经松阿察河流入乌苏里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兴凯湖既有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在6000多年前,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兴凯湖畔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挖掘中出土了肃慎人(满族人的祖先)的图腾“猎鹰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雕)骨雕,极其珍贵,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出土最原始的“海东青”艺术造型的遗址,因而兴凯湖畔又被称为满族祖先肃慎人的发祥地。据文字记载,从西周王朝开始,兴凯湖就是属于中国版图的内陆湖,唐代称兴凯湖为“湄沱湖”,金代称为“北琴海”,清代才改称为"兴凯湖"。“兴凯”为满语,为水往低处流之意。1860年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由中国的内陆湖改变为中俄界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兴凯湖被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兴凯湖湿地公园位于兴凯湖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总面积2224.88平方公里。湿地类型齐全、系统完整,生态原始而自然◇兴凯湖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漫滩湿地、岗间湿地、湖畔湿地、古河道湿地,与俄罗斯境内的湿地连成一片,是世界三大块湿地之一。兴凯湖水域辽阔,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据有关资料统计,兴凯湖共有鱼类6目12科68种之多,其中翘嘴红舶(俗称大白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白如切玉,味道鲜美,早在唐代就以“湄沱之鲫”名扬九州,与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绥芬河滩头鱼并称为“边塞三珍”,和兴凯湖秀丽白虾同称为兴凯湖独有的两大特产。同时,兴凯湖有鸟类285种,是国际重要湿地及候鸟栖息地,是全国最大的候鸟迁徙“驿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这里有大小兴凯湖、独具风韵的沼泽湿地、绵延百公里的金色沙滩、万鸟云集的壮丽景观,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人们回归自然的最佳生态旅游胜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7.29.游摄于鸡西密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