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始建于1602年的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原名为<b>“世界映像广场(Naghsh-i Jahan Square)”</b>,后改名为“国王广场(也有译为王侯广场、皇家广场)”,也称“世界之半广场”。在1979年 伊斯兰革命后,官方更名为<b>“伊玛目霍梅尼广场(Imam Khomeini Square)”</b>。</p> <p class="ql-block">公元1597年, 萨法维王朝第五任国王阿巴斯一世决定将首都由加兹温迁至伊朗的腹地伊斯法罕。经过十一世纪塞尔柱帝国的大规模都城建设,当时的伊斯法汗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了。但在帖木儿帝国的蹂躏和破坏下,城市遭受创伤。阿巴斯一世为使伊斯法汗变成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都城,以永久昭示其统治的辉煌业绩,决定重建伊斯法罕。</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酷爱建筑。</p><p class="ql-block"><b>从政治因素看</b>,大规模的宏伟建筑可以彰显萨法维王朝的强大实力,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自己的统治地位。</p><p class="ql-block"><b>从经济因素看</b>,大规模的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p><p class="ql-block"><b>从宗教因素看</b>,大规模建设宗教场所,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信仰伊斯兰教,扩大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巩固王朝的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b>从文化因素看</b>,可以通过建筑传承和弘扬波斯文化,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展现出文化的包容性,推动波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从个人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看</b>,阿巴斯一世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一定的艺术教育,建筑作为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工程,能够满足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需求。</p> <p class="ql-block">鉴于以上考虑,阿巴斯一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设计自己的建筑物,如果该设计得到他的的赏识,马上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并得到政府资金投资进行建设。于是,他专门建造了新的城镇居民区用以安置参与建设的工匠和商人,把全国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首都,并延揽了欧洲、拜占庭/土耳其、亚美尼亚、印度、中国的工匠和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灵感来建造这座瑰丽的城市,这也成就了伊斯法罕“艺术之都”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重建图。(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伊玛目广场开始于1602年建设,1629年完工。阿巴斯一世将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要求将之打造成为一个宏伟壮丽、彰显帝国荣耀的中心广场,其广阔的空间可以用作宗教、政治和社交聚会的场所。当时王朝汇聚了众多建筑设计师及能工巧匠来参与广场及周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广场的总体规划设计者(有史料记载阿巴斯一世的首席建筑师名叫阿里·阿克巴尔·伊斯法哈尼),但基本上可以认为这是在阿巴斯一世的亲自规划和指导下,由众多建筑师和工匠共同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这是阿巴斯一世国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场被命名为<b>“美丹·纳奇贾汗(Meidan Naghsh-i Jahan)”</b>。其中Meidan在波斯语中为“广场”,Naghsh-i Jahan的波斯语意为“世界的图案”或“世界的写照”。所以“美丹·纳奇贾汗”可以理解为<b>“展现世界景象的广场”</b>。整个广场呈长方形,长510米,宽165米,占地8万多平方米,被称为仅次于北京天安门(44万平方米)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广场最初的设计用途是皇家马球场和阅兵场,这也奠定了它的基本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p> <p class="ql-block">经过不断改建,现在的广场以大片草地和花坛分割装饰,游客及市民、接待游客的马车、骑着自行车的市民穿行在草地和花坛之间。广场中间是一个大型的喷水池,显得格外宽敞而大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喷水池没有放水,因而没有看到介绍中“激越的水珠组成雾茫茫的景象,在太阳的照射下交织成一片彩虹”的美丽画面。</p> <p class="ql-block">为了了解广场喷水池的场景,我从网上找了两张照片以作补充。(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979年伊斯兰革命终结君主制后,之所以将国王广场改为伊玛目广场,是因为<b>伊朗将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作为国教</b>。伊玛目(Imam)原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称谓,阿拉伯语的原意为站在前列的人,即“领拜人”和“引路人”。</p><p class="ql-block">在逊尼派中,伊玛目一词没有宗教领袖的含义,多用于称呼在伊斯兰教各领域如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经注学、哲学等方面的高级学者,以及伊斯兰教各学派的思想、理论奠基人,通过选举产生。</p><p class="ql-block">什叶派则强调伊玛目为宗教领袖,这个最高领袖是天命指定的,即真主通过先知或另一位伊玛目指定,必须由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世袭,不能通过选举产生,无须得到公众拥戴,也不能废黜。</p> <p class="ql-block">在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的教义中,伊玛目的地位首先属于第一伊玛目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然后是第二伊玛目哈桑(阿里和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儿子)、第三伊玛目侯赛因(哈桑的弟弟)、以及侯赛因的后代,直到第十二伊玛目。</p><p class="ql-block">该派认为,伊玛目有时是可见的,有时是隐遁起来的,但隐遁并不妨碍他履行职责。第十二位伊玛目(也是最后一位)<b>穆萨·卡兹姆(Musa al-Kazim)</b>出生于868年,但自872年起已隐遁起来,历经1152年后至今还活着,将在适当时候以<b>“马赫迪(Mahdi,意为救世主)”</b>身份重现于世,恢复真正的伊斯兰教并开创末日来临前最后一个公正的时代和社会。</p> <p class="ql-block">萨法维王朝对伊朗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什叶派认同的确立。在萨法维王朝兴起之前,伊朗的主流教派一直是逊尼派。萨法维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一世将什叶派定为国教,确立了以什叶派教义为纽带,以波斯文化为基础的伊朗国体。他下令在铸造的纸币上要印有什叶派的宗教口号,所有清真寺的什叶派祈祷词上要额外加上“我作证,阿里是真主的朋友”的字句,这是首次在伊斯兰国家的宣礼塔上听到什叶派风格的祷告。</p> <p class="ql-block">接着,伊斯玛仪一世又颁布皇家敕令,要求他的臣民公开诅咒在四大哈里发时代阿里之前的三任哈里发。对于逊尼派来说,这是极端的冒犯。但伊斯玛仪就是通过这个举动,加剧了同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得以避免奥斯曼帝国即逊尼派的渗透与干涉,用什叶派信仰的强化来确保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发展来看,伊斯玛仪这个举动具有其大智慧,因为几乎所有信奉逊尼派的国家,都曾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唯有信奉什叶派的波斯保持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抗衡。在当时,萨法维王朝被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两大突厥强国夹在中间,被迫两线作战,但因为以什叶派信仰为基础的波斯民族团结的力量,萨法维王朝虽然在东西各丧失了部分领土,但基本奠定了直至今日的伊朗版图。</p> <p class="ql-block">作为伊斯兰教的三大支柱是一神论、承认先知、审判日复活,无论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公认。但什叶派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神圣正义和伊玛目(社团领导)两项。除了《古兰经》和圣训集(记录穆罕默德言行)外,什叶派还将伊玛目们的言行也加入了圣训集,以作为信仰、法律和传统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在伊玛目广场的建设过程中,阿巴斯一世和建筑师们不断完善广场的功能和建筑布局,围绕广场陆续建起了一系列重要建筑,并通过两层的拱廊将之连接,使广场成为一个集政治、宗教、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城市中心空间。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雄伟的大门,分别是西边的阿里·加普宫大门,南边的皇家清真寺大门,东边的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大门,和北边的加萨里亚市场大门。</p> <p class="ql-block">最早修建的<b>阿里·卡普宫(Ali Qapu Palace)</b>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为萨法维王朝帝王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宫殿高48米,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正面看是三层,从侧面看是四层,从背后看是五层,而实际上有六层。其实这是经过不断加建后产生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根据底层大厅里关于阿里·卡普宫的展板介绍,<b>1577年</b>,伊斯玛仪二世国王在当时的Naghsh-i Jahan花园建造了王宫的基础核心部分。<b>1602年</b>,阿巴斯一世国王在广场开始建设的同时,建成广场西大门的主体建筑,长20.5米,宽19米,高12.5米。<b>1617年</b>,在原有一层的基础上加高一层,变成了二楼,围绕广场的商店陆续建成,原来的两边门廊变成了观礼台,客人们可以在此观看广场上的大型活动。<b>1624年</b>,在加固了原来的一楼基础上,王宫加高到了30米,变成了三层。顶层设计成了音乐厅,展示了新颖独特的设计革新。不过,音乐厅直到1628年才与广场上的其他建筑一起建成。<b>1643年</b>,原来的出入口处加建为门厅。<b>1644年</b>,在门厅上加盖了现在的柱厅,由18根木柱支撑,并修建了水池,以此显示其高雅和豪华。</p><p class="ql-block">(因展板无中文,采用网上图片下载)</p> <p class="ql-block">根据网上资料,这座王宫也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招待外宾及观看阅兵和欣赏马球比赛的地方。那么,观看阅兵和欣赏马球至少是在1617年以后。</p> <p class="ql-block"><i>(为了了解当时有没有马球运动,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马球运动竟然是起源于公元前的波斯,以后传入阿拉伯地区和印度地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军官在殖民地印度接触到了这项运动,开始作为种植园主之间的娱乐活动,并将之带回英国。因其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和挑战性,非常符合军人的特质,而且能锻炼军人的骑术和反应能力,起先在军队中流行,以后很快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1875年,英国制定了第一部马球比赛规则,至此马球作为正式的运动,英国也由此作为现代马球运动的创立者。)</i></p> <p class="ql-block">在伊玛目广场外的大街上,有一座马球运动的雕塑,骑在高大骏马上的波斯武士挥舞着马球棒,英姿飒爽。我当时以为这尊雕塑是某位将军在出征,后来了解了马球运动后才知道这是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的象征,比英国的马球早了250年。</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伊玛目广场上还有两根短柱子竖立在地上,那是当年波斯马球运动的球门遗迹。由此可见,马球运动当时已列为最重要的皇家运动。</p> <p class="ql-block">阿里·卡普宫的正面是一个大型的有柱子的伊万(Iwan)门廊,门廊的两边底层由两个大厅组成,分别为萨法维政府的政务和法院事务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内部装饰精美,有大量的壁画,主要是花鸟动物和一些人物。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壁画已变得模糊不清,但部分已经得到修复。</p> <p class="ql-block">三楼的柱厅也即观景阳台,是当时君主和宾客观看阅兵等重大仪式、欣赏马球等赛事的地方,也是每年波斯新年君主向国民发表祝词并观看庆祝演出(类似于中国的“春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围栏里面是原阳台上的小型水池,现已废弃不用。</p> <p class="ql-block">这个观景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伊玛目广场。从观景台四处看过去,在广场四周的建筑中,二层有一间间带连廊的屋子,那是王公贵族门参加活动及观礼时的屋子和阳台。</p> <p class="ql-block">宫殿镶有彩色釉砖的楼梯又狭又陡,登楼很是费力。可以想象当年的波斯人可能比较高大,否则登上六楼可是个力气活。</p> <p class="ql-block">六楼有“音乐厅”,其四面墙壁拢音,墙上布满刻花图案,穹顶设计使得这里具有录音棚一般的音效,是君主和宾客欣赏音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后面两排建筑是王室成员办公或生活的地方,右面一个带穹顶的建筑是君主的住宿。</p> <p class="ql-block">位于伊玛目广场东面,正对<b>阿里·卡普宫的是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Masjed-e Sheikh Lotf-ollāh;英语:Sheikh Lotf Allah Mosque</b>,又被译为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等。Sheikh指阿拉伯部落的首领或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一般译为“长老”)。</p> <p class="ql-block">伊斯玛仪一世确立什叶派为波斯第三帝国国教后,从叙利亚和伊拉克将什叶派的乌莱玛(Ulema,伊斯兰宗教学者)迁到伊朗,建立什叶派宗教学校,并将乌莱玛纳入萨法维王朝的官方体系,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僚制度。卢特夫拉是阿巴斯一世的岳父,也是一位黎巴嫩的伊斯兰教学者,在当时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和影响力。萨法维王朝推行的鼓励宗教研究政策,吸引了来自伊斯兰世界的不少学者。阿巴斯大帝出于对他岳父的敬重,邀请他来到伊斯法罕讲学,并监督和指导伊玛目清真寺以及神学院建设的相关事宜,还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建造了这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完工于1619年,历时17年。该清真寺最初是为王室内部专用的礼拜场所,这使得该清真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的王室背景和专署性质。虽然限于使用范围的局限性,该清真寺整体规模较小,在普通民众中的宗教影响力也相对较小,但在王室成员和宗教上层人士中地位和影响力,要高于同在伊玛目广场的国王清真寺(即现伊玛目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可能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专用于王室和贵族,不需要召唤穆斯林来做礼拜,因此该清真寺没有庭院和宣礼塔。但是清真寺和阿里·卡普宫之间建有一条地下通道,是为了避免女眷在从王宫前往清真寺时抛头露面。据说这条地道现在还完好存在,不过早已不用了。这可能也是当时王家清真寺要建造在王宫对面的原因吧,因为这是最短的直线距离。</p> <p class="ql-block">该清真寺的穹顶是用一圈厚达一米七的砖墙支撑,外观采用淡米黄色调,会随着阳光照射角度不同而变色。</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建筑外表和内部衬以青金石色为底色,以花卉主题和各式伊斯兰风格装饰,并在局部以蓝底白色字体的釉砖镶嵌细工拼出阿拉伯书法体铭文。</p> <p class="ql-block">室内穹顶的圆心是孔雀绿,从地面到穹顶中心21米,穹顶直径12米,虽然规模不大,但建筑风格独特且精美。最为特别的是,穹顶下有一圈透着阳光的彩窗,阳光通过彩窗中的花格透进来,投射出漂亮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拍摄时注意到,在同一时间,不同彩窗中透进来的光影呈现不同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由于特殊的王室专属及别致的艺术体现,该清真寺在伊斯兰建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伊玛目广场建筑中最晚建造的,是广场南侧的<b>伊玛目清真寺(英语:Imam Mosque of Isfahan)</b>。它的名字很多,原称“沙阿清真寺”,又称“马斯吉迪·贾米伊·阿巴斯(阿巴斯大清真寺)”、“皇家清真寺”或“国王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改为伊玛目清真寺。该清真寺由阿巴斯一世于1612年始建,1638年完成,是波斯风格的伊斯兰宏伟建筑,也是建筑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这座雄伟壮观的波斯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三个跨度极大的圆型穹顶为主体的建筑构成,其中主殿祈祷大厅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结构。整个清真寺建筑以深蓝色为基调,其颜色与蓝天融为一体。特别是它的拱顶和宣礼塔上装饰的瓷砖,以蓝色、金色和银色镶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因而这座清真寺也被称作<b>“蓝色清真寺”。</b></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共有四座高大的宣礼塔。北面的正门廊殿上有两座42米高的宣礼塔,而南面的正殿一侧则有两座高48米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走进它的巨大庭院,四周矗立的是四座宏伟的伊万(带拱顶的大厅或巨大入口),每座伊万堪称是伟大的建筑杰作,其蜂窝状结构构成柔和的半月形拱弧结构,比例完美,显得高耸、完美、和谐和精致。这种造型一直是波斯民族文化的辉煌写照,也伊朗清真寺建筑的基础,但伊玛目清真寺将之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其中南面的伊万是最大的一个,它通向巨大的正殿(也成为祈祷大厅)。</p> <p class="ql-block">建筑物绝大部分的表面镶嵌上了精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b>“马爵利卡釉砖(Majolica tiles)”</b>,以蓝色和金色为主。整座清真寺据说使用了不少于180万块砖,特别惊讶的是使用装饰的釉砖不少于50万块,要烧制出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釉砖,而且要整齐拼接,现在看来也是一个惊人的功夫活。为此阿巴斯大帝招募了300多名来自中国的瓷砖烧制工匠。</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正殿的六根石柱由玉石制成,基座使用了来自阿尔德斯坦(Ardestan)地区的大理石,显得高贵和典雅。</p> <p class="ql-block">正殿穹顶内部高38米,外部却高达52米。这是由两个碗状形的半圆穹顶互相叠盖造成的。内圆顶和外圆顶之间空出来的14米空间是专门为了起回音效果而设计的,以便让伊玛目在宗教仪式中讲道时,其声音能让各个角落的群众都听到。</p> <p class="ql-block">在礼拜大殿的中心部位,正对大圆穹顶的地面上有块黑砖,站在那里拍手或吟唱,就会听到七声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回音越弱。</p> <p class="ql-block">穹顶中间有一个小孔,太阳光会透过小孔射进大殿,能够通过自然采光营造出一种神圣、宁静的氛围,增强信徒或游客神秘感的宗教体验。</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有花格窗,阳光透过花窗射入地上,透着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建筑内外墙壁上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绘画和装潢。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诗文,和复杂的几何图案一起呈现出完美的整体。伊斯兰教义反对偶像崇拜,认为真主无法用人类或者动物的形体表达,只能用文字和复杂的几何图形表达真主的无限性。书法艺术中有《古兰经》中的句子,有赞美真主的颂词,有当时著名诗人的诗句。各种图案和书法以无限重复的形式,通过精致的艺术设计避免了密集恐惧症,而是显得辉煌夺目,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四座礼拜堂都设置了用大块碧玉石或大理石雕琢成的大水缸,用于供信徒在做礼拜前的洗手、洗脸等净身,以达到宗教所要求的身心洁净要求。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水缸中的水还可以用作临时的灭火用途。在现在,这些水缸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功能,被用玻璃围起来仅供观赏。水缸的摆放也经过精心设计,成为清真寺整体建筑艺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东西两侧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伊斯兰经学院,它们优美的建筑风格与清真寺本身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真寺的正门必须正对广场,而正殿必须正对伊斯兰圣地麦加方向,因此伊玛目清真寺和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都将主殿方向与正门偏离45度角,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信徒在祈祷时准确地朝向宗教规定的方向。这种建筑设计还能使建筑内部空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美,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俯瞰的照片可以看出广场及周围建筑物的结构。</p><p class="ql-block">(图片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伊玛目广场北侧是<b>伊斯法罕大巴扎(英语:The Grand Bazaar of Isfahan)</b>的加萨里亚市场大门。该大巴扎环绕广场四周,以两层高的室内拱廊骑楼构成,据说长达两公里,每一边都有大门与广场相通,是中东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巴扎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个巴扎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当时伊朗最大的集市,阿巴斯皇家银行和贵宾下榻的皇家旅馆坐落在这里。据说当时阿巴斯一世国王下令,在这集市里提供穷人设摊一律免收租金,这除了具有扶贫的意义外,还在于彰显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大帝时期,因国内经济实力增强,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为了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宗教和民族的商人旅客汇聚与此,在建造国王广场的同时建造了这个大巴扎。当时的大巴扎除了商品贸易外,还进行着文化交流和工艺技术的切磋,由此餐馆、旅馆、浴室及一些文化场所也开设起来,不但展示了波斯文化和艺术,更显示了伊斯法罕的城市活力。</p> <p class="ql-block">巴扎意为集市,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中东地区,是在城市中划定的商业区域,供人们在这里交换农产品、手工制品及生活用品。古代波斯将巴扎作为城市公共市场区域,除了商品交易功能外,还是人们社交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巴扎的作用也逐步扩大。</p> <p class="ql-block">进入伊斯兰时代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商品物资和宗教礼拜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是人流最多的地方,因此巴扎也往往建在清真寺周边,在这时期出现了政府对巴扎的管理机构。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化,巴扎的规模更大,出现了布满商铺的室内街道。称为“商队旅馆(caravanserais)”的庭院式客栈也在这时期兴起,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商品储存。十八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书籍、艺术品等也出现在巴扎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巴扎也成了反映当时市井生活的突出主题。</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大巴扎历史悠久,最初建于十一世纪塞尔柱王朝时期。1620年阿巴斯大帝在国王广场四周对大巴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成为当时中东地区规模最大、最豪华的贸易中心之一,各种商铺纷纷涌现。如今的大巴扎不仅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商业氛围,还不断融入各种现代元素,成为伊朗重要的商业和旅游中心。巴扎内分手工艺品区、艺术品区、日常用品区、珠宝首饰区、地毯区、香料区等,不但本地居民可以在这里买到所需的一切,也是外国游客感受异域风情并买到钟情的土特产和纪念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巴扎内的网红餐厅晚餐,要穿过商铺才能进入餐厅。这家餐厅看上去有些年头,四周及天花板上挂满各种奇奇怪怪的装饰品及照片,凡是有一点点空间都要挂点东西。餐厅要提前预约,是家纯伊朗风格、伊朗口味的地方,可惜对我来说,只能作为一种体验。</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初,萨法维王朝灭于阿富汗人的入侵,伊斯法罕也受到破坏,但幸运的是伊玛目广场却幸免于难。由于伊玛目广场在城市规划方面的重要地位,广场上及其主要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因此于<b>197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伊玛目广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b>历史悠久</b>:伊玛目广场建于17世纪初,见证了萨法维王朝的辉煌时期。</p><p class="ql-block"><b>建筑精美</b>:广场上的建筑群展示了波斯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b>文化价值</b>: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旅游价值</b>:伊玛目广场不仅是波斯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评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1、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b>伊玛目广场由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于17世纪初,广场四周由一系列的二层拱廊与巨大的建筑相连,如皇家清真寺、希克斯卢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宫等。这些建筑反映了萨法维王朝时期波斯的社会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2、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b>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包括皇家清真寺(伊玛目清真寺)、希克斯卢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宫等。皇家清真寺以其蓝色的穹隆形建筑和精美的阿拉伯图案装饰而闻名,被称为“蓝色清真寺”。希克斯卢特夫拉清真寺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穆斯林什叶派学者卢特夫拉而建。阿里·卡普宫则是阿巴斯大帝的住所,其六楼的音乐厅展示了波斯艺术的完美典范。</p><p class="ql-block"><b>3、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b>伊玛目广场不仅是波斯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波斯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广场上的建筑群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广场上的绿地、喷泉和回廊等景观也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休闲和购物场所。</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评述,高度评价了其在历史、建筑、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据说现在伊斯法罕遗留的萨法维王朝遗迹还有100多处,而伊玛目广场则作为最重要的遗产,象征着波斯建筑的恢弘和精致,也是伊斯法罕历史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据有关书籍及资料,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