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记抚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交流活动

马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橙香橘黄,霜晴冻叶,携一缕冬日的暖阳,赴一场教育的盛会。为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交流与融合,共享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研教学改革思路,共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12月19日,抚州市小学数学第一、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相关成员、各县区骨干教师齐聚抚州市实验学校,开展主题为“聚焦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抚州市教育发展中心主办,抚州市实验学校协办,肖丽兰名师工作室、吴智平名师工作室、黄彬彬名师工作室承办。</p> 领导致辞 聚力起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莅临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胜国,市实验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邹一,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科负责人张丽丽,吴智平工作室主持人、市实验学校教研科副主任吴智平,黄彬彬工作室主持人、市实验学校年级主任黄彬彬。开幕式由抚州市教育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肖丽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肖丽兰主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抚州市实验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邹一对来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各县区名师工作室成员们致以最热忱的欢迎,对抚州市实验学校协办本次活动深感自豪,并大力支持本次活动的筹办,最后预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胜国从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提升工作室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三方面提出了期许。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促进彼此的交流,共同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流程:</p> 第一部分:课例展示 深耕细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由吴智平名师工作室成员、抚州市实验学校陈思云老师执教《认识立体图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带我们踏上一场精彩的图形王国探索之旅。以给机器人整理房间为线,通过丰富的学具,指导学生经历摸一摸、推一推、比一比等活动,在操作、交流中明晰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通过变式和反例进一步把握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最后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寓教于乐。整个课堂渗透了分类思想,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节课由肖丽兰名师工作室成员、临川区第二小学陈淑珍老师执教《复习与关联-数与运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由传统故事《十二生肖》引入课堂。以数字“12”为线,创设给生肖排队、用自己方式数出总数12、创造12的故事、在数轴上找12的位置等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正确计算本学期学过的20以内的加、减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在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初步感悟运算中算理的关联。有意识地沟通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节课由黄彬彬名师工作室成员、抚州市实验学校张倩老师带来《加、减法数量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以数学秘境闯关的情境,拉开课堂序幕。以前置作业:“画一幅加法故事”展开,通过分享三位同学的作品,让学生经历说加法故事—用简易图形记录加法故事—找加法故事共同点的整理过程,形成初步的解决加法问题模型。再通过改编数学故事,沟通减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初步的减法模型,接着在对比中初步感悟加、减法问题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p> 第二部分:学术讲座 专业引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兼职教研员、抚州市实验学校周宏标老师带来《研课标之新 应教材之变》的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老师的讲座聚焦数学教育前沿,深度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为教师们呈上一场知识盛宴。讲座伊始,深入剖析新课标核心理念,阐述其对一年级教学的导向作用,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与方向。针对一年级上册教材,会逐章解读,从数字认知、加减法运算到图形初步认识等内容,点明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与编排逻辑,明确教学重点难点。</p> 第三部分:互动研讨 赋能致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肖丽兰名师工作室成员杨娟老师从《聚焦认数核心概念,凸显算理算法融通》这一角度对陈淑珍老师执教的《数与运算》这堂复习与关联的课例分享了她的感悟。杨老师表示:陈老师的这堂课在数与运算的教学中聚焦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注重体现了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让学生在感悟数的结构,形成数的概念,理解数的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育群名师工作室成员潘佩玲老师以幼小衔接为视角,对陈思云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进行了评析,她表示陈老师在教学时借助学生在幼儿阶段积累图形的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现实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类,抽象,命名的全过程,学生思维得到数学发展,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逐步发展了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莉玲名师工作室成员袁志涛老师以“聚焦数量关系,让模型意识自然生长”为主题,从课标对数量关系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张老师的《加减数量关系》这课,浅谈了教学中该如何让模型意识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春莲名师工作室成员邵丽霞老师肯定了3位执教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并从“具象与感性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数与形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这一角度一一对3堂课教学过程和细节进行了评析,给了在场的老师实用的教学指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智平名师工作室成员赖良忠老师对陈思云老师的《认识图形》一课,从多感官协同与生活化向数学化过渡两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多感官协同上,赖老师指出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借多媒体、实物展示及互动等促进知识理解;生活化向数学化过渡方面,通过情境导入、教学素材、数学活动及应用四个维度,实现有效衔接,整节课成功且氛围轻松愉快,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彬彬名师工作室成员刘志荣老师以情景教学与实践操作为切入点,深入阐释其于学生深度领悟数量关系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提升数学素养与解题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数学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借鉴与指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国华名师工作室成员吴凯老师从如何用活新教材这一角度,从两方面对陈老师《认识立体图形》一课进行了评析。他表示,陈老师在教学中善于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在教学中组织直观的操作活动,去感知物体的特征,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肖丽兰名师工作室成员陈小娟老师从“在图形教学中如何发挥迁移的正向价值”这一角度对陈思云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这节课陈老师从知识的迁移、数学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落实了培养孩子空间观念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智平名师工作室成员孙云霞老师对《数与运算》一课大加赞赏,她评价陈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可视化”思维教学课例。她通过精心设计的“画”数学活动,巧妙运用了“可视化”思维方法,有效的完成了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和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肖丽兰名师工作室成员熊佳芬老师从“立足多元表征”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张倩老师的课堂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表征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感知模型,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市教育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肖丽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肖丽兰老师提出:希望各工作室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把所学所思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智慧;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用教研成果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团队协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教师共同进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此次全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和实践的深化。通过课例展示和经验交流,让老师们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相信参会的老师们定能以今日所思、所获为依托,积极钻研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用好新教材,赋能新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