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数日前,很高兴参加了一次老友聚会,几个久处不散的老朋友到一起免不了推杯换盏喝上两壶,很是尽兴。但餐桌上的一种现象,让我陷入深思,不能释怀。有一位老友携同在外地高校就读博士的儿子一起来参加,就我个人而言向来喜欢与年青人打成一片。按《西塞罗三论》论“友谊”中讲到:年长的人要与年青人交往,学他们的活力与朝气,而年轻人则要与长者相处来获取睿智和稳重。而饭桌上这位高学历的年轻人,在座次上不谦让,就餐期间一直在玩手机,而且饭局尚未结束就抬腿走人,无所顾忌。这种学历上的“博士生”,生活中的“小学生”,不仅会让我们深度思考人生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传统礼仪的荡然无存,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心、人性的肢解与割裂,让人担忧,也与我们提倡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不相匹配。<br> 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但还是不由得让我想起 1948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做了一次演讲,提出了"半个人"概念。当时中国的现状是百废待兴,急需要建设工业经济,全国的大学院系调整专注培养工业人才。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了偏科现象,学文者不懂理,学理者不通文,梁思成先生认为这是“半个人时代”,即不能全面掌握学问的人来定义。大学院校偏科是"半个人"的原义,针对当下年轻人需要全面发展,就“半个人”概念无论是纵向延伸,还是横向拓展,都对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提出要求,因为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拥有健康、责任、谦让、包容等良好德性品质的一代方能托得起岁月的厚重,否则单一缺失的人生结构是荷担不了这份家国基业。 <br> 仅仅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而不懂得处世之道,待人之礼,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可能是千里之堤溃以蚁穴,尤其是对礼仪和人情的漠视往往比知识的贫乏来得更加可怕。受人欢迎胜过腰缠万金和学历,有时候让人服舒的程度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速度。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需要多方面的助力和支撑,也必然对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相应的要求。耐心、毅力、宽容、仁厚、稳重等等这些素质的具备是没有古今之分,也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我们常说:“科学技术发展是以人为本。”其实万事万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本立而道生。再者从内在的素养来看,人生的忍耐力、自制力、专注力、毅力、包容性以及诸多良好品格和德性,开朗阳光的性格,乐于助人的精神,吃若耐劳的毅志,这些和数理化都没有多大关系。西方人把学到脑子里的东西称作知识,而中国人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行持及自身得到真实的受用综合到一起统称为“学问”,最终旨归是孔子的“为己、为人”之学。对知识获取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如果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自身无法从中获益得到完善,倘若“三观”不正,那么以所学来服务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整体性发展。<br> 韩愈曾对“师者”有今古不异之论,“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授业”是知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教育;“解感”则是老师针对学生提出诸多问题的解答;而“传道”的“道”就是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仁、义、礼、智、信”。传道、授业、解感呈现给我们是一个既完整又合理的人生成长教育模式。<br> 在物性膨胀、人性萎缩的当下社会中,我们不能以古人的“以仁居心,唯礼是从”来苛求当代年轻人,只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过于对物质的强化与追逐,作为人的整体性已经被弱化了。科学的公式替代了诗意的光辉,机械的操作压倒了生命的律动,不难看到,随着科技与物质对生活世界的主宰,人生的价值观似乎变得漠视而不再观注人的本身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