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琴台、晴川阁

🐻 珊珊

<p class="ql-block">武汉古琴台作为知音故事原生地的纪念碑式古建筑,是现存的体现知音故事内涵的唯一物质载体,也是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旷世知音</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知音难求,伯牙和钟子期通过对音乐的寄托和感知,发展成为真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先秦楚地,伯牙与子期相逢于汉江渡口,成就了“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展示了非凡的音乐想象和艺术境界,深蕴着重情、守信、仁爱、和合的人生哲理,经历世代传承和演绎,形成了誉满中华、光耀全球的知音文化。“伯牙子期传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琴园</p> <p class="ql-block">祝,是我国古代木质乐器,属“八音”中的“木”。其形如方斗,上广下狭,下承以须弥座形趺座,带长柄的八棱形木锤。祝一而正中开圆孔,相对的一面内壁正中隆起同样大小的圆鼓形,是受击而发声的部位。乐起以击柷为号,表示奏乐开始。</p> <p class="ql-block">十玹琴</p> <p class="ql-block">排箫</p> <p class="ql-block">天地和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遇知音”发生于楚地并非偶然,楚国是一个充满音乐旋律的国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有了八音(西周时期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俱全的音乐。楚人不但完整继承了中原的八音之制,更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融入传统乐器中。楚国的礼乐之器既有中原之凝重、典雅、简朴,又有楚之灵动、活泼、华丽,浪漫与理性交织。</p> <p class="ql-block">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谥号文毅,湖南安化人,清朝官员、学者,曾官至两江总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从政四十余年,为官清廉,功绩显著。道光十五年(1835年),陶澍入觐道光皇帝,获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该匾额后被摹刻制成石碑,即为“印心石屋”碑。</p> <p class="ql-block">印心,即佛语印证于心之意。以印心冠其石屋,表明石屋主人淡泊名利,超然于红尘之外,或许还有与清风明月相伴,与伯牙子期为邻之意。</p> <p class="ql-block">琴台</p> <p class="ql-block">广玉兰</p><p class="ql-block">科属:木兰科木兰属下的一个种。</p><p class="ql-block">产地: 其原产北美东南部;苏醉一带常见栽培;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也有栽培。</p><p class="ql-block">特性:它喜欢光照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存。</p> <p class="ql-block">《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长期以来,琴坛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但随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证实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演奏时只弹空弦。</p> <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古琴琴面渐起了半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汉末魏晋初,古琴制作基本定型,通常采用七弦。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现在常见的琴十分相似。唐宋以降,随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古琴样式既有沿袭也有某些变化。</p> <p class="ql-block">琴台一角</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为全国首家专题研究大禹文化的历史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与附属古建群,以及毗邻长江边的大禹神话园,构成了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丰瞻的人文历史与旅游资源。奇特难识的禹碑、古朴沧桑的禹功矶、山高水长、荆楚雄风碑、诗词楹联匾额等文化遗存,“禹稷行宫”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荆楚雄风碑(1170年),碑刻于清乾年间,赞扬楚民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 -1162),原名禹王庙,明代天启年问(1621-1627)改为现名。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现建筑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p> <p class="ql-block">九州禹踪</p><p class="ql-block">大萬,姓姒,名文命,称夏后氏,是诸夏部族有氏人。据《史记》记载,为黄帝的四世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妇孺皆知,传诵千古。</p><p class="ql-block">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禹奉舜命治理洪水。他走遍全国,爬山越川,观察地势水情,研究治水方略,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铸九鼎,划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的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开创基业的创新精神、九州一家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奖的崇高精神、优良作风被继承发展,并不断丰富和深化。数千年来,华夏人民在大再足迹所到之处,先后建起了许多纪念性的建筑,以寄托对大夷的崇敬之情,并岁时祭祀,缅怀先贤,逐渐形成了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文化。</p> <p class="ql-block">江提分界点</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楚波亭</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今亭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p> <p class="ql-block">朝宗亭</p><p class="ql-block">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此亭建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已历一千八百年。唐以前是军事要塞,唐以后成为商贸通道。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铁门关遗址上建关帝庙,祭祀关公。</p> <p class="ql-block">琴台地铁站也很有韵味哦~</p>